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诗歌意象——诗意空间中的审美蕴藉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一词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文学审美的重要艺术标准。“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胡应麟《诗薮》),“意象俱足,始为难得”( 李东阳《怀麓堂诗画》)。文论中首次提到意象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有两个方面组成,即意和象。前者指客观世界的物象,后者指主观世界的心灵。当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猝然遇合,诗人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转化成文字,也便成了诗。因此,读诗绕不来“意象”二字。正如陈良运先生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的表述诗人构思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情态与形态,也更能准确的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一、意象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所谓继承性就是指意象有着相对固定的内涵,例如古人临别总是“折柳”相送,表达内心的不舍;或是描写传书“鸿雁”表现对远方离人的牵挂与思念。“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的”,意象在诗歌中,也就具有了符号的性质。因此,读诗歌首先应该了解古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内涵,例如:
  “酒”意象———友情、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渡口”意象———羁旅之愁、漂泊之苦、依依惜别
  “莲”意象———出淤泥而不染
  “竹”意象———风骨
  “兰”意象———清雅
  “梅”意象———傲骨
  “菊”意象———高洁
  意象内涵相对固定,而主体情感却充满着独特性。诗人总是在寻求着突破——对意象内涵的突破。这便使得意象有具有了创新性。例如李白的《牢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别地点在“劳亭”。“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长亭短亭皆送别。“亭”这个意象表现送别时那份留恋与不舍,这是古诗词中固定的内涵。但这首诗高超的艺术效果在后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日送别,理当折柳相送,表现那份不舍之情,同时暗示来年柳绿之时,又会再度归来重逢。这是古人送别习俗,也是一份情思寄托。而诗人却道春风也似多情起来,知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柳条不青,便不能折柳相送,可免去离别之苦,更不必经受此去经年的相思之苦。真是别翻新意,另辟诗境。《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在诗人假定性的想象中,诗情更是别具一格。因此,读诗不仅要读意象固定的内涵,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推敲的却是诗人对意象的创新,诗人独特的诗情。
  意象的创造性逐渐发展演变,使得意象具有了多义性。相同的意象能表现截然不同的情感。例如: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张先的《天仙子》)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葬花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
  张先的《天仙子》中表现的是惜春与伤春之情。林黛玉《葬花吟》更是将花的命运与美人命运紧紧相连,她不单单是在伤春,更是感慨自身易碎的生命,花落之时,便是人亡之际,怎能不让人震撼。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独具一格,用落花表现自己不屈不挠的性格,虽英雄无用武之地,却依然豪情万丈。
  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经过漫长的演变,其内涵逐渐丰富,从原来较为固定的本义到后来的多义,古典诗词意象的多义性与语言的模糊造就了古典诗词深邃的人文内涵与清新的审美体验。读诗不能读表层之意,更要读深层之情,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然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二、字斟句酌,细读意象
  古人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人读诗,也必得字斟句酌,玩味推敲,方能体味个中滋味。
  首先,可以关注意象中的形容词。形容词,描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眼中景物所呈现的特点正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情感例如 “秋思鼻祖”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前三句连用九个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层次鲜明的秋景图。一三两句描写意象的形容词传神地表现诗人心境。首句中的 “藤”是枯的,毫无生命力,“ 树”已是垂垂老矣,令人联想到的是绿叶落尽,只剩枯枝败叶,毫无生气的枯木、“ 鸦”都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而这里确实昏昏沉沉的,偶尔几声凄厉的叫声回荡与天地之间,似乎是晚秋里唯一的活物,让人感受到一个肃杀、衰败的秋天。第三句,“古道”“ 西风”“ 瘦马”诗人的马是瘦马,可见人马皆受旅途之苦多时,吹来风是萧瑟的西风,一人一马在猎猎西风中颓然行走在古旧的小道上,三个意象表现出了诗人凄凉的现实生活中,旅人孤寂、漂泊之感顿感强烈。读者通过对修饰词的解读能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一个失意文人的悲苦、迷茫。
  三、将心比心,还原心境
  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提倡细读文本时应使用还原法。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放大变形,在读诗歌时,我们用现实世界里的正常逻辑去揣摩艺术世界的逻辑便会有矛盾之处。孙绍振老师认为这种矛盾之处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艺术世界还原,便能发现诗人独特心境。如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皇城下了一场小雨之后青草生长。诗人写到“草色遥看近却无”。依据人们的经验远看不清楚,而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诗歌中会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朦胧之美。而这句诗句却不是,远能看见,走近了却看不见了,这就很值得斟酌。若是一般人便会觉得远远看去绿油油,近看没了也就罢了,不放在心上,而韩愈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小草是春日最美好的景色,胜过皇都一切繁盛烟柳。这就是诗人内心的诗意,见到春早生长的那份欣喜与心动。
  四、感受意境,整体把握
  “意境”和“意象”一样也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心雕龙》一文描述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意境”的本质意义就是“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美学境界。”
  “意象的外延大于意境,不是一切审美意象都有意境,只有取之象外才能创造出意境。”苦吟派诗人专注于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孙绍振却认为苦吟派诗人专注于炼字功夫,不善于营造整体意境。不管是写诗还是读诗,我们不仅要关注意象,也应关注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意境。
  读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可以读到看花开花落的诗人之“闲”,进而感受到夜之静,山之空。空空荡荡的春山时有几声鸟鸣,有鸟,有鸣则并不空。而鸟生一鸣,回响于深林之中,似有“鸟鸣山更幽”之静,以声来衬静,更显山之幽静。因此,这首诗歌人闲、夜静、山空、鸟鸣更幽,组合在一起表现意境高度统一,艺术境界更加丰富。
  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意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诗人内在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良运.诗学 诗观 诗关【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2】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3
  【3】司空图.与极浦书
  【4】第环宇等.中国古典文艺学范畴辑论.民族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突出问题导向 把握“四聚”要求 着力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质量$$辽宁总队党委$$习主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在改革强军进
报纸
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约有60%-70%的肿瘤病人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食管癌是一种高侵袭性的肿瘤,世界范围内,食管癌患者死亡率占肿瘤患者死亡率的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河南省是高发省份。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食管癌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是其
有些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出现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片面的政绩观、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未来中国所有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导向。在回顾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宜居城市、和谐宜居城市、和谐宜居之都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概
以面粉为真实食品,使其与某知名快餐食品包装袋上的油墨污染物以单面接触的方式进行迁移实验。AAS结果表明,食品包装袋上油墨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已经迁移到面粉的表面和
利用Flash技术制作智能交互型练习题课件,充分利用了Flash的动画和编程技术达到美观、智能和交互的目的,提高吸引力和评测效果。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72-4(CA72-4)、及糖蛋白抗原242(CA242)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了20例
在世界各地不同公司的财务报告丑闻之后,投资者对会计数字完整性的信心丧失,导致研究人员对收益质量的兴趣越来越高。收益可预测性,即投资者根据当前收益信息预测公司未来收益和/或未来现金流的程度,是收益质量的一个代表。如果能够让投资者分析某家公司的当前业绩并更好地估计其未来前景,那么收益信息就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只有当收益数据的质量很高时,股票市场才更依赖于对公司进行估值时的现金流信息。根据文献综述,笔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