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双亏;加之工作压力大、头绪繁多,教师很难做到常态化写作,偶尔写一两篇论文可以说是“逼上梁山”,语言文字不规范在所难免。
  教师如此,学生便可想而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淡化语法教学,语感训练又落不到实处,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忙着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连寒暑假都被这“班”那“班”霸占,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真正意义的阅读呢?因此,阅读没有精读的习惯,没有咬文嚼字的体验和乐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难以落实,被各种网络式、快餐式、影视化的伪阅读所替代,无病呻吟、文情异类的“校园青春文学”大行其道,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产生误导。凡此种种,造成了学生语言随意性大,遣词造句马虎,别字满天飞,语病层出不穷,自己却找不出原因。
  语言文字功底薄弱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学生写字能力下降,语法知识单薄、语感水平下降,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教学被弱化,被边缘化。特级教师李海林曾讲过,“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可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只重“传道”,不重“授业”,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之一——工具性。
  一般来说,语文课是用来讲读课文的,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文”,问题设计,教学模式都围着文章中心转,文章中心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标准答案的,于是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思维符合既定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似乎就读懂了文章,完成了教学。这种模式下,“学语”被遗忘,生字词教学只属“扫除障碍”,学字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而不是利用课文(语境)来学字词,更谈不上延伸应用语言。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语言就这样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
  语言没学好,又反过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因为脱离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对课文架空分析,好比手无寸铁开发一座巨大的矿藏。语文教学如果舍弃语言文字咀嚼涵泳这一阅读手段,企图采用其他教辅手段或教学模式变革来达到快捷教学的目的,看似“速效”,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岳阳楼记》。在对文中的“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两段铺排文字教学时,这位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推敲,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却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张高清数码洞庭湖风景图片,配上音乐,然后让学生回答:“置身于这两幅画面中,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迁客骚人’,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开始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之后教师设法诱导,又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想要的”答案出来了,可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好意境却被生硬的图片抹杀得一干二净。两张图片带给学生的仅仅是短暂的欣赏愉悦,生动的文字没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没有文字感知就没有心灵感动,没有心灵感动就没有情感共鸣,对于“古仁人之心”,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而已。这种天马行空脱离文字载体的教学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让听课的语文老师产生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感觉。
  三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再引导学生把这种能力应用到阅读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双向互补,提升阅读水平。
  笔者在执教《病梅馆记》一文时,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发现了文章结构上前后不对应,有几个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却语序凌乱的现象。这些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也着实让我兴奋。兴奋的是,学生能通过文字的细微变化察觉到问题,进而比较推断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字词的运用入手反复推敲,终于得出了有趣的结论:作者写“评梅标准”一句,是按审美层次来列举的(“曲”最难,其次是“欹”,再次是“疏”);“夭梅病梅”手段一句,是按从上到下,手段恶劣的程度来安排次序的(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而“梅之欹之疏之曲”一句,作为后句的主语,为了使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是按音韵的要求来排列——“欹”、“疏”、“曲”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开口呼、撮口呼、合口呼。至于开头结尾写产梅之地,顺序无关紧要,作者信手拈来,列举产梅之地多,笔势自然流畅,洒脱大方,从侧面展现出作者所倡导的不拘一格、个性解放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文字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形成了双向互补,这种情况同样也反映在写作上。
  有人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用字不规范,随意性大。写一篇作文,关键时刻错别字就会露怯。我常常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读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突然冒出一个错别字(尤其是不可原谅的错别字),就像吃饭嗑着一粒沙子一样难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出一个办法,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错别字,不再帮学生画出,而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并推究出现这个错别字的原因。组织学生互相纠错,并归纳出各自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这样做,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书写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话说“人要衣妆,佛要金妆”。一笔漂亮的字能带给人直观的美感,好的文面就是“见面礼”,让人一见倾心,所以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展示书写水平,做到端正、清楚、美观、秀气。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则是文章的细节,不可一逗到底,要准确地运用标点,可以这样说,标点越丰富,语言文字的功底就越深厚,语文水平就相对较高。
