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镇江教研室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三三三”工程等活动。活动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成效显著,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主办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的理念、师生的精神风貌,更可以领略到一线教师在课堂上的风采。他们或激情满怀、或睿智幽默、或活泼生动、或沉稳老练,都能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忘我投入,课后反馈及时,都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使“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长”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在每个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俗话说,追求永无止境,再精彩的一堂课也有其不完美的地方。下面就根据本人所听过的课浅薄地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一、情境创设重现实,更应关注生成
情境教学对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引导学生由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变成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于是创设“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成了教者的追求。但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一些教师的情境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是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有画蛇添足之嫌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设情境关注的焦点应立足在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愿望上。如果能,那这样的情境设计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劳而无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条件、教材的重点等方面出发,遵循“减负、省时、高效”的原则,摒弃“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的虚假化、形式化,以及一味追求游戏、童话故事情境等华而不实、有趣而无意义的情境设计,回归到情境设计的根本上来。教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对待情境,全面预设情境生成情况,使情境的创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真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应把握契机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以最快的速度出现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了评价一节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顺应教育的大潮流,追求合作气氛,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往往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哪怕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的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到学习小组中来;有的问题很简单,根本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完全能够独立解决,教师也按照“惯例”让他们分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能给学生充分合作和交流的时间,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也必须嘎然而止,正襟危坐。试想这样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只能是中看而不中用,表面上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热火朝天、气氛热烈,实际上是流于形式,非但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耗时耗力,甚至还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教学风气,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抓住适当的契机,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那么,哪些情况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呢?第一契机是学生思维受阻时。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了困难,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还应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第二契机是学生需要深入探究时。如有个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出示了一组写月的诗句,比较这些诗句与原文写月的句子的意境或写法有什么异同。该老师这时候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个契机就把握得很好。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所给的诗句有的同学看过,有的可能没看过,通过交流和讨论,就会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法,以及获得另一种体验、另一种思想。这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并把学习引入到更深处。
三、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语文课堂和其他课堂最大的区别是书声朗朗。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读书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不是语文课堂。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之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听了那么多节课,少有朗朗书声的课堂,各位专家和同仁在评课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朗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巧妙地解读了课文。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时,对集中描写背影的第六段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朗读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本段对父亲的几处语言描写都很简单,但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感受到父亲关心、爱护儿子的真情。再如文中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如果不通过朗读是不能入耳、入口、入心的,当然也就很难体会到父亲在艰难的处境中处处为儿子着想,时时为儿子分忧的爱子深情的。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授时多以问题的呈现、学生的讨论、师生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朗读,把本该朗读的时间都占用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可能只是一鳞半爪,可能如浮光掠影般地转瞬即逝了,文章字字句句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情感美、质朴的语言美,学生无法有切身的感受,也不可能获得情感的满足。
当然,读也很有讲究,绝对不是随口念一遍就能行。首先要用普通话读,要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响亮。因为普通话是规范的有声语言,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普通话越标准、纯正,朗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其次朗读时感情要充沛,要声情并茂。任何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我们在朗读时要通过停顿、重音等方法的处理艺术地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做到抑扬顿挫。第三,朗读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了更好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逼真地再现文中的情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就更加得情真意切了。
四、多媒体的使用要注重实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更好服务于教学”这个问题从课改以来一直伴随着我们,困惑着我们。因此,有的教师误认为课堂上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呆板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做了课件的奴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比如有的课,学生通过朗读或合作探究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仍坚持让学生看制作好的课件,课堂成了演示课件的阵地,成了展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舞台。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还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浪费了国家的资源,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这样一来,课堂效益的最优化从何谈起?
因此,在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前,我们都先要问问自己,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之相较,哪个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讲排场,不摆花架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应成为我们追求的明确目标。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潜心钻研,积累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真正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情境创设重现实,更应关注生成
情境教学对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引导学生由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变成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于是创设“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成了教者的追求。但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一些教师的情境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是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有画蛇添足之嫌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设情境关注的焦点应立足在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愿望上。如果能,那这样的情境设计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劳而无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条件、教材的重点等方面出发,遵循“减负、省时、高效”的原则,摒弃“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的虚假化、形式化,以及一味追求游戏、童话故事情境等华而不实、有趣而无意义的情境设计,回归到情境设计的根本上来。教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对待情境,全面预设情境生成情况,使情境的创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真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应把握契机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以最快的速度出现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了评价一节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顺应教育的大潮流,追求合作气氛,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往往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哪怕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的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到学习小组中来;有的问题很简单,根本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完全能够独立解决,教师也按照“惯例”让他们分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能给学生充分合作和交流的时间,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也必须嘎然而止,正襟危坐。试想这样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只能是中看而不中用,表面上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热火朝天、气氛热烈,实际上是流于形式,非但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耗时耗力,甚至还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教学风气,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抓住适当的契机,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那么,哪些情况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呢?第一契机是学生思维受阻时。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了困难,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还应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第二契机是学生需要深入探究时。如有个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出示了一组写月的诗句,比较这些诗句与原文写月的句子的意境或写法有什么异同。该老师这时候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个契机就把握得很好。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所给的诗句有的同学看过,有的可能没看过,通过交流和讨论,就会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法,以及获得另一种体验、另一种思想。这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并把学习引入到更深处。
三、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语文课堂和其他课堂最大的区别是书声朗朗。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读书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不是语文课堂。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之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听了那么多节课,少有朗朗书声的课堂,各位专家和同仁在评课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朗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巧妙地解读了课文。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时,对集中描写背影的第六段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朗读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本段对父亲的几处语言描写都很简单,但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感受到父亲关心、爱护儿子的真情。再如文中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如果不通过朗读是不能入耳、入口、入心的,当然也就很难体会到父亲在艰难的处境中处处为儿子着想,时时为儿子分忧的爱子深情的。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授时多以问题的呈现、学生的讨论、师生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朗读,把本该朗读的时间都占用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可能只是一鳞半爪,可能如浮光掠影般地转瞬即逝了,文章字字句句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情感美、质朴的语言美,学生无法有切身的感受,也不可能获得情感的满足。
当然,读也很有讲究,绝对不是随口念一遍就能行。首先要用普通话读,要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响亮。因为普通话是规范的有声语言,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普通话越标准、纯正,朗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其次朗读时感情要充沛,要声情并茂。任何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我们在朗读时要通过停顿、重音等方法的处理艺术地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做到抑扬顿挫。第三,朗读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了更好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逼真地再现文中的情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就更加得情真意切了。
四、多媒体的使用要注重实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更好服务于教学”这个问题从课改以来一直伴随着我们,困惑着我们。因此,有的教师误认为课堂上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呆板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做了课件的奴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比如有的课,学生通过朗读或合作探究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仍坚持让学生看制作好的课件,课堂成了演示课件的阵地,成了展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舞台。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还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浪费了国家的资源,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这样一来,课堂效益的最优化从何谈起?
因此,在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前,我们都先要问问自己,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之相较,哪个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讲排场,不摆花架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应成为我们追求的明确目标。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潜心钻研,积累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真正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