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温和的女性关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ao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新浪潮以及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张艾嘉凭借异乎常人的敏感和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华语电影圈中一位重要的女性导演。纵观张艾嘉的电影创作,女性一直是她关注的对象,而女性话题则是她电影的主旋律。由于张艾嘉优越的家庭背景给予的自信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的坚强,让她电影中刻画的女性总是以一种不激烈,甚至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生活或情感上的困境、压力和矛盾,从而使她的影片透露出一种犀利的委婉、激烈的温和这一独特的女性电影表达风格。《少女小渔》(1995年)和《20 30 40》(2004年)是张艾嘉执导的电影中极为重要的两部作品,《少女小渔》获亚太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而《20 30 40》是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唯一进入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这两部作品取得的荣誉是目前为止张艾嘉作为导演所获得的最高肯定,同时也可以视作其女性电影创作的代表之作。
  一、传统:两性关系视野中的男人与女人
  张艾嘉的电影,讲的都是女人的故事,却又都离不开男人。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女人属阴、男人性阳,阴阳调和互不可分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两性关系的界定。张艾嘉的家庭背景,让她吸收了中国两性传统观念,因此在她的电影中,尽管一直努力描绘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却也没有否认男人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女人的支持。
  张艾嘉将其电影中的男性分成两类:稚嫩的与成熟的。那个稚嫩的男人往往是初次挑动女人情弦的人,在女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美好回忆,而成熟的男人则是女人愿意停下脚步伴随一生的人,是伴侣更是知己、朋友。就像《少女小渔》里的江伟和马里奥,一个带着青年人的浮躁和棱角,一个带着中年人的隐忍和透彻;一个教给了小渔什么是爱情,一个教会了小渔什么是自我。又像《20 30 40》里想想的那两位暧昧男友以及让她最终稳定下来的那个男人,前者显然是处于情感冲动的天真阶段,而后者已然达到思想情感上都趋于稳重的成熟阶段,于是,想想从小被母亲灌入的“男人一定会抛弃女人”的观念在遇到后者之后就彻底崩塌了。张艾嘉非常喜欢塑造这一类型的男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年龄和思想上都已经有了时间的积淀,他们往往被安排为启迪女性从幼稚走向成熟或摆脱当下困境的关键性人物。张艾嘉的电影里男人具有两种类型,而女人通常只有一种——集幼稚与成熟于一体。她们往往是从少女慢慢的蜕变成女人,从青涩、单纯迈向内敛、厚重。《少女小渔》里的小渔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小渔从中国内地追随男友踏上了陌生的美洲大地,为了拿到绿卡,她听从男友的安排与落魄的美国人马里奥假结婚,最后小渔历经艰难拿到了绿卡,却因为男友的误解而面临分手的困境。小渔在影片中一直以柔顺温和、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现,与马里奥的日常生活简单得几乎就是点点头而已,直到二人因为马里奥的书逐渐相知并产生共鸣,她才慢慢地打破了过去的沉默,与马里奥敞开心扉的交谈,成为了莫逆之交。在与马里奥的相处中,少女小渔在话语上逐步摆脱了过去的禁锢,开始有了话语权,有了对外界、对他人的个人评判标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小渔也逐渐从那个离不开男友幼稚的她成长为在陌生国度中也能独立生活下去的成熟女人。
  西方女性电影通常在探讨两性关系时更倾向于批判男权主义传统,以此陈述女性的自省和反思,肯定女性的自我独立,有些甚至会为了完成女性主义的叙事策略而彻底与男性划清界限。早在文学作品中,就曾以娜拉的出走宣告了女性对男权家庭的告别,推动了一群又一群女性的觉醒。而中国的女性电影因其特殊的两性传统观念,正如张艾嘉电影中的男人与女人几乎密不可分的联结在一起那样,本能上他们彼此需要,情感上他们彼此牵绊,精神上他们相互影响,生活中他们难以离舍。《易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虽为对立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状态才产生了和谐。于是,张艾嘉并未完全让电影中女人们的自由意志上升到足以摒弃一切男性的地步,而她的镜头下那些思想成熟的男性甚至往往被赋予了将女性从当下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的重任。《少年小渔》中的马里奥直到中风病危,都在力图让小渔为自己而活;而《20 30 40》里的想想也终于在一个脚踏实地的男人那里找到了归宿。女人和男人,在张艾嘉的电影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小世界,离开了男人谈女人是片面的,也是违背现实的,这是自然之道,也是张艾嘉电影中女性之道的根本。
  二、追寻:女性立场上的女性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以将人的需要逐级而上的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递升的过程。张艾嘉也将女性的心理与这种逐级递升的需要理论在其执导的电影中得到了实践,她将女性的需要划分出三个阶段:爱情和梦想需要的追求阶段、婚姻和稳定需要的追求阶段、自我和独立的追寻阶段。
