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社会学新论:一种文学界面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界面研究;文学;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属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6ZDA195)和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超越语言:通识英文实践性阅读与教育新价值研究”(项目编号:CCNU20A06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文惠,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叙事学、英美文学。
  Title: New Theory on textual sociology: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iterary Interface Research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literary theory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extended from this is huge. Theories such as Literary sociology, Textual sociology, Literature and Art Sociology, and Cultural poetics and other theories have appeared successive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face research;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xtual sociology horizons and combing how literature borrows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do literary criticism research. When textual sociolog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terary works, it tries to combine “social criticism” with “text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the work. While it complet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interface research, combining Sociological criticism,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and structuralist criticism, etc. The critical paradigm of the interface study of textual sociology integrating various critical theorie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interface integration and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interface research; literature; literary sociology; textual sociology
  Author: Wang Wenhui is Professor and Master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Narratology studies. E-mail: wwh1994@126.com
  一、文學与社会学——界面交融的两个学科
  谈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韦勒克曾指出:文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以语言这一社会产物作为自己的中介物,诸如象征和格律等基础的文学表达方式,都有社会特性……文学包含某种社会属性和功能,它不仅仅是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学探讨所反映出的大部分问题属于社会范畴(韦勒克 92)。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文学即语言的产物,而语言的实质是其社会性,因此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西方文学批评在20世纪发展迅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文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方面尤为突出,但离文学的本质和意义越来越远。作为主流的文本中心主义和形式主义将文本作为一个单独的自成一体的个体来研究,因此产生的后果也逐渐为批评家们所诟病。随着文学批评界的“文化转向”在“人文学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文学科更加倾向于与社会科学融合,尤其是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交融合并”(希利斯·米勒 25)。 因此,将文学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探寻文学运作过程的理论,可以说是对文学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一种方法论。近年来,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文学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由此更加紧密,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中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揭示都是探索和阐释人类生存现状的路径,更是对社会的文本诠释,这些都属于社会学阐释。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一些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借鉴“语言转向”的思维和论说,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了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社会学批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于1839年首次提到“社会学”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在他的代表作《论自杀》(1897)中提出政治变故、哲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暴乱、自杀等社会现象都有其集体性根源,只能从社会的角度来解释。所以,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品的创作及传播,以及读者反应等诸多因素成为社会学批评研究工作的重点。论及社会学与文学的关系,鲍曼(Zygmunt Bauman)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也是绕不过去的。鲍曼提倡利用文学想象的动力及文学语言来揭示社会矛盾与与社会危机,探寻在社会中生存的策略和方法。因而,他没有迷信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毅然放弃建构毫无生气的逻辑体系。
  鲍曼提出的社会学研究被定义为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协调和沟通。在鲍曼看来,每部作品都是创作者与阅读者对话沟通的一种方式,其中折射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生活百态密不可分,语言和文体不再是纯粹的功能性工具。鲍曼以独创的视角发现了社会学与文学的关联特质,恰到好处地将社会学特质与文学思想结合在一起,使用独特的理论方法探索了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的生存境况。
  鲍曼将社会学、文学、哲学、科学及艺术融合为一体,将文学的思想及语言推送到社会学领域,有机地融合文学和社会学,形成了社会学阐释的多样性。鲍曼为我们打开了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及其现代性的文学视窗,使我们从文学中更为深刻地了解和揭示现代社会的多样、复杂和不确定的一面;对人类生存现状產生更多思考,以寻求人类自由与解放之路。鲍曼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文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考量、对文学内涵的社会学解读,以及对文学与社会学之融合的全面探寻。
