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展现出不同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当中,互联网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淡化为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如何通过“互联网 ”让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名学生,成为现代教育人的新使命。文章就“互联网 教育”提出的背景、现状、教育效果及教学反思进行阐述,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互联网 ;高效课堂
一、“互联网 ”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教育应该也不例外。那么,“互联网 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所以,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互联网 教育”的现状
1. 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正确理解“互联网 教育”。不少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如PPT进行教学,会影响教学效果,理由是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课堂反应太慢,不利于做笔记,新学的知识课后较难落实。其实这是对互联网的误解,也是对教育教学缺乏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所造成的。
2. 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低,甚至不懂信息技术。当前,“互联网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常常被淡化、被忽略,或者被简单认为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或者下载资料。现在部分老师的互聯网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仅限实物展台和投影,投影中运用最多的是PPT。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甚至拒绝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3. 存在两种极端观念。一是全面使用,忽视黑板 粉笔的结合应用;二是拒绝使用,完全放弃。
三、利用“互联网 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思品)课程教学中,要把“互联网 ”引进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声、光、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互联网拓展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设计,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这种资源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还可以是PPT等。但是,整合材料要注意有所选择,要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与知识相关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所要学习的问题,把重要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当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例如,笔者在设计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之《防止侵害》一课的教案时,利用互联网搜集到一个视频《幼儿园虐待儿童事件频发,女童保护专家说这几点你一定要告诉孩子》,把专家的教育观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受到直观的教育,效果特别好。
(二)利用互联网创新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互联网,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板书等简单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学模式千篇一律,较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普遍使用的今天,教师把“互联网 ”引入课堂,打破传统“黑板 粉笔 空口说教”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授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交往》之《走进网络时代》章节引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插播《大王叫我来巡山》这一网络流行歌曲,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身心愉悦,兴趣调动起来了,一下子就进入状态。
2. 颠覆传统的学习过程,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输和知识吸收内化两个阶段。传统的知识传输大都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内化过程则一般在课后通过学生复习、练习、考试等方式来实现。现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的传输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课前个性化的线上学习和课后线下学习来实现。当前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
在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人可以通晓所有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学习—利用—再学习—再利用”的过程,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首先教师必须学会应用,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来实现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小组讨论,组织答案,书写在纸上。教师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把各小组的答案上传到多媒体设备上,让全体学生共同分享。教师要及时点评,引导学生步入正轨,掌握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四、结语
目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各行各业都在“拥抱”互联网,加快融入互联网。而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教学现代化,加快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责无旁贷,而且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不忘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教育;互联网 ;高效课堂
一、“互联网 ”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教育应该也不例外。那么,“互联网 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所以,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互联网 教育”的现状
1. 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正确理解“互联网 教育”。不少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如PPT进行教学,会影响教学效果,理由是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课堂反应太慢,不利于做笔记,新学的知识课后较难落实。其实这是对互联网的误解,也是对教育教学缺乏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所造成的。
2. 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低,甚至不懂信息技术。当前,“互联网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常常被淡化、被忽略,或者被简单认为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或者下载资料。现在部分老师的互聯网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仅限实物展台和投影,投影中运用最多的是PPT。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甚至拒绝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3. 存在两种极端观念。一是全面使用,忽视黑板 粉笔的结合应用;二是拒绝使用,完全放弃。
三、利用“互联网 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思品)课程教学中,要把“互联网 ”引进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声、光、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互联网拓展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设计,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这种资源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还可以是PPT等。但是,整合材料要注意有所选择,要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与知识相关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所要学习的问题,把重要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当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例如,笔者在设计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之《防止侵害》一课的教案时,利用互联网搜集到一个视频《幼儿园虐待儿童事件频发,女童保护专家说这几点你一定要告诉孩子》,把专家的教育观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受到直观的教育,效果特别好。
(二)利用互联网创新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互联网,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板书等简单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学模式千篇一律,较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普遍使用的今天,教师把“互联网 ”引入课堂,打破传统“黑板 粉笔 空口说教”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授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交往》之《走进网络时代》章节引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插播《大王叫我来巡山》这一网络流行歌曲,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身心愉悦,兴趣调动起来了,一下子就进入状态。
2. 颠覆传统的学习过程,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输和知识吸收内化两个阶段。传统的知识传输大都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内化过程则一般在课后通过学生复习、练习、考试等方式来实现。现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的传输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课前个性化的线上学习和课后线下学习来实现。当前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
在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人可以通晓所有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学习—利用—再学习—再利用”的过程,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首先教师必须学会应用,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来实现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小组讨论,组织答案,书写在纸上。教师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把各小组的答案上传到多媒体设备上,让全体学生共同分享。教师要及时点评,引导学生步入正轨,掌握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四、结语
目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各行各业都在“拥抱”互联网,加快融入互联网。而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教学现代化,加快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责无旁贷,而且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不忘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