  电影《20 30 40》塑造了三个年龄层次的女性形象,一个20岁懵懵懂懂的马来西亚少女小洁,从他国带着一腔热血和美好梦想来到台湾;一个30岁忙忙碌碌在天上飞不停歇的空姐想想,有着两个暧昧不明的男友和一个藕断丝连的前男友;还有一个是40岁已经为人妻母的Lily,发现了丈夫的出轨而毅然离了婚。20岁的小洁对梦想、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30岁的想想已经不再相信爱情;40岁的Lily放弃了婚姻,但她们从一开始就似乎各自在寻找着什么。寻找,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小洁、想想以及Lily都不约而同出现在追寻的道路上。20岁的小洁的爱情追寻和她的成名梦想一起破碎在现实之中;而想想必然经历过小洁的故事才看淡了爱情和梦想,而急于想要找到一个安定的归宿,所以当她发烧在床时她才会草率到将自己的婚姻与第一个到访者联系起来:“谁第一个按门铃我就嫁给谁”,对的人还是来了,虽然晚了一点,但最终想想还是收获了稳定的婚姻;而Lily显然是一个事业独立的女性,她已经走过了一个女人蜕变应该经历的过程,然而她还是渴望,也许是失败的婚姻让她更加渴望某种依赖,以致她又回归到那个需要爱情和梦想的少女心境之中,所以当新的爱情到来时,她的心又重新萌动,再一次经历了心动、暧昧、绝望的过程,最后她似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并迎着晨阳迈开步伐追寻新的生活。   张艾嘉电影中的女人们一直徘徊在寻寻觅觅的道路上,《少女小渔》中的小渔在寻找,《20 30 40》里的小洁、想想、Lily也都在寻找。当她们认为有了爱情和梦想一切都会美好了之后,她们会发现还有更加稳固的婚姻需要追寻,而婚姻中作为女性另一半的男性,在最初给了她们坚实稳定和能承担一切的依靠,于是她们秉承中国传统女性的角色,在男人身边温顺的生活,然而,女人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我,甚至抛开了独立的人格,一旦出现婚姻的变故,女性便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她们承受着婚变带来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有感情上的痛苦却也有精神上的收获,她们似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的存在。
  三、留白:何去何从——女性的出路
  从张艾嘉的电影中可以体会到对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关注和对女性觉醒的褒扬,她试图为有了自我意识的女性找到一些出路,而这些女性通常都是在对情感的依附中逐步被现实和挫折所唤醒,陡然发现人生新的可能。首先,张艾嘉为她们选择了一条普遍的出路:让女性从物质上脱离男性。所以她塑造了许多成年的女性形象往往勤劳并且智慧,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事业,或者有自己的谋生之道。她们已经从最基本的需求中告别了男性,完全可以展现她们作为女性的能力和魅力,她们不再靠男人的赡养而活,甚至反过来,她们还能成为某些男性的依靠。《20 30 40》中的三位女性都表现出了经济上的独立,40岁的Lily独立经营着自己的“爱家”花店,30岁的想想是收入稳定的空姐,即使是20岁的小洁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她是家里的长女,和父亲共同负担着家用,甚至是《少女小渔》中的小渔,虽然是非法移民,一直躲避着移民局的搜查,但是她却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她和男友共同承担着各类生活开销,甚至在付给马里奥假结婚的费用中也有她的一份,她在经济上并没有依靠男友。影片试图在告诉女人们,当女人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为自己挣得独立的社会地位的时候,女人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就能真正成为与男性并肩而立的独立个体,即使走出家庭,离开男人也依然能靠自己活出精彩。
  但另一方面,张艾嘉又会在电影的结局处理中留白,她让女性走出家庭,找到自我,但却不进行正面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少女小渔》的结尾小渔第一次以沉默和无行动反抗了江伟,一门之隔的不可逾越导致江伟愤然离去,并预示了两人即将分道扬镳的可能。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所导致的结果对于小渔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没有人知晓。离开江伟的小渔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她的勤劳确保她足以在美国立足,但她之后的道路该何去何从,她的情感依托又在哪里,影片并未给出答案。《20 30 40》里的小洁,因为寻梦而出走离开了家,最终却因为梦碎而又回到了家;想想因为母亲从小的告诫:“男人是会抛弃女人的”而不相信爱情,却也最终回归并稳定建筑了婚姻;Lily在丈夫出轨后勇敢地重新一个人开始新生活,却不肯正视自己被抛弃的事实,所以极力期盼新的感情,第二段感情的失败才让她真正觉醒,可觉醒了之后呢,是否可能重新开始新的一轮重复?张艾嘉让电影中的女性停留在了一个被唤醒的阶段,却没有给她们指明一条道路。
  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但女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张艾嘉的影片中戛然而止。鲁迅先生曾经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他认为小说中娜拉出走后只会有两种可能:不是堕落,便是回来。张艾嘉电影中的女性们,也只是在思想上逐步苏醒,要么回归家庭,要么投身事业,并没有为她们找寻到一条更好地出路,一个足以颠覆传统,更好地展现女性本身的出路。回归家庭,是否是女性独立个体成长的最好选择,投身事业是否能够代表女性自由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成熟,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也是女性电影应该探讨的命题。
  结语