  鲍曼的理论认可文学与社会学的近亲关系,其理论绕开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概念,通过文学的叙事来揭示社会及人类生存的困境。因而,其论著既可以说是社会学的,也可是算作是文学的。鲍曼从一些世界名著中总结出社会学的叙事方法。他研究和总结了卡夫卡、莎士比亚、加缪、塞万提斯等文学大家的创作,并从中吸取理论精髓,从而将其社会学理论与文学交融在一起。鲍曼认为文学通过人物塑造及虚拟叙事来揭示人类生活及其真谛,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观察和总结,是智慧的结晶。鲍曼的理论打破了当代社会学的方法论,为这门学科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社会学及文学的发展均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鲍曼的理论强调文学叙事可以帮助社会学家透过人类生存的现实,探求其深处的危机与矛盾,进而在当代反讽世界里避免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偏离。鲍曼的社会学阐释理论充分说明文学与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的虚拟叙事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对我们理解现实社会,消除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壁垒与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本社会学——一种文学界面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当社会学批评作品与社会环境关联时,它不仅可以将结构主义所关注的文本结构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视野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将社会学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以语言为媒介联系起来,形成更思辨的文学批评范式。在此基础上以奥地利学者皮埃尔· V ·齐马(Pierre V. Zimar)为代表的文本社会学理论堪称有价值的尝试。文本社会学是20世纪末由西方学界提出,该批评理论首先针对文学作品,但没有放弃被形式主义者忽视的社会文化意义。1985年,齐马发表了《社会学批评概论》,在“社会学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社会学”概念,并用专门的章节对文本社会学理论进行论述。
  文化多样化的冲击产生的文艺理论的泛化最终导致了21世纪以来国内学科发展及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周平远、藏策、耿占春、张德明等学者基于国内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现状,也相继提出了文本社会学的批评理论。其中以耿占春教授为主要代表,其论文《文本社会学的批评与方法》里提出“对批评领域与方法所做的分析表明,“文本社会学’’作为一种话语批评实践,其分析既建立在文本之上,又远远越过了文学的边界,进人了社会批评领域”等许多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耿占春 7-8)。笔者借用界面研究理论梳理文本社会学,探寻文学与社会学的界面融合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基于界面研究的视角分析文本社会学,探寻文学与社会学界面融合之特质;即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做文学批评研究的;同时以根植于文本的话语批评,强调文本社会学的方法。作为对新批评范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在文本实践中对其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是本选题后续研究需要努力完成的。
  首先,19世纪以来学科划分愈加精细和复杂,原本在同一学科研究的内容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学科来研究; 其次,学术界整合学科的呼声和尝试一直没有间断。结合学界出现的文化转向,在我国外语界提出界面研究并非原创, 而仅是强化某种立场或者研究态度。董洪川教授提出:“外语界面研究”包括外语学科内部的“界面研究”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两个重要的向度。外语学科内部的“界面研究”指外语学科不同领域间的界面交叉融合研究,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文学与翻译等。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是指文学与社会学、文学与人类学、文学与环境学、语言与认知科学、 语言与科学、语言与哲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面融合研究。而这两个向度的“界面研究”需要紧密关联外语学科的各种实际问题来开展。换而言之,外语学科的“界面研究”是以进一步促进外语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为核心内容(董洪川 3)。综上所述,外语学科内部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可以说是外语学科研究的创新点,外语界面研究可以称为外语学科研究中颇有研究价值的新趋势。   文本社会学在探讨文学创作与社会现象的关系时,以文学作品为根本,借助语言这个媒体来考证文本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它将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融于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将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作为核心, 同时借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尝试将“文本分析”和“社会批评”融合起来, 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既“界面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文本社会学不拘泥于单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将“文本外”与“文本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也在跨学科研究的视界融合中强调“实证”方法和“批判”方法的结合,“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融合。 显然,这一视界融合,改革创新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秉承了语言论转向,从价值立场上遵循了社会历史批评,从而完成了经验的和理论的;实证的和批判的方法的辩证综合。
  文本社会学的基点是探寻文学作品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各类问题作出反映。将文学与其他学科打通,综合辩证批判的方法与经验实证的方法,以文本中产生的社会语言环境为根本,揭示文本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简而概之,文本社会学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文本为基点,从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演绎中揭示和阐述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核心就是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纽带,将本文结构与社会结构关联在一起,完成文本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通互换。
  文本社会学正是在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中介结合“文本分析”与“社会批评”的创新。其本质是以语言和社会的结构形式来完成对作品的内在的挖掘,借助某些现存的符号学概念彰显出它们的社会学意义。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集体语言的整体”,文学文本引入并阐述这类社会集体语言。概括说来,文本社会学是以探寻文学创作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进行阐述做为其理论基础。
  文本社会学通过对加缪、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作家作品的分析和研探建立和完善了其理论构架,它延承了19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的传统,并在对作家创作的分析阐释中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查验,因而该理论尤其强调实践性。文本社会学侧重于由语言到意识形态的演绎,采用以语言为中介的研究手段,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其秉承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成长的方向,也特别强调辩证综合。在结合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语义学、结构主义等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整合起来,可以说其理论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成果,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的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走向界面融合和辩证创新呈现有价值的实证范例。
  综上所述,文本社会学是融合“批判”与“实证”、“外部”与“内部”于一体的跨学科的“界面融合”的批评理论。总而言之,该“界面融合”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完成的。 由于文本社会学在我国文学批评实践中地位重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使其界面融合特质及学科意义得到了认可,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语学科学者的关注。它对强化外语学科“界面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创新性是可以预见与期待的,不啻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三、从文本社会学到新的文学社会学
