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空观念,中考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空观念是极具历史学科特质的核心素养,是认识历史的基础。从考查内容及特点视域,明晰近三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考查时空观念的基础性、关联性、思维性的考查导向,基于此,文章提出研习命题理路、知晓时空观念考查核心,借助主题教学、勾画历史时空变迁,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时空框架下历史理解力,强化变式训练、助推时空观念素养落地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时空观念;中考试题;评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54-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了解历史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查”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考试的重要依据,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基础。近三年福建中考试题以时空观念为基点建构基本表达模式,不仅如此,试题还充分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对教学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下面拟通过具体实例从时空观念视角分析近三年福建中考试题的考查内容及特点,把握其命题理路,提高教学效果。
  一、试题评析
  (一)近三年考查时空观念的试题概况
  中考历史注重考查时空观念,表现在:一是考查的频度高,历年均有涉及;二是考查的知识面广,涵盖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多个方面;三是能力层次多,既有基本的识记层次,也有理解、运用等较高能力层次;四是分值占比逐年升高,从2017年的10分、2018年的13分提升至2019年的21分,考查力度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
  (二)考查内容及特点
  1.聚焦蕴含时空观念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基础性
  历史事物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发生和发展,历史时序、历史空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中考试题注重考查蕴含时空观念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认识历史时空的基本方法。如考查时间素养的基础知识涉及回族、京剧的形成时间,从历史时序视角考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优秀传统文化等基础知识,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些是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考查时空素养的基本技能包含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迁都、大运河河段构成、欧洲的联合、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等,考查了时间计算、识图读图和运用地图获取、整合空间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三大关键能力之一,关注关键能力以及连续三年中考出现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等试题,显示出“回归基础、扎实教学”的命题理路。
  2.关注历史事物的时空定位和发展变化,体现关联性
  试题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探寻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时空坐标中考查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和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现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如北魏都城变化、19世纪末列强在华设厂总数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国历史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欧洲的联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等。2018年中考历史第33题第(3)问要求,综合时间信息“1980—1985年”,空间信息“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通过时空因素搭建历史现象的知识网络,勾勒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概括、综合等思维活动,从交错变化的时空表象中概括出其发展特点,在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识历史发展的特征。
  3.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事物,体现思维性
  试题考查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进行理解、分析、论证的能力。2019年中考历史第34题从形式到内容体现了基于时空观念的设题方式,试题要求从年表中提取历史时空信息,综合已获取的信息,提炼出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围绕观点进行论证,考查对年表中核心信息的处理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折射出以时空观念为支点,辐射其他相关素养的综合考查指向。如提取表中“1931年”“1945年”“中国”“美”“英”“法”等时空信息,知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经14年,多国合力奋战,由此推导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经艰难曲折,才取得胜利”的观点。综合“1931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1944年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1945年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等信息,提炼出“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协作,才能赢得和平”的观点等。试题借助时空因素,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时空框架下对历史事物作出合理的阐释,丰富多样的时空信息为学生拓宽眼界、培养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助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启示
  (一)研习命题理路,明晰时空观念考查核心
  课程标准、考试指导意见是命题的重要依据,部编教材以其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渗透了最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也具有引领作用。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研究历年试题的考查视角及考查特点,知晓时空观念考查的核心内容。第一,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构建历史时序和空间概念的方法。基本技能主要包含制作时间轴、历史年表,识读历史地图,绘制空间示意图等。在教学中避免僵硬地照搬历年中考历史的考查内容,在符合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下,拓展教学边界,如中考历史屡次考查“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但在教学中可将基本技能拓展至公元前后,世纪及世纪初期、末期的计算等。第二,领会试卷虽以时空观念为基点建构表达模式,但实则以时空观念为试题选材的价值取向,落实《義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育人要求的命题理路,在教学中精选既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与时空观念密切相关,又能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内容,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二)借助主题教学,勾画历史的时空变迁   主题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方式。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围绕核心主旨,学习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
  1.利用单元标题提炼主题,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单元标题以凝练的语言概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反映单元主旨及内在联系,如七年级下册的三个单元标题: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单元标题从时间视角清晰归纳出历史阶段特征,有效地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
  2.运用时间轴、历史地图建构主题,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主题教学突破既定框架,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时间轴、历史地图,整合相关内容,构建教学主题,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如从时间角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利用时间轴,呈现1921年、1935年、1949年、1978年各时间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跟随时间推移,清晰可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时间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审视教材中的历史发展线索。
  3.绘制历史图示勾勒主题,研判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图示以文字、线条、符号等形式直观呈现知识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化难为易。如绘制唐朝统治示意图,按照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以折线图形式,呈现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社会现象,勾勒唐朝立国(唐朝建立)—兴国(贞观之治)—强国(开元盛世)的历史进程,总结出唐朝由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时间符号为支点,把分散的或孤立的历史事件通过历史图示的形式建立关联,构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时空框架下的历史理解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将历史事物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教学“经济重心南移”为例,呈现三幅图片:图1“西汉经济分布”、图2“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图3“宋代经济分布”。设置问题一:据图1,西汉时期我国主要产粮地区在哪里?问题二:据图2,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问题三:据图3,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四:结合三幅图,简述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设置难度递进且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通過提取图中历史信息,运用时序、地域、变迁等方法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经过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涵,借助空间地图,在时空框架下精准地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四)强化变式训练,助推时空观念素养落地
  中考历史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因此,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重在恰当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到学的转化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参照往年试题的基础上,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开展变式训练是助推时空观念素养落地的便捷路径。训练要求:一是精选训练素材,留足充分的训练时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纠错和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二是要有针对性,所选经典试题的考查目标指向时空素养落地。
  近三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彰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命题理念,在教学中要明晰教学要求,关注在时空观念基础上的知识架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助推时空观念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59-64.
