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双亏;加之工作压力大、头绪繁多,教师很难做到常态化写作,偶尔写一两篇论文可以说是“逼上梁山”,语言文字不规范在所难免。
教师如此,学生便可想而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淡化语法教学,语感训练又落不到实处,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忙着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连寒暑假都被这“班”那“班”霸占,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真正意义的阅读呢?因此,阅读没有精读的习惯,没有咬文嚼字的体验和乐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难以落实,被各种网络式、快餐式、影视化的伪阅读所替代,无病呻吟、文情异类的“校园青春文学”大行其道,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产生误导。凡此种种,造成了学生语言随意性大,遣词造句马虎,别字满天飞,语病层出不穷,自己却找不出原因。
语言文字功底薄弱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学生写字能力下降,语法知识单薄、语感水平下降,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教学被弱化,被边缘化。特级教师李海林曾讲过,“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可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只重“传道”,不重“授业”,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之一——工具性。
一般来说,语文课是用来讲读课文的,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文”,问题设计,教学模式都围着文章中心转,文章中心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标准答案的,于是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思维符合既定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似乎就读懂了文章,完成了教学。这种模式下,“学语”被遗忘,生字词教学只属“扫除障碍”,学字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而不是利用课文(语境)来学字词,更谈不上延伸应用语言。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语言就这样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
语言没学好,又反过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因为脱离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对课文架空分析,好比手无寸铁开发一座巨大的矿藏。语文教学如果舍弃语言文字咀嚼涵泳这一阅读手段,企图采用其他教辅手段或教学模式变革来达到快捷教学的目的,看似“速效”,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岳阳楼记》。在对文中的“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两段铺排文字教学时,这位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推敲,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却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张高清数码洞庭湖风景图片,配上音乐,然后让学生回答:“置身于这两幅画面中,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迁客骚人’,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开始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之后教师设法诱导,又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想要的”答案出来了,可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好意境却被生硬的图片抹杀得一干二净。两张图片带给学生的仅仅是短暂的欣赏愉悦,生动的文字没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没有文字感知就没有心灵感动,没有心灵感动就没有情感共鸣,对于“古仁人之心”,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而已。这种天马行空脱离文字载体的教学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让听课的语文老师产生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感觉。
三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再引导学生把这种能力应用到阅读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双向互补,提升阅读水平。
笔者在执教《病梅馆记》一文时,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发现了文章结构上前后不对应,有几个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却语序凌乱的现象。这些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也着实让我兴奋。兴奋的是,学生能通过文字的细微变化察觉到问题,进而比较推断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字词的运用入手反复推敲,终于得出了有趣的结论:作者写“评梅标准”一句,是按审美层次来列举的(“曲”最难,其次是“欹”,再次是“疏”);“夭梅病梅”手段一句,是按从上到下,手段恶劣的程度来安排次序的(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而“梅之欹之疏之曲”一句,作为后句的主语,为了使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是按音韵的要求来排列——“欹”、“疏”、“曲”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开口呼、撮口呼、合口呼。至于开头结尾写产梅之地,顺序无关紧要,作者信手拈来,列举产梅之地多,笔势自然流畅,洒脱大方,从侧面展现出作者所倡导的不拘一格、个性解放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文字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形成了双向互补,这种情况同样也反映在写作上。
有人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用字不规范,随意性大。写一篇作文,关键时刻错别字就会露怯。我常常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读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突然冒出一个错别字(尤其是不可原谅的错别字),就像吃饭嗑着一粒沙子一样难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出一个办法,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错别字,不再帮学生画出,而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并推究出现这个错别字的原因。组织学生互相纠错,并归纳出各自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书写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话说“人要衣妆,佛要金妆”。一笔漂亮的字能带给人直观的美感,好的文面就是“见面礼”,让人一见倾心,所以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展示书写水平,做到端正、清楚、美观、秀气。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则是文章的细节,不可一逗到底,要准确地运用标点,可以这样说,标点越丰富,语言文字的功底就越深厚,语文水平就相对较高。
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水涨船高。遣词造句上,学生体会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味,写作中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推敲,力求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表面上锤炼语言,实际上是在锤炼感情。
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途径很多,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自觉性,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巢湖市烔炀中学)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双亏;加之工作压力大、头绪繁多,教师很难做到常态化写作,偶尔写一两篇论文可以说是“逼上梁山”,语言文字不规范在所难免。