  理论家马圭尔(Mark McGurl)和艾尔沃斯(David Alworth)都做过结合文学形式与社会学理论的尝试,然而,他们提倡的是将文学与社会学并置地互为阐释;而非单纯地提出一种理论。因此而产生的这一新的文学社会学转向,21世纪初已初步形成。如帕露许教授(Iris Parush)及以色列古里安大学一群学者对读书俱乐部的阅读群体之社会性别及其社会特性展开研究,产生了读者反应批评的又一成果;再比如耶鲁大学安德鲁教授(Dudley Andrew)和莫那什大学莫瑞教授(Simone Murray)(澳大利亚)等对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探讨,被学界评价为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纠结于新的文学社会学是否会诞生,探寻它如何产生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恩格里希(James L. English)所说,思考和探求文学与社会学之间一直存在但尚未阐明的持久“合作”才是其意义所在。以德里罗的《白噪音》为例,虽然其文学文本没有提供完整的社会学模式,却显示出“针对社会中所出现问题的新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模式”的强烈暗示。马圭尔的跨越实践理论提出:文学研究通常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研究却常常关注“现在”;两者对不可预测的未来都无法单独应对。文学创作与社会学思考模式的融合却可以使两者都完善自己的短板。纵观20世纪文學经典,以艾略特的《荒原》及现代科幻小说《时间轴》为例,作品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会贯通,促使文学创作及其研究重新校准自己,新的文学社会学便有了发生的土壤。
  物质文化研究学者弗里古德(Elaine Freedgood)和后殖民理论家奎亚松(Ato Quayson)所撰写的文章从后殖民研究的视角阐释出文学作品里的社会学元素,也可以算作是新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小说《加拿大鲁滨逊》(Canadian Crusoes, 1850)为例,该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暗指现实困境,借助小说自身的说服力,揭示出被隐藏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展示对社会现实与作品虚构空间之间交互关系的无力感,揭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困惑。《加拿大鲁滨逊》的作者伯尔·特雷尔 (Parr Traill)在小说中脚注了加拿大当地的气候、地理特征及其动植物,这些真实的信息仿佛与她的虚构小说格格不入,但这一矛盾现象却是后殖民研究的财富,使得学者弗里古德能够透过小说的少年历险故事,一窥殖民征服的残酷现实。
  学者奎亚松通过考察撒哈拉以南区域都市街头的无业人的社会地位及其生存境遇,研究他们如何作为都市的旁观者、体验者和评论者而成为都市书写的阅读公众。其研究体现出一种能说明非洲都市阅读与写作形式的新文学社会学。同时也阐明新的文学社会学综合哲学、历史、人类学以及经济学等各学科理论,因而不再是局限于文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跨越。   四、结语
  “文学社会学”作为一个在社会现实背景下研究文学,以社会学的视角探寻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及意义的理论。与其归为一种方法论,不如将其总结为对文学的一种认识。詹姆斯· L ·恩格里希认为:“文学社会学并没有消退,相反,它已 ‘悄悄前往’许多学术前沿,进行着意义深远又极富创新的探索”(严蓓雯 225)。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的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有效途径。随着对文本社会学探讨的逐渐全面和深入,以及在文学和社会学批评实践中的愈加广泛的运用;其跨学科的界面融合特质,使得文本社会学独特的学理精华、学科价值得到了突出,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文本社会学作为一种文学“界面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未来是可以预见与期待的。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董洪川:界面研究:外语学科研究的新增长点。《外国语文》5(2012):2-3。
  [Dong, Hongchuan. “Interface Research: A New Growth Point in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s 5 (2012): 2-3.]
  耿占春:“文本社会学”的批评与方法。《郑州大学学报》2 (2004):7-8。
  [Geng, Zhanchun. “Criticism and Methods of Textual Sociology.”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2 (2004): 7-8.]
  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王逢振译。《文学批评》4 (1997):23-25。
  [Miller, Hilli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Literary Studies.” Trans. Wang Fengzhen. Literary Criticism 4 (1997): 23-25.]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4。
  [Wellek, René and Austin Warren. Literary Theory. Trans. Liu Xiangyu, et al.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严蓓雯:“文学社会学”之后的文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评论》1(2011):223-225。
  [Yan, Beiwen: “Literary Sociology after ‘Literary Sociology’.”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1 (2011): 223-225.]
  責任编辑:张甜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106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方面的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的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对其治疗进行研究观察,并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特
股骨转子部骨折具有双重年龄分布和不同的损伤机制,发病率在逐步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交通、建筑等高能量损伤所致的患者增多。该骨折粉碎严重、不稳定、机制复杂,其
采用模态参数识别法,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推导了索力、索的抗弯刚度和索的固有频率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关系式。采用该关系式,可以通过索的实测振动频率,计算出拉索索力和拉索抗
目的探讨血清中TPSA及fPSA/tPSA比值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瑞士罗氏公司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40例正常人、102例前列腺增生和47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PSA及fPS
目的探讨妊娠期补充不同剂量的钙剂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180例孕妇随机分为A组(每天服用乐力氨基酸鳌合钙胶囊简称乐力胶囊1粒)60例、B组(每
根据江苏省某农村污水处理站AO+MBR工艺的调研数据,利用BioWin软件进行了AO+MBR工艺的模拟,设计3种不同进水条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AO+MBR工艺对于COD和氨氮去除效果较好,去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农村阶层分 化的现状,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较为可
目的探讨LEEP刀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18例在门诊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0±8.0)min,术中出血平均(40±8.0)ml。无1例出血需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师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上就要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下则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化被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