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代·融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代电影而言,在有声电影兴起的过程当中,电影音乐就是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电影音乐是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电影在增强电影的叙事功能、升华电影故事主题的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特点。“电影艺术能够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其深刻表达出社会的意识形态,使观众在共鸣中产生思考。电影音乐长期以来作为附属品,实际上也有着相似的功能。”[1]同时,电影中的音乐能够对电影内容进行一种高度的概括,以其特定的旋律进行、节奏变化以及风格和情感来表现电影所要叙述的情节,充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还能以音乐特有的叙述方式结合电影的视觉体验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 电影音乐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通过对电影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解,在最初的默片时代,观众在影院观影,能够听到的只有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以及观众在观影时产生的笑声、哭声、议论声等等。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电影感官的不断需求,很多电影艺术的先驱者对电影艺术进行着大胆尝试。法国电影的开创先锋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与音乐的结合上最初的做法是在播放电影的同时,在影院演奏钢琴曲。随着人们对电影音乐的不断探索,对电影进行配乐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主要发展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与音乐在呈现方式上的相对独立阶段
  在早期的无声电影影片播放的过程中,为了掩盖观众观影时产生的噪音,影院会用留声机播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音乐片段,或者雇用一个或多个乐器演奏家进行现场演奏,如在播放影片时,由乐手演奏一段小提琴曲或者钢琴曲等等。电影《列车到达》于1895年在巴黎上映的时候,就采用了钢琴进行现场伴奏的形式,乐手通过影片所表达的情节进行即兴演奏。这种早期的电影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感受电影的无穷魅力,那种感官上的新鲜感是无声电影所不能给予的。
  虽然这种在影片播放的同时进行音乐演奏或播放音乐的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但这种画面与音乐结合的方式还是相对独立、分离的。这种现场进行演奏的形式下,乐曲的选用、演奏的方式以及音乐与电影叙事节奏等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影片给观影者的感受。一些有实力的电影公司会聘请有名的乐队或乐手演奏一些经典的乐曲,“放影片时会邀请钢琴师或整个交响乐队在电影放映期间演奏音乐,那时演奏的音乐通常来自于古典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作品,比如柴可夫斯基和瓦格纳”。[2]但同样一份乐谱由不同的乐队来演奏,其实际效果也是不同的。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是根据电影故事情节的需要,提前创作或编配的乐曲,同样也会因为演奏水平、乐器本身的优劣以及演奏场地环境等等原因而效果不同。虽然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画面的同时也听到了音乐,但音乐与画面过于独立,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是一种“现场性”与“即兴性”为主体的结合方式。
  (二)影片与音乐在呈现方式上的相对融合阶段
  在这种“现场性”与“即兴性”为主体的结合方式发展的同时,许多音乐创作者也开始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作曲家们結合电影情节与情感表达,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但就像上文所述,即便是同一位演奏者,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心理活动的波动以及观众互动等等因素影响下,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有差异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观影时,电影那种视听结合带来的审美享受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差异而影响到观影者的内心活动与体验。
  人们越来越渴望感受到能够将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这一愿望在19世纪随着声学、电磁学技术的发展得以实现——录音技术。自从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1877 年发明了录音装置以来,录音技术经历一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完善。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运用录音技术将音乐提前录制出来,在影片播放的同时进行音乐的播放,这种方式能够让影片与音乐相对融合。随着录音技术在电影音乐上的应用,“留声机唱片与视觉画面同步的技术终于使电影可以自身出声,光电管和三级真空管的发明则带来了胶片上的光学声带和足够音量的回放扬声器,至此,有声电影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随着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无声电影时代结束。作曲家阿尔·约尔森为电影《爵士歌王》进行配乐时所创作的那首歌曲《妈妈》紧紧围绕电影主题进行创作,并进行录音,将音乐录音与电影同步。正是通过电影《爵士歌王》的音乐创作与录音,我们看到将音乐与电影进行深度融合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电影与音乐的“现场性”“即兴性”为主体的结合方式,而是更好的深度融合。
  二、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电影音乐创作方式及整体思路
