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顺应了当前公私合作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世界性潮流,反映了高等教育领域社会教育权的回归。探索独立学院课堂管理的状况,并提出适合学院本身特色的课堂管理策略,体现了教育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独立学院 课堂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77-02
一、独立学院管理现状
(一)独立学院概念界定
独立学院是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体制的结合体,对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扩大幼稚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起了关键作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公办学校依法享有举办者权益,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对独立学院进行了规范,再次将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产生
1.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按照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根据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4%。这一现实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全不符。
2.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校(政)企合作、改制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从战略选择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科研服务型、社会区域服务型人才,并准确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形成良好互动的最佳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三)独立学院生源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在三本分数线上录取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一本低70分以上,较二本低30以上,由录取分数线所决定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大一年级补考2门以上。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因成绩导致的学生抗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等问题经常影响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有些专业学生为调剂而来,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课上表现不积极,但他们参与活动的能力较强。
(四)独立学院教师情况
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目前,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不够,需要向母体院校等其他公立高校聘请教师。教师队伍有如下问题,第一,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独立学院属于民营体制,在经营管理水平、薪酬待遇、人文环境等同公立院校有很大差别。在利益机制与情感机制下,独立学院的专职专任教师抱有临时雇佣观念,缺乏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有才干的教师,在职称升高后,便有跳槽现象,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来阻碍作用。第二,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都希望在自己岗位上进步发展,也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但这样的培训机会较少。独立学院经费用在学校自身建设及招生宣传上,而较大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教师队伍培训的风险性,因此会较少组织教师培训。
二、独立学院课堂管理状况
(一)教师课堂管理状况
为了使本次研究具有针对性,对吉林省长春市独立学院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第一,教师偏重于个人权威,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表现为制止、批评,教师及学生对课堂表现出冷漠、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收到重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变管理方式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第二,从课堂上学生表现看,较少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教师也较少涉及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大多数因为想维护自身权威,保证课堂的纪律性,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二)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课堂有反感、焦虑、紧张情绪,对课堂管理有被动行为,这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但也与教师管理方式有关,学生当中,听课占20%,不听或睡觉、聊天占40%,因兴趣选择听或不听,在听课中,学生有所选择的听,特别是对与课程相关的非理论讲解、小故事等更加感兴趣,这些同学中,做笔记的占30%,抄袭别人的占60%,课后补抄占10%。由此所导致的无论文科、理工科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补考率为45%(人均挂科2门),一次通过率20%,重修35%。学生在课上更多的表现为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有非专业知识的认可,渴望互相尊重。
(三)学生辅导员的管理
学生辅导员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在课堂管理中,还负责课堂点名、出勤统计,对于缺课过多的同学取消考试资格,严肃课堂纪律。单纯从纪律管理方面说,影响课堂管理质量和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有“被绑架”的心理。
(四)督导管理方面
各高校都有督导组,这是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各个系部教师工作质量的监督工作小组,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直接对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督导工作对副院长负责,从课堂管理来说,督导组将教师上课情况,包括仪表、语言、备课情况、课堂纪律、出勤、学生表现等上报主管负责人,起到监督的作用,保障教学和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但一些老师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学评教、督导评价的效果,往往对课堂纪律、学生出勤等的管理超越了对课堂本身的设计,这也阻碍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
针对数据分析及得出的结果,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相应的课堂管理对策。 三、独立学院课堂管理对策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交往体现出来,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影响课堂发展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行为影响非常关键,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1.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课堂上学生的听话,更是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好感及与学生的沟通性,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依赖不是畏惧老师的权威,教师应该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应该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和期望,即要求假使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对专业需求的愿望,在授课中,使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关注学生对老师课堂管理的反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求得公平合理。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管理中,学生是主体,能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决定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要将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在课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和愉悦。在课堂中,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以促进课堂的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师在管理课堂时,注意移情性理解,在情绪、情感和理智上处于他人位置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师生之间形成熟悉感、和睦感、信赖感和睿智感。
(二)创建良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状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所影响的,一旦课堂气氛的形成,它将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和课堂管理的效果。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要从管理的民主作风入手,在课堂上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并塑造教师的权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课堂上出了教师的高度投入外,还需要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课堂管理中。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增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身行为,适应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上下功夫,使教学在科学性与艺术性达成一致。课堂气氛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课堂管理本身联系在一起,教师课堂管理中的状况、课堂教学进展及突发事件,都间接或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三)组织良好课堂纪律
纪律与一种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向守纪律行为提出的内容和用于培养此种行为的方法,较之学校其他任何因素,也许是衡量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相联系的更适当的尺度。制定课堂纪律不应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应以正向引导为主,用积极的语言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少用不准或禁止做什么。积极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积极的反映,使学生理解并尊重教师,从而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正向的强化有助于激励学生的理想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负面的强化则可能造成学生恐惧不安,甚至影响师生关系,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语言或人身攻击。
(四)促进学生积极的行为策略
在课堂管理中,要使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提高,就应着眼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教育计划所预期的发展,因此,要求师生的行为必须合乎规范,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但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师生所处的地位差异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和反抗,使学生在课堂中变现为与规范不符合,产生诸多问题。学生的行为是为赢得老师的注意和关注,从教师的角度说,应该主动赞赏学生。但赞赏之后是否会影响课堂管理效果,这要求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五)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自我控制的条件包括:第一,学生被要求完成任务而没有完成或学生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秩序混乱;第三,教师讲课内容方法不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师传达任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监控、反馈结果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
四、结语
在独立学院课堂管理中,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教师的管理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性及教学效果,而当前很多高校认为课堂管理不好归于教师或相关辅导员无能、权威制衡不善。所以,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性,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制定相应对策,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坚.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审视[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方华.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02):1-4.
