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11月6日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我下班路过书亭习惯性地浏览。一部刚刚上市、套着硬质书套的厚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苏联解体亲历记》。买下时我蓦然想起:明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了。记忆瞬间又回到久远前的那个夏天,父亲的好友从雅加达给我寄来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顿时感慨万千:美国人约翰·里德写的,不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序幕”?而同为美国人的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写的,竟是74年辉煌后的“闭幕”!
  《震撼世界的十天》写道:“10月25日,星期三,我起床很晚……这是一个潮湿而寒冷的日子。在国家银行关得紧紧的大门对面站着几个士兵,拿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你们是哪一方面的?’我问,‘你们是拥护政府的吗?’‘再也没有政府了!’一个士兵微笑着答道,‘谢天谢地!’”——这是“序幕”。
  而《苏联解体亲历记》是这样描述“闭幕”的——
  1991年12月25日的黄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从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中走出来,进入一间装有褐色木板、淡绿围墙和天鹅绒窗帘的房间。
  当克里姆林宫的大钟敲响7下时,戈尔巴乔夫坐在了正对摄像机的桌前,开始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身份向全世界发表最后一次电视讲话:“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声明的含义清楚,但他所选择的词语听起来似乎苏联总统的职位依然存在,国家并未解体。
  对全国讲了20分钟话之后,戈尔巴乔夫回到办公室,并吃惊地得知苏联的国旗已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从那个寒风瑟瑟夜晚的“序幕”,到另一个寒风瑟瑟夜晚的“闭幕”,苏联大厦的轰然倒塌,至今仍然震荡着我的心灵……
  1998年隆冬的瑟瑟寒风之中,我站在涅瓦河畔,长时间凝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然后踩着积雪来到皇宫广场,凝视冬宫那两扇合拢来成双头鹰造型的铸铁雕花大门。脑海中涌现出来米·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和谢·爱森斯坦的默片《十月》里的壮观镜头:成千赤卫队和红水兵在震天的呐喊声中蜂拥攀登双头鹰铁门攻入冬宫,摧毁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成立了布尔什维克新政权。
  那个纯属虚构的攀登双头鹰雕花铁宫门的电影镜头,已成为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象征,而在我凝视这铁门时,双头鹰已重新成了俄罗斯的国徽——当今俄罗斯的象征!其实,了解历史就知道那两个寒风瑟瑟的夜晚都并无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十月革命”从11月4日开始直到7日凌晨,没有一声枪响。克伦斯基于6日整夜在绝望地等待着前线司令部的援兵,然后于上午9点仓惶出逃。路上他看到的一条标语是:“打倒犹太人克伦斯基,托洛茨基万岁!”这之前,仅有几十个哥萨克军人、140名志愿者组成的“妇女敢死队”、一些士官生队伍以及政府卫队守卫着临时政府的最后堡垒——冬宫。11月7日白天,街道安静;商店营业;股市无骚动;百姓生活如常。晚6点30分,军事革命委员会最后通牒临时政府:投降,或者遭炮轰!晚9点,阿芙乐尔号放了一个空炮。两小时后,彼得一保罗要塞朝冬宫发射了几炮,但对冬宫没有多少损伤。
  冬宫不是被攻克的。而是在没有援兵士气低落的守军自动放弃之后,才于11月8日凌晨2点10分被起义者所占领。整个过程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真快活!”那夜,列宁用德语对托洛茨基说。后来他又表示:“在俄罗斯发动一场世界革命真是易如反掌。”(尼古拉·丰尔特:《1917年,革命中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10~120页)
  列宁万万不会想到,74年后,1991年12月25日也是寒风瑟瑟的夜晚,全苏联平静地听着戈尔巴乔夫总统的最后演说;平静地看着镰刀斧头红旗落下,“白蓝红三色旗升起;没有人上街游行,抗议,喊口号,人们照常欢度圣诞之夜……
  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我说不清。我只能向静静安睡着的列宁90度鞠躬。我仰望列宁墓上的检阅台,仿佛看到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踩着内高跟皮靴威严地站在那里号召全国军民誓死战胜法西斯。这时,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三年半后,苏联红军在最高统帅部指挥下攻克了柏林……同样,人们无法否定斯大林以他的铁腕把他的国家打造成世界霸权强国(就连邱吉尔都承认这点)。但斯大林假借基洛夫被刺杀事件,为剪除反对派而大开杀戒,两手沾满了万千忠诚共产党员的鲜血;还有卡廷森林里20857个死不瞑目的波兰军人的冤魂……这一切,无论如何都无法唤起我对他的好感。他个人的这种复杂性无疑也是影响苏联的解体的历史原因之一,其是非只能由历史来评说。
  赫鲁晓夫墓不在克里姆林宫墙下,他生前指定的一个艺术家用黑白两色设计的的墓碑象征着对他正负两面的评价。在苏共二十大上,他严厉批判了斯大林的独裁,为苏联的改革迈出了第一大步。但自己掌权之后仍然离不开原有的模式。
  “敬爱的尼基达·谢尔盖耶维奇:恳请您不要对我采取极端的措施。我生为俄罗斯人,死为俄罗斯鬼。我不想离开我的祖国……我已决定拒绝领取诺贝尔奖……”这封帕斯捷尔纳克向赫鲁晓夫哀哀求告的信,是我从母亲邮寄给我的《世界文学》上读到的,那时,我正在按照苏联模式建造的惩罚性农场里。写信人哀求,是因为他在国外发表了《日瓦戈医生》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赫鲁晓夫要惩罚他。这位权倾一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想到,他被勃列日涅夫取而代之后,也要偷偷地把自己的回忆录送到国外去出版。这是报应吗?