教师如此,学生便可想而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淡化语法教学,语感训练又落不到实处,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忙着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连寒暑假都被这“班”那“班”霸占,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真正意义的阅读呢?因此,阅读没有精读的习惯,没有咬文嚼字的体验和乐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难以落实,被各种网络式、快餐式、影视化的伪阅读所替代,无病呻吟、文情异类的“校园青春文学”大行其道,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产生误导。凡此种种,造成了学生语言随意性大,遣词造句马虎,别字满天飞,语病层出不穷,自己却找不出原因。
语言文字功底薄弱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学生写字能力下降,语法知识单薄、语感水平下降,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教学被弱化,被边缘化。特级教师李海林曾讲过,“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可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只重“传道”,不重“授业”,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之一——工具性。
一般来说,语文课是用来讲读课文的,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文”,问题设计,教学模式都围着文章中心转,文章中心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标准答案的,于是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思维符合既定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似乎就读懂了文章,完成了教学。这种模式下,“学语”被遗忘,生字词教学只属“扫除障碍”,学字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而不是利用课文(语境)来学字词,更谈不上延伸应用语言。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语言就这样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
语言没学好,又反过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因为脱离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对课文架空分析,好比手无寸铁开发一座巨大的矿藏。语文教学如果舍弃语言文字咀嚼涵泳这一阅读手段,企图采用其他教辅手段或教学模式变革来达到快捷教学的目的,看似“速效”,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岳阳楼记》。在对文中的“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两段铺排文字教学时,这位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推敲,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却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张高清数码洞庭湖风景图片,配上音乐,然后让学生回答:“置身于这两幅画面中,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迁客骚人’,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开始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之后教师设法诱导,又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想要的”答案出来了,可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好意境却被生硬的图片抹杀得一干二净。两张图片带给学生的仅仅是短暂的欣赏愉悦,生动的文字没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没有文字感知就没有心灵感动,没有心灵感动就没有情感共鸣,对于“古仁人之心”,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而已。这种天马行空脱离文字载体的教学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让听课的语文老师产生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感觉。
三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再引导学生把这种能力应用到阅读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双向互补,提升阅读水平。
笔者在执教《病梅馆记》一文时,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发现了文章结构上前后不对应,有几个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却语序凌乱的现象。这些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也着实让我兴奋。兴奋的是,学生能通过文字的细微变化察觉到问题,进而比较推断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字词的运用入手反复推敲,终于得出了有趣的结论:作者写“评梅标准”一句,是按审美层次来列举的(“曲”最难,其次是“欹”,再次是“疏”);“夭梅病梅”手段一句,是按从上到下,手段恶劣的程度来安排次序的(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而“梅之欹之疏之曲”一句,作为后句的主语,为了使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是按音韵的要求来排列——“欹”、“疏”、“曲”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开口呼、撮口呼、合口呼。至于开头结尾写产梅之地,顺序无关紧要,作者信手拈来,列举产梅之地多,笔势自然流畅,洒脱大方,从侧面展现出作者所倡导的不拘一格、个性解放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文字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形成了双向互补,这种情况同样也反映在写作上。
有人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用字不规范,随意性大。写一篇作文,关键时刻错别字就会露怯。我常常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读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突然冒出一个错别字(尤其是不可原谅的错别字),就像吃饭嗑着一粒沙子一样难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出一个办法,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错别字,不再帮学生画出,而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并推究出现这个错别字的原因。组织学生互相纠错,并归纳出各自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书写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话说“人要衣妆,佛要金妆”。一笔漂亮的字能带给人直观的美感,好的文面就是“见面礼”,让人一见倾心,所以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展示书写水平,做到端正、清楚、美观、秀气。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则是文章的细节,不可一逗到底,要准确地运用标点,可以这样说,标点越丰富,语言文字的功底就越深厚,语文水平就相对较高。
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水涨船高。遣词造句上,学生体会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味,写作中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推敲,力求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表面上锤炼语言,实际上是在锤炼感情。
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途径很多,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自觉性,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巢湖市烔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