[3]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84.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0-32.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5.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独立学院 课堂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77-02
一、独立学院管理现状
(一)独立学院概念界定
独立学院是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体制的结合体,对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扩大幼稚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起了关键作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公办学校依法享有举办者权益,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对独立学院进行了规范,再次将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产生
1.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按照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根据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4%。这一现实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全不符。
2.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校(政)企合作、改制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从战略选择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科研服务型、社会区域服务型人才,并准确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形成良好互动的最佳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三)独立学院生源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在三本分数线上录取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一本低70分以上,较二本低30以上,由录取分数线所决定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大一年级补考2门以上。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因成绩导致的学生抗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等问题经常影响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有些专业学生为调剂而来,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课上表现不积极,但他们参与活动的能力较强。
(四)独立学院教师情况
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目前,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不够,需要向母体院校等其他公立高校聘请教师。教师队伍有如下问题,第一,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独立学院属于民营体制,在经营管理水平、薪酬待遇、人文环境等同公立院校有很大差别。在利益机制与情感机制下,独立学院的专职专任教师抱有临时雇佣观念,缺乏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有才干的教师,在职称升高后,便有跳槽现象,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来阻碍作用。第二,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都希望在自己岗位上进步发展,也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但这样的培训机会较少。独立学院经费用在学校自身建设及招生宣传上,而较大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教师队伍培训的风险性,因此会较少组织教师培训。
二、独立学院课堂管理状况
(一)教师课堂管理状况
为了使本次研究具有针对性,对吉林省长春市独立学院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第一,教师偏重于个人权威,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表现为制止、批评,教师及学生对课堂表现出冷漠、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收到重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变管理方式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第二,从课堂上学生表现看,较少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教师也较少涉及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大多数因为想维护自身权威,保证课堂的纪律性,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二)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课堂有反感、焦虑、紧张情绪,对课堂管理有被动行为,这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但也与教师管理方式有关,学生当中,听课占20%,不听或睡觉、聊天占40%,因兴趣选择听或不听,在听课中,学生有所选择的听,特别是对与课程相关的非理论讲解、小故事等更加感兴趣,这些同学中,做笔记的占30%,抄袭别人的占60%,课后补抄占10%。由此所导致的无论文科、理工科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补考率为45%(人均挂科2门),一次通过率20%,重修35%。学生在课上更多的表现为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有非专业知识的认可,渴望互相尊重。
(三)学生辅导员的管理
学生辅导员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在课堂管理中,还负责课堂点名、出勤统计,对于缺课过多的同学取消考试资格,严肃课堂纪律。单纯从纪律管理方面说,影响课堂管理质量和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有“被绑架”的心理。
(四)督导管理方面
各高校都有督导组,这是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各个系部教师工作质量的监督工作小组,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直接对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督导工作对副院长负责,从课堂管理来说,督导组将教师上课情况,包括仪表、语言、备课情况、课堂纪律、出勤、学生表现等上报主管负责人,起到监督的作用,保障教学和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但一些老师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学评教、督导评价的效果,往往对课堂纪律、学生出勤等的管理超越了对课堂本身的设计,这也阻碍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
针对数据分析及得出的结果,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相应的课堂管理对策。 三、独立学院课堂管理对策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交往体现出来,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影响课堂发展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行为影响非常关键,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1.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课堂上学生的听话,更是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好感及与学生的沟通性,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依赖不是畏惧老师的权威,教师应该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应该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和期望,即要求假使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对专业需求的愿望,在授课中,使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关注学生对老师课堂管理的反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求得公平合理。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管理中,学生是主体,能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决定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要将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在课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和愉悦。在课堂中,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以促进课堂的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师在管理课堂时,注意移情性理解,在情绪、情感和理智上处于他人位置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师生之间形成熟悉感、和睦感、信赖感和睿智感。
(二)创建良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状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所影响的,一旦课堂气氛的形成,它将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和课堂管理的效果。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要从管理的民主作风入手,在课堂上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并塑造教师的权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课堂上出了教师的高度投入外,还需要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课堂管理中。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增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身行为,适应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上下功夫,使教学在科学性与艺术性达成一致。课堂气氛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课堂管理本身联系在一起,教师课堂管理中的状况、课堂教学进展及突发事件,都间接或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三)组织良好课堂纪律
纪律与一种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向守纪律行为提出的内容和用于培养此种行为的方法,较之学校其他任何因素,也许是衡量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相联系的更适当的尺度。制定课堂纪律不应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应以正向引导为主,用积极的语言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少用不准或禁止做什么。积极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积极的反映,使学生理解并尊重教师,从而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正向的强化有助于激励学生的理想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负面的强化则可能造成学生恐惧不安,甚至影响师生关系,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语言或人身攻击。
(四)促进学生积极的行为策略
在课堂管理中,要使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提高,就应着眼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教育计划所预期的发展,因此,要求师生的行为必须合乎规范,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但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师生所处的地位差异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和反抗,使学生在课堂中变现为与规范不符合,产生诸多问题。学生的行为是为赢得老师的注意和关注,从教师的角度说,应该主动赞赏学生。但赞赏之后是否会影响课堂管理效果,这要求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五)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自我控制的条件包括:第一,学生被要求完成任务而没有完成或学生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秩序混乱;第三,教师讲课内容方法不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师传达任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监控、反馈结果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
四、结语
在独立学院课堂管理中,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教师的管理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性及教学效果,而当前很多高校认为课堂管理不好归于教师或相关辅导员无能、权威制衡不善。所以,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性,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制定相应对策,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坚.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审视[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方华.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02):1-4.
[3]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84.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0-32.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