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发都市农业多功能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结合发展实际,探索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探索和实践
  
   2003年北京市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成效显著。
   一是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发展基础性产业。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每年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北京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乡镇)创建、优级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80%以上,建立了“菜篮子”重点产品政府储备机制,“菜篮子”自给率、控制率、合格率、应急保障能力“三率一能力”稳步提升。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立足种植、养殖、林果、花卉谋划种业发展,加快建设通州国际种业园区、中关村良种创制中心和丰台品种权交易中心,初步确立了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培育了“中蔬”、“京研”、“奥瑞金”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品牌,“种业之都”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融合性产业。按照“优一、大二、强三”的思路,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北京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9家;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65%。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开展了“寻找北京最美乡村”、“星级观光园”评定和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创建活动,2011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园达到1300个,从业人员6.4万人,实现收入30.4亿元。会展农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中国花博会、世界草莓大会,积极筹办国际食用菌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和世界种子大会,以“举办一个展会、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为宗旨的会展农业成为都市农业新亮点。
   三是拓展生态服务价值,发展低碳产业。坚持农业是“生产性绿色空间”的定位,投资46亿元实施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农田节水灌溉率超过90%,农田景观成为都市亮丽风景;推广“德青源”循环农业模式,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有机统一;加快山区建设,沟域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建立了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农业生态价值超过1万亿元,有力支撑了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7%,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增长7.6%,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
  
  经验与体会
  
   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局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不断深化对农业认识定位。北京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是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重新认识首都的“三农”,明确“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确立了都市农业是“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三个定位;2010年提出要着眼于“基础完善、科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坚持在首都城市发展全局中定位都市农业,提出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五区”布局。在城市农业区,重点发展家庭农业、社区农业等城市农业;在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种业与景观农业;在山区农业区,重点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京外合作区,重点发展外埠农产品基地,形成外埠供应基地网络。
   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如整合农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资金项目,每年完成30万亩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工程;聚集金融、财政等部门资源,打造“北京农业上市板块”,北京上市企业达到10家;汇集科技、农业等部门力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
   不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意见、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进一步巩固。坚持分类推进,近年来每年安排8亿元推进“菜篮子”生产,安排1亿元支持种业发展,安排1亿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率先建立了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增加到19个,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产品。
   不断强化服务体系支撑。围绕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化、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农业用水,推进都市农业九大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一产农户比例达到72%;搭建了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农民培训平台;形成了全科农技员、村级防疫员、管水员、护林员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队伍;初步建立了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农业基金、农业担保、农村信用、涉农企业上市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农村金融改革等九大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农地流转率达到46.7%;实施产权制度改革,91.4%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任务,2011年620个村人均股份分红3525元。通过深化改革,让土地流转起来、资产运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都市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他文献
开展数学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进行结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保持密切联系,在开展教学时,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各大高校为了能在有限的平台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纷纷推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这一服务也受到了广大图书馆员的青睐。图书馆管理中,在传统
一、什么是语篇教学rn英语语篇教学强调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能够掌握文章涉及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巧妙的、高效的挖掘文章的基本信息和内在的深层思想的能
期刊
面对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要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完善自身教育水平,利用教育改革探索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读写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
摘 要:合同法律思想流变经历了"法锁"、"合意"、"行为"、"关系"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合同法律思想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产物。本文通过介绍合同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对合同行为理论概念的认识,分析合同行为理论产生的原因,并且对合同行为理论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 自由 实质法律关系  一、合同行为理论的产生  一般认为传统民法法律行为制度主要是以契约制度和遗嘱制度中抽象出来的,其理论素材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企业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相分离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有利于会计核算,贯彻稳健性原则,能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的需要.对永久性差异和N-间性差异的形成
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但老年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老龄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笔者从目前养护人员以及养护人员培养机制的现状出发,分析
为了使我国的教育工作能够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建设输送大量的人才,我国的教学活动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倡导教职人员在其中培养每个受教育主体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郊区“三农”工作,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充分认识特大型城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的三大功能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根据特大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明晰农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