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也相应地有所变化,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分层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业需求为本,注重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广泛,成果显著。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高等数学教学为例加以分析、论述。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分层依据 分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218-01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民办本科院校,大一新生的文化素质差异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造成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不知如何去复习,这样下去,势必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依托高等数学教学为背景,积极采取因材施教,尽最大努力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学到最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能力。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
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部门为了应对大量文化差异的外来移民儿童,提出按照他们的文化素质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学者布鲁斯提倡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罗杰斯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教育理论,都对分层教学的促进和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产生重要影响。
实施分层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有差别化的教学,从而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符合自己切身实际的知识,这也有益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身差异对教育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分层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将学生按照某些因素分为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测试方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尝试——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为例
由于分层教学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差异性大的特点,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独立学院13级测绘专业本科生共6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探讨分层教学的特征,以期进一步探讨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根据该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以及学习动机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I了解及格型、II深入学习型、III准备考研型。同时,选出与2013级测绘专业高考数学分数大致相同且分数分布大致相同的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共60人作为参照样本,在对电子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不进行分层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对测绘专业的学生授课时,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与分层教学的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下面就极限问题做案例分析:
题目:两个重要极限
例如在讲解两个重要极限的章节中,需要向全体学生讲解清楚。并且,还要将这两个公式进行拓展,给出它们的一般形式。即:和或。同时,要求所有类型的学生必须掌握下面的类型题。例如:以及。针对II类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这种类型题目和。最后针对III类学生,不仅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上述的类型题,同时,还结合历年考研数学试题,对这类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后,对于每类学生,留的作业也不相同。针对I类学生,仅要求他们熟悉每节的基本定理,并会简单应用即可。对于II类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中低档难度的试题做会就可以。针对III类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把教材中所有的试题必须会做,而且还要亲自动手做些和所学内容接近的考研数学试题。然而,在对电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内容仔细讲解。对类型题进行深入分析,要求达到融会贯通。
为了对比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将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所用的试卷相同,参加的考试人数相同)成绩做了对比。结果如下:
2013级电子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2013级测绘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从中发现,13测绘专业的及格率以及优秀率(80分以上)都要比13级电子专业的及格率以及优秀率高。
另外,在开学之初,对13级测绘班级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了统计,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并再次在期末,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行了统计,并对上述统计做了如下的分析。开学之初,抽取10人,在学期初,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平均分为72,在期末,他们的平均分为79.5,标准差分别为9.940和9.124,实施分层教学后,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是否有显著性的差异?
检验步骤为:
第一步:建立原假设H0:μ1=μ2
第二步:计算t
第三步:判断
由自由度,查t值表,。由于实际计算出来的,则,故拒绝原假设。这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确比刚入学时要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结论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力和精力,不断地创设新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体系。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较好的影响,心理上对高等数学好感增强,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数学知识能够较熟练掌握,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掌握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陈小华.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3(11).
[3]刘先捍.素质教育导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4]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9).
[5]陈琦.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与因材施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1).
[6]陈小华.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3(11).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分层依据 分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218-01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民办本科院校,大一新生的文化素质差异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造成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不知如何去复习,这样下去,势必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依托高等数学教学为背景,积极采取因材施教,尽最大努力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学到最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能力。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
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部门为了应对大量文化差异的外来移民儿童,提出按照他们的文化素质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学者布鲁斯提倡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罗杰斯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教育理论,都对分层教学的促进和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产生重要影响。
实施分层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有差别化的教学,从而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符合自己切身实际的知识,这也有益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身差异对教育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分层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将学生按照某些因素分为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测试方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尝试——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为例
由