  勃列日涅夫登上宝座以后,安于守旧,一切似乎都停滞不前。俄罗斯人也许怀念消失掉的苏联,但绝不想返回斯大林年代而愿意重温勃列日涅夫时期,因为,他比较温和。但他对捷克斯洛伐克一点都不温和——他辗碎“布拉格之春”的坦克的隆隆声常在我耳际轰响、他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苏联大厦的倒塌,悲耶?喜耶?不同的人恐怕会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我想还是普京的评价最客观,最辩证。1999年12月30日他曾说: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点,甚至否认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的那种巨大的代价,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主要的错误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2000年普京答《共青团真理报》读者热线电话时说得更加凝练:“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之言均转引自2359期《报刊文摘》第2版)
  那么,就让距今已整整90年的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永存历史的悲怆中吧!
其他文献
如何设计和推进语文课堂活动,使语文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動,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研究的课题。实践中,一些老师在活动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比较随意,不太顾及学科、学生、教材等的实际,比较盲目,比较杂糅,效果自然就不太理想。为此,我们需要遵循课堂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增强课堂活动的魅力。  1.基于文本,充分用好教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必须基于教材,充分用教材来说话,让学生凭借教材获得语文
只有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才不失为“语文课”。对于“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零距离接近它,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品悟蕴藏其中的哲理,理解汹涌其中的思考。当然这个“读”,需建立在紧扣文本、品析词句、知人论世之基础上,才能真正散发课堂中的“语文味”,弥漫文化气息。   一.“贴”着读,读出关切与无奈   “贴”着读为“贴着文本”读之意。古有贾岛“推敲”之“把玩”文字,当今也应当引导学生把玩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了由约翰·基根主编的世界近现代海战史系列,包括《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安·兰伯特著),《铁甲舰时代的海上战争》(理‘希尔著)和《1914-1945年的海上战争》(伯·爱尔兰著)。作者们把世界近现代海战历史分为三个时期,虽然谈论西方海军的舰船,但对火炮技术也有涉及。如果我们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百多年来国人一直都在感叹的鸦片战争“英夷船坚炮利”问题,也许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鸦片战
一    川岛芳子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第十世孙、清王朝八大世袭皇族王爷之一肃亲王善耆的女儿,是善耆最宠爱的四侧妃所生第十四格格爱新觉罗·显圩。她只比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12天。当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将退位之际,善耆作为宣统朝民政部尚书,参加了清王朝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当时他“就像发了疯似地举着拳头,瞪着血红的眼珠子,咆哮着”,坚决反对“皇上退位”,反对在“让国”协约上签字。但没有用,只有逃离北京
一直以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被视为写景名篇,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一线教师的教学也大体围绕着分析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三个特点和几幅秋景图展开,体会本文的悲凉意味。这样的解读基于一定的道理但缺乏新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本文将探讨文本背后“秋士”的精神写照。   “士”的含义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最初,“士”指的是能做事的人或
看自己的读书笔记,第一次读毕《解读周作人》的时间是2001年6月8日,距离这一次开始重读刚好整整七年零一个月。当然,上一次所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这一次所读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是十四年之后的修订重版本,其中增加了“附录”部分的四篇文章。  七年之后再读,居然感到书中观点以及议论毫不过时,而这大概也就是作者和出版社敢于重印此书的理由所在吧。当然,更直接的理由应该
京剧表演大师程砚秋演了一辈子的戏,如果让他自己选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作品,他大概会选择《锁麟囊》。《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创造了薛湘灵这个在过去的戏曲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艺术形象,人们被这个独具性格的人物征服了。可是,薛湘灵身上究竟是什么让人着魔呢?  人物的出场就很不一般。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暂把薛湘灵的出场(第二场戏)名之为“选嫁妆”:富家千金薛湘灵要出嫁了,老太太命令仆人们准备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合编的教材《开明文言读本》(民国三十七年开明书店出版)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入了《促织》一文,八十年代起又接连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
2020年全国Ⅰ卷语文高考文言文选自《宋史·苏轼传》。第一题翻译原文为:“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生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下面我们通过考点顺序来展开研究内容。   一、如何区分“粜”和“籴”这对反义文言实词   “又减价粜常平米”中“粜”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卖出”“出售”等。但是部分学生将“粜”的意思译成“买进”“买入”等。我们知道另外一个文言实词“籴”的意思才是“买进”“买入”。分析
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是作者二十多年皮影戏调查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也是中国皮影艺术观照与历史流变的精彩呈现。在此之前,魏力群已经推出了《中国唐山皮影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版)、《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皮影是涉及到美术、音乐、文学、戏曲、民俗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许多学者在各个方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