  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水涨船高。遣词造句上,学生体会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味,写作中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推敲,力求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表面上锤炼语言,实际上是在锤炼感情。
  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途径很多,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自觉性,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巢湖市烔炀中学)
其他文献
艾滋病毒有致命弱点    美国研究人员在艾滋病毒(HIV)的表面发现了一处易于受到抗体攻击的地方。科学家可以针对这个薄弱点研制出防止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的疫苗。“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但我们正在将一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找到艾滋病毒的弱点,研究人员捕捉到了该病毒与一种抗体发生“生物握手”时的图像。研究人员说,HIV表面的一种叫gp120的蛋白质似乎易于受到一种叫b12抗
“用我的《乡愁》这个架子,来搭一个架子,让他们的爬藤、让他们的花,能在这个同样的架子上绽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这是2010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太庙举行“天涯共此时,月上紫禁城”中秋晚会演出现场,当节目主持人递上十首仿《乡愁》诗时,《乡愁》诗的作者、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一番话,对模仿者给予了高度肯定。  对于模仿,《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961页解释为“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显示,对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除增加“访谈”外,将取消选择题,三个小题全是主观题,分值也由15分增加到18分,每题6分。所占分值比重比去年有所提高。这体现出高考语文更加强调实际应用能力,也符合高中语文课改注重语文应用能力、贴近现实生活的要求。  面对变化,我们必须研究试题可能呈现的方式,探究相应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备考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
2020年11月13日,联合国官员宣布,利比亚冲突双方在突尼斯举行的政治对话上一致同意,将于2021年12月24日举行利比亚总统和议会选举,让延宕近10年的利比亚危机解决重现曙光。自2019年以来,利比亚这个一度淡出媒体视线前端的国家,却因深陷“二次内战”,曝光率又一次大增,再次成为国际新闻和各国舆论关注的热点。事实上,从2011年10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起,利比亚便深陷冲突与分裂的泥潭,这中间各地
我不会回避“真实”与“虚构”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一个谎言!  这一次张大春不顽劣了,他只想诚诚恳恳地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张家几代人的故事。《聆听父亲》是这个“家族史”的首部,是需要我们调动情感、动用知识储备方能进入叙述情境的时代书写,但它更是一段绵长而悠远的乡愁。  “我一直没有大志向,到现在都没有,都是事情来了找上我。我们一家只有三口,父亲有很稳定的收入,他曾
摘要:以初中科学“机械运动与力”这一主题为切入点,分析并梳理华师大版科学教材中相关部分的知识,筛选并提炼出该主题下的核心概念,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机械运动与力”主题下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机械运动与力;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从自然课堂到科学课堂,有一个重要的变革,那就是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定教,让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经验作为教学内容和教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要出台湾版时,我与章老师聊天,谈到如何在台湾做宣传,章老师笑着说,你跟他们说四句话十六个字: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外长夫人。     一    “章含之老师于今晨8:24去世。”  26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短信的铃声。我伸手抓过手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章老师的助理耿先生发来的。  半个月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章老师时,私下里再三问过杨大夫,问过耿。他们告
美丽的“风电之花”  商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由风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偏航装置、控制系统和塔架等部件所组成,雄伟壮观,引人注目。据说,最大的商用风力涡轮机拥有104米翼展,发电功率达0.36万千瓦。但缺点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有许多基础设施。于是有人提出,能否以一种不显眼的方式在离住所较近的地方利用风力来发电?  自2006年以来,荷兰NL建筑事务所一直在探索先进的风力发电方法。“风电之花”是设
随着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第79期在淄博的举办,生本教育实验改革在淄博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展开。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
盘点2011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其中有一句是“神马都是浮云”。其实“浮云”并不是今人的创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浮云”的解释为“漂浮在天空的云彩”。意思是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是漂浮在天空的云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义的重视和对富贵的淡漠。后来宋玉在《九辨》“卒痈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用“浮云”来比喻谗言蒙蔽君主,发展了这一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