  张艾嘉在其执导的电影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女性意识,让女性从沉默、压抑、迷茫的状态下挣脱出来,给了女性一个展示鲜明个性、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的平台。但却没能给出女性被唤醒后的出路,而较多地将女性意识的觉醒框定在情感层面而不能冲破。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艾嘉电影对女性的关注还是一种委婉温和的关注,正如她执导的电影《心动》一样,张艾嘉在对女性出路的探索上还只是有一点点心动。
其他文献
一、 电影中的自然理念  自然理念是古代先哲常常提起的理念之一,我国古代的孟子、老子、庄子都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文明批判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流行的主流价值思想在当代的电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简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微电影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及“四微”特征(“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微播出平台”)。[1]考虑到微电影的播放时长、播放平台以及制作成本与制作周期的限制,微电影导演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文章以《智取威虎山》(小说原本、样板戏电影、3D电影)三种文艺形式为对象,在比较视野中重点分析:一、各种文学艺术的流变、改编的异同与燃烧的时代精神:二、根据红色革命经典改编3D电影《智取威虎山》的人物角色、情节矛盾与叙事困境。文章认为,从小说原本到3D电影第二次转折性改编,在故事情节、细节处理、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符合闻一多对中国人灵魂诉求表述。在当下讴歌英雄争当英雄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
一、 敞视监狱中的监视与反监视  1785年,英国哲学家、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为了改造那些违法的个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监狱,他称作“敞视监狱”(Panopticon)。这个建筑的中心是高耸的望塔,周围环形地布置着被切断了同其邻人横向联系的单人牢房,塔内的监视者可以通过逆光效果监督众多犯人。[1]同时,望塔安装了百叶窗,因此犯人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只能感受到
【作者简介】尤佳,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研究。  金晓非,男,辽宁沈阳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影艺术,纪录片,电影史研究。【基金项目】电影《劳工之爱情》剧照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19世纪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由于电影生产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同时也需要
1995年的《大话西游》及其衍生作品、相关评论等在世纪之交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大话”风,至21世纪仍影响不绝。导演刘镇伟更是利用“大话”的余温,于2005年(《情癫大圣》)、2010年(《越光宝盒》)炒了两回“西游”,可惜无论影片成色还是观众反响已不复当初。真正调动观众“大话西游”的审美记忆、且重新将“大话西游”话题化的,是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该片口碑与票房表现(12.46亿元)皆
著名演员陈建斌拍摄了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并获得了诸多奖项,多少让人觉得有些“突然”,一则,身为成功演员为何执意导演电影?二则,对于“演而优则导”的陈建斌而言为何要拍一部表面上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而就文本进行分析,《一个勺子》对回归本源、回到常识的反思与探讨,正是对当下所处的多元时代的一种理性叩问。影片的出现并不偶然,是回应时代的可堪经典的代表之作。  《一个勺子》围绕“拉条子”和“勺子”
[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关键词] 纪录片 陌生化 《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5月中旬,美食题材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
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拥有国际化的素材,从影片的语言上来看,不仅有华语影片,也有英文影片;从作品的背景上来看,既存在东方文化,又存在西方文化。所以说,李安导演的作品成为了华语影片进军世界影片领域的桥梁,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电影视听语言的特有风格。观众在观看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产生一样的反响,但是每位观众的文化背景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在表达上,视听语言是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具有观赏意义和广阔的叙述空间,带给
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创作,实际上映时间为1964年①,在上映前后受到了官方、舆论和学界多方好评,这在“十七年”喜剧电影中并不多见。该片改编自苏州滑稽剧团优秀剧目《满意勿满意》,后者从1957年开始创作,于1958年首次公演。因此,《满意不满意》一片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到最终成为电影与全国观众见面,时间长达8年。这8年也占据了整个“十七年”中喜剧电影出产的大部分时间。笔者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