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逐渐成为中学教学的必要环节。本文在总结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对策,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实践 对策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和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方案。以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当今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性完善的手段,教育上的竞争就在所难免。另外,各个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很少会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给中、高考科目腾时间,强行将信息技术课停课。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存在正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也不存在结业考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尽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因整个教育价值的取向偏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种似有可无的状态之中。
2.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由于学校硬件或教师队伍的不同,导致入学时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
3.现行教材的差异性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很多地方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信息技术课程实际学习量太小,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1.坚持教学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
一提起应试教育、中考、高考等敏感的话题,人们想到的总是补课、家教、乱收费,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教师满堂灌等一系列负面的说法。实际上,广大的知识份子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无论我们怎样抨击应试教育,但都无法回避升学这个严峻的、决定学校、教师与学生地位和命运的现状。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和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科学和事实根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文化和经济等领域,人们对其需要也越来越迫切,信息技术进入中考、高考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应该看到,将信息技术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人们用常规或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考虑信息技术进入升学考试的方式,所遇到的困难几乎是无法克服的。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双基”,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基础与同步。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受到落后观念和陈旧设备的制约,导致保守和安于现状,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类型不加于区别和分析,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目标。事实上,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如一再保持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种普遍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作如下改进:要求学校更新设备,配置多媒体教学软件,以达到教学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技能应用最熟练的一支队伍,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先进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软件),挖掘现有资源,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自学习,从而增强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和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所有的学生各有所长。
3.加强信息技术教材呈现方式的改革
(1)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
未来的公民将都是信息社会公民,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和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负责任的态度与道德,注重在信息技术、生活实际与各科课程的相互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了解某些技术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消除中学生对高新技术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術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渗透给学生探究新技术的科学意识,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文化与观念是当今世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这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为课堂灌输技术知识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这样的定位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环境的接触、对生活与学习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对信息环境中技术、伦理与文化的认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信息的运用与处理、道德与责任就成为学生个人的自然意识与自然需求,这时信息技术就同化成了个体的文化素养。
(2)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境况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国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重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不能气馁,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后,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相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陈亮.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
[3]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 .
[4]李竹君.信息技术以怎样的姿态进入高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民族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实践 对策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和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方案。以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当今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性完善的手段,教育上的竞争就在所难免。另外,各个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很少会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给中、高考科目腾时间,强行将信息技术课停课。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存在正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也不存在结业考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尽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因整个教育价值的取向偏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种似有可无的状态之中。
2.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由于学校硬件或教师队伍的不同,导致入学时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
3.现行教材的差异性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很多地方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信息技术课程实际学习量太小,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1.坚持教学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
一提起应试教育、中考、高考等敏感的话题,人们想到的总是补课、家教、乱收费,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教师满堂灌等一系列负面的说法。实际上,广大的知识份子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无论我们怎样抨击应试教育,但都无法回避升学这个严峻的、决定学校、教师与学生地位和命运的现状。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和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科学和事实根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文化和经济等领域,人们对其需要也越来越迫切,信息技术进入中考、高考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应该看到,将信息技术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人们用常规或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考虑信息技术进入升学考试的方式,所遇到的困难几乎是无法克服的。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双基”,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基础与同步。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受到落后观念和陈旧设备的制约,导致保守和安于现状,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类型不加于区别和分析,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目标。事实上,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如一再保持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种普遍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作如下改进:要求学校更新设备,配置多媒体教学软件,以达到教学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技能应用最熟练的一支队伍,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先进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软件),挖掘现有资源,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自学习,从而增强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和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所有的学生各有所长。
3.加强信息技术教材呈现方式的改革
(1)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
未来的公民将都是信息社会公民,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和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负责任的态度与道德,注重在信息技术、生活实际与各科课程的相互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了解某些技术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消除中学生对高新技术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術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渗透给学生探究新技术的科学意识,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文化与观念是当今世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这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为课堂灌输技术知识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这样的定位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环境的接触、对生活与学习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对信息环境中技术、伦理与文化的认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信息的运用与处理、道德与责任就成为学生个人的自然意识与自然需求,这时信息技术就同化成了个体的文化素养。
(2)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境况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国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重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不能气馁,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后,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相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陈亮.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
[3]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 .
[4]李竹君.信息技术以怎样的姿态进入高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