  作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音乐创作也渐渐走入人们的音乐生活当中。运用数字化音乐技术进行音乐创作,在数字化音乐技术平台下进行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学等相关的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快捷地完成传统音乐活动方式不能或很难完成的任务。与数字化音乐技术相比较而言,运用传统作曲手法进行电影音乐创作尽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随着人们对电影艺术的需求,传统作曲手法进行电影音乐创作略显滞后,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数字化音乐技术结合传统音乐创作方式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电影配乐届的国际巨星汉斯·季默。在汉斯·季默配乐的电影《盗梦空间》《超凡蜘妹侠2》《骗幅侠:黑暗骑士崛起》等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数字化、电子化等手段,结合传统音乐创作手法,运用MIDI技术以及合成器、效果器等数字化音乐音频设备,让音乐气势恢宏,音色独特,为电影配乐输入了新鲜血液,开辟了电影音乐创作的新途径。
  在数字化电影音乐创作过程中所依循的主要是在数字化平台下,运用Cubase、Pro tools、Logic 等数字音乐音频工作站,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制作以及音频编辑,最后与电影画面进行音画同步的思路。通过对传统电影音乐创作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运用数字化音乐创作与制作优势,结合传统电影音乐创作手法,共同完成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制作工作。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方式下的电影音乐创作流程(如图1),不难看出,数字化音乐介入电影音乐创作工程,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与数字化音乐创作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进行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不仅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占有优势,还会缩短音乐制作的周期,节省时间。
  三、 数字音乐技术的介入对当前电影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
  当前,数字化音乐技术环境的不断成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归功于数字化给艺术带来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可能性使各种艺术形式充分有机的结洽与融合,给当今的艺术领域及其表现形式带来了新鲜的血液。”[3]其意义在于:
  (一)缩短电影音乐的创作周期
  早期的电影音乐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都是惊人的,我们通过美国Richard Davis 的著作《电影配乐完全指南》中所述的电影音乐创作过程中发现,电影音乐的创作,要经过将定剪画面交给作曲家→确定配乐点→创立时间标注→作曲→配器→抄写分谱→音乐录制等等一连串的工作。最关键的是“如果导演在听录音之后对于配乐并不满意,那我们将重新开始之前面所说的每一道工序,直到导演满意为止,这对于作曲家、配器师以及演奏员都是承重的打击。”[4]运用数字化音乐制作技术,作曲家能够运用音乐制作软件与硬件,快速的选择存储于电脑硬盘中的乐器音色采样,而不需要急于寻找适合演奏的乐器演奏员,只需在电脑音乐软件中进行音符的输入与录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旋律的录制、编辑、修改等工作,还可以实时试听自己的音乐作品。同时,将电影文件导入到数字化编辑软件当中进行音画同步编辑。在数字化平台下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制作,极大的缩短了电影音乐的创作周期。
  (二)让电影音乐作品更加易于呈现
  借助数字化音乐制作技术,将停留在纸上的音符输入計算机进行合成,乐器选择、音响调试、配器等均在数字化音乐系统中得以实现,还能够加入一些电子声音与音效。如美国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于2011 拍摄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中,就大量运用了数字音频技术,模拟太空音效,并将弦乐、风琴等传统乐器与PAD、Lead等电子音色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些美妙的电影音乐、音色效果,单单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创作是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的。运用数字化音乐技术进行电影音乐与音效的制作与设计,能够快速的将作曲家头脑之中的想法与灵感呈现出来,更好的配合电影画面的叙事性与冲击力。
  结语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进行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传统电影音乐创作方式与数字化音乐制作过程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的电影音乐创作方式中逐渐融入数字化的元素,而数字化音乐创作又依托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数字音乐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音乐技术与数字音乐创作方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应用在众多电影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运用数字化音乐创作与制作手段进行音乐创作早已不是新鲜事,将数字化音乐技术与电影音乐创作相结合,是现今电影音乐创作手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小龙.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现代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7(6).
  [2]罗紫君.论汉斯季默两部电影音乐中的电子音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15.
  [3]李昱霖.电子音乐技术与理念在汉斯季默四部电影音乐作品中的渗透[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15.
