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志愿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以对东北师范大学的调查为基础,从学校和社会的作为两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 参与度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45-0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不求物质回报的前提下,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它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困难群体利益。与以物质捐助为主的慈善活动不同,志愿服务强调的是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智力、经验等个人可支配资源。大学生作为一个掌握有一定知识技能的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
现今,志愿服务已经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者们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宗旨开展的服务活动,对自身、国家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首先,在个人社会化层面,志愿服务活动这一群体性的助人活动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也为青年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平台;其次,在社会价值层面,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广泛动员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经济成本,对于弱势群体的扶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再次,在社会文化层面,志愿服务精神与我国“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其健康的精神旨趣,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能产生如此丰厚的效益,但是我们针对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虽然注册志愿者人数8000余人,我们调查的净月校区有2000余人,但在接受调查的140人中,真正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只有9人,约为注册志愿者人数的19.1%。导致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務参与度低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志愿服务活动信息获知渠道少,多数学生无法获得;(2)随毕业临近,工作压力,使人无暇从事志愿服务;(3)担心占用学习时间影响成绩;(4)认为自己能力有限。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工作,即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虽然学校本身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古板陈旧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又很少有内容涉及志愿服务。学校可以通过电影、邀请志愿服务的先进个体讲座等形式多彩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详尽事迹,具体感知志愿服务精神,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
2.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课程内容。经过调查,很多志愿者反应没有时间做志愿服务。尤其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大量时间用于日常的训练以及排练,很少有社会交往。因此,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必修的实践课程内容,在学校安排专业的老师指导下完成,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从而帮助因社会交往缺少而社会社会化缺失的同学健全自我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类课程的强度,应根据专业不同而具体设定;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设立自主选择机制,每个学生只需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志愿服务内容,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3.学生志愿者组织专业化,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能参加什么,即很多学生想参加但没有足够的关于志愿活动信息供他们选择加入。这种情况下,学生志愿者组织不应该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和掌握者,更应该做到对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做到既可以自己组织活动,有可以为他人(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希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群)提供活动。学生志愿者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博客,将网上或者生活中对志愿者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后,把适合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使志愿者只要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有事情可以做。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使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再是学生中的少数,每个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
4.将志愿服务情况计入学生考评,作为志愿服务开展的激励机制。记录志愿服务的服务时,将服务时转换为学分,加入学生的成绩评比机制中,刺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同时,给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相应的补偿,维持他们的志愿服务热情。从而,实现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层面
1.加强社会引导,纠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错位认识,正确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志愿服务存在着误解,尤其是作为某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经常志愿者经常被等同于免费劳动力,这不仅伤害了志愿者的自尊心,而且极大挫伤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社会应加强对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同时,将社会报道从颂扬志愿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转向志愿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做出贡献层面。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志愿服务的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加速我国实现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
2.将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经历纳入工作经验之中,实现社会激励。将志愿服务经历与就业挂钩,这直接激励着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之中。
注释:
包含5个外校学生.
调查对象中注册志愿者47人.
参考文献:
[1]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通用读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广.论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理论前沿.2008(15).
[3]郭云珍,董海军.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志愿服务 参与度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45-0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不求物质回报的前提下,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它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困难群体利益。与以物质捐助为主的慈善活动不同,志愿服务强调的是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智力、经验等个人可支配资源。大学生作为一个掌握有一定知识技能的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
现今,志愿服务已经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者们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宗旨开展的服务活动,对自身、国家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首先,在个人社会化层面,志愿服务活动这一群体性的助人活动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也为青年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平台;其次,在社会价值层面,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广泛动员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经济成本,对于弱势群体的扶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再次,在社会文化层面,志愿服务精神与我国“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其健康的精神旨趣,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能产生如此丰厚的效益,但是我们针对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虽然注册志愿者人数8000余人,我们调查的净月校区有2000余人,但在接受调查的140人中,真正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只有9人,约为注册志愿者人数的19.1%。导致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務参与度低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志愿服务活动信息获知渠道少,多数学生无法获得;(2)随毕业临近,工作压力,使人无暇从事志愿服务;(3)担心占用学习时间影响成绩;(4)认为自己能力有限。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工作,即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虽然学校本身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古板陈旧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又很少有内容涉及志愿服务。学校可以通过电影、邀请志愿服务的先进个体讲座等形式多彩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详尽事迹,具体感知志愿服务精神,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
2.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课程内容。经过调查,很多志愿者反应没有时间做志愿服务。尤其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大量时间用于日常的训练以及排练,很少有社会交往。因此,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必修的实践课程内容,在学校安排专业的老师指导下完成,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从而帮助因社会交往缺少而社会社会化缺失的同学健全自我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类课程的强度,应根据专业不同而具体设定;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设立自主选择机制,每个学生只需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志愿服务内容,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3.学生志愿者组织专业化,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能参加什么,即很多学生想参加但没有足够的关于志愿活动信息供他们选择加入。这种情况下,学生志愿者组织不应该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和掌握者,更应该做到对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做到既可以自己组织活动,有可以为他人(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希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群)提供活动。学生志愿者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博客,将网上或者生活中对志愿者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后,把适合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使志愿者只要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有事情可以做。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使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再是学生中的少数,每个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
4.将志愿服务情况计入学生考评,作为志愿服务开展的激励机制。记录志愿服务的服务时,将服务时转换为学分,加入学生的成绩评比机制中,刺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同时,给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相应的补偿,维持他们的志愿服务热情。从而,实现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层面
1.加强社会引导,纠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错位认识,正确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志愿服务存在着误解,尤其是作为某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经常志愿者经常被等同于免费劳动力,这不仅伤害了志愿者的自尊心,而且极大挫伤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社会应加强对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同时,将社会报道从颂扬志愿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转向志愿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做出贡献层面。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志愿服务的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加速我国实现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
2.将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经历纳入工作经验之中,实现社会激励。将志愿服务经历与就业挂钩,这直接激励着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之中。
注释:
包含5个外校学生.
调查对象中注册志愿者47人.
参考文献:
[1]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通用读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广.论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理论前沿.2008(15).
[3]郭云珍,董海军.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