  [3]牛学文,向佐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赖 香.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9(9):43-46.
  [5]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名著点读·  《勇敢的船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的一部冒险小说。写美国大富翁的儿子哈维由于抽了劣性雪茄和晕船,被海浪卷入海中,为一艘渔船救起。船长屈劳帕不信哈维的话,强迫哈维在船上干活。哈维生活在渔船上受到格罗萨斯脱渔民帮助,逐步适应了严峻而丰富多彩的自然条件,锻炼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渔民。后来他回到家人身边,他父亲又惊又喜,发现自己的儿子完全变了样。本文节选自哈维从海里被救起的片段。  “你
2019年4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图案分别为“三打白骨精”“智斗红孩儿”“斗法车迟国”和“情阻女儿国”,小型张“众神收青牛”。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色彩浓郁的长篇神话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
施远方,云南省作协会员,普洱市作协理事。在《中国边防警察》《边疆文学》等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200多万字。出版《煮熟的冰》《路过岁月》《茶海墨涛》等作品7部。  我喜欢透明澄澈的文字,苏娜旺姆的诗歌有这样的质感。《关于树的答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像极了阳光。  诗的第一节,作者写了一棵冬天的树。她把一棵树称之为“终年漂泊的树”,很快就进入了诗境,这让人惊讶。多年前我曾写过《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任何地方一旦热闹起来,就无法免俗。  生而为人,我们或多或少带着点俗气,它是我们骨子里无法剔除的部分。但我们可以选择雅的志趣,以此中和,让人生的底色浓淡相宜。  相比游客如织的景区,我喜欢去清静的地方小坐,赏花、看云、听泉,顿觉余生漫长,岁月无恙。  去台南的时候,
稻草人的衣服一年换一次  我现在穿短袖了  他还穿着棉袄  我现在拿着一把蒲扇一根竹竿  等會儿它们将出现在稻草人的手上  热风推着热浪  稻田青,麦田黄  稻草人身子前倾  歪斜的手臂上停着一只麻雀  大地安静,没有人  在午后像我一样不安地走动  没有人相信我  能把一件少年的海魂衫套进他的肩膀  蜻蜓在我身前飞  更多的蜻蜓飞在我左右  我看见稻草人立定在田头  他一定听见我的脚步声  分开
诗歌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首先在于定义之难。  究竟什么是诗?把文章分成一行一行就是诗吗?似乎不是。押韵就是诗吗?似乎也不是,而且现代诗可以完全不押韵。诗歌必须抒情吗?似乎也不是,很多诗读起来很恬静,很温和。  如果我们连什么是诗都不清楚,就更别提理解诗歌含义的高度朦胧了,往往一首诗读下来,每个字都认得,但是不晓得诗人在写什么。  确实,这些问题都存在,但倘若我们只是因为这些小阻碍就不敢涉足诗歌的
春节的时候,我们雪峰山里不但为四处拜年感到快乐,另外还有一件激动人心的事,就是年轻人四处相亲,让家里充满了希望、喜悦和欢笑。  相亲就要有人说媒,先要找个可靠的媒人,一般人胜任不了,尤其在短暂的春节里。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升,直接交流开放了,媒人的作用大大削弱,这个职业近乎消失。但也随着社会过于快速的发展,很多人停不下脚步,双方难以沟通,还得中间人帮助。  媒人的家境一般不算优裕,过得舒适的人不屑于
我听说过一句话,“人死去的时候应该保持年轻,当然,死得越晚越好”。我父亲85岁时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驾驶他那艘起名为“忠诚”的船,开足300马力全速前进,如同在大西洋上飞翔,负责保安的船在后面怎么追都追不上。  90岁的时候,他跑到缅因州肯尼邦克小镇上的圣安尼海滨教堂跳伞,那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教堂,也是他经常去做礼拜的地方。我的母亲告诉我,父亲选择这个地方跳伞,是为了一旦出意外降落伞打不开的时候
李绒绒  1995年生人,笔名砂粒、粒子,喜爱诗歌与写作。诗文散见于《中国诗歌》《飞天》《甘肃日报》《诗歌高地》等报刊。  将九月的花草、果木、烈酒  碾碎了、晒干了  全部傾于眉目之上、指尖之余  还有一些麦香和落尘  要将九月的姿势,装饰成疼痛分娩的模样  要跋涉,多走一些路程  譬如我的老师、你的老师  此刻会以更近的距离  在他们长久生活的地方  不敢遗忘、不能遗忘  我还能搪塞几笔  这
上梵净山,沿着栈道往里走,走向了秋天的深处。  风轻一阵重一阵,云雾随着风变化,这一处重了,另一处就轻了。另一处轻了,这一处就重了。木板铺成的栈道,被切成东一截西一截,像零乱的思绪,时断时连。  越往上走风越大,风变成奇奇怪怪的形状,把云雾吓跑了,跑得影子也没有了,山开始现出原形。  栈道左边是土墈,漫不经心地长些水竹、苔藓、杂草,右边竖着齐腰高的木栅栏,云雾刚刚撤退,手摸上去,还能感觉到它们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