  [4]王剑.当代电影配乐创作及数字化工具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其他文献
[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关键词] 纪录片 陌生化 《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5月中旬,美食题材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
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拥有国际化的素材,从影片的语言上来看,不仅有华语影片,也有英文影片;从作品的背景上来看,既存在东方文化,又存在西方文化。所以说,李安导演的作品成为了华语影片进军世界影片领域的桥梁,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电影视听语言的特有风格。观众在观看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产生一样的反响,但是每位观众的文化背景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在表达上,视听语言是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具有观赏意义和广阔的叙述空间,带给
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创作,实际上映时间为1964年①,在上映前后受到了官方、舆论和学界多方好评,这在“十七年”喜剧电影中并不多见。该片改编自苏州滑稽剧团优秀剧目《满意勿满意》,后者从1957年开始创作,于1958年首次公演。因此,《满意不满意》一片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到最终成为电影与全国观众见面,时间长达8年。这8年也占据了整个“十七年”中喜剧电影出产的大部分时间。笔者曾
20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新浪潮以及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张艾嘉凭借异乎常人的敏感和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华语电影圈中一位重要的女性导演。纵观张艾嘉的电影创作,女性一直是她关注的对象,而女性话题则是她电影的主旋律。由于张艾嘉优越的家庭背景给予的自信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的坚强,让她电影中刻画的女性总是以一种不激烈,甚至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生活或情感上的困境、压力
《大唐玄奘》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黄晓明主演的一部历史类题材影片。电影真实再现了唐朝高僧玄奘不畏艰难险阻,历时19年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影片超越了民间文学、神话故事、先期电影中的玄奘形象,客观再现了历史上玄奘西行的真实取经历程,是一部为玄奘树碑立传的艺术作品。电影中,霍建起一改以往充满文艺气息的叙事手法,从“温情题材与唯美表现,以及时时流露的具有散文或诗作意味的艺术
自然纪录片是主要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主题的纪录片类型。由于拍摄对象运动的瞬时性,拍摄难度相对较大。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环境保护成为热门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环境也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环保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世界上自然类纪录片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几十年,我国纪录片蓬勃发展尤其注重人文纪录片类型,对于自然类很少涉及。而《森林之歌》作为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的出
定格动画虽然是最古老的动画形式,但今天又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哥特”在中世纪的欧洲有等同于野蛮、无知、恐怖、不开化之意。在建筑艺术方面,艺术家将12世纪以来教堂建筑普遍使用的尖拱造型、石头骨架、直入云霄的教堂建筑形式冠以“哥特”一词,它将神的崇高与力量之感视觉化,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并且在未来激发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当哥特风格和定格动画结合,传达出“惊惧中的幻象”之美。  一、
一  已故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电影作品《百鸟朝凤》2016年5月上映,该片发行中出现制作人“下跪求片”的方式,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引发热讨与更多观众的观影,也引起中国电影业内外人士的注意,成為年度热点电影现象。可以说,影片《百鸟朝凤》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影体验和感受,其传播效果又建构了一个比电影文本本身更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对于电影导演来说,改编发表在文学刊物上的同名小说,其镜头里的叙事展示时代更替下老唢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作为主流样式的戏剧性电影,如暗流般涌动的诗性电影事实上也集聚成了另一种光影系列与影像传统。非主流的这条诗性电影之路,20世纪80年代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及民族化的讨论,才开始重视与审视。其中,导演张暖忻自觉的理论追求与充沛的艺术才情使她卓然于众。她执导的《青春祭》(1985),讲述的是李纯回望在云南傣寨度过的知青岁月的故事,一份诗性在春祭中茂盛地开放,并在中国电影史上持
[摘要] 由李仁港执导的大片巨制《鸿门宴》,对历史有着独具匠心的全新改写,使得经典传奇“楚汉之争”艺术化的再现银幕。该电影上映两周票房已累计突破1.5亿,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其在故事叙述中的悬疑铺垫,人物塑造中的精心构造,以及对视觉盛宴的自觉追求等,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历史演绎中的传奇典范,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鸿门宴传奇》 艺术演绎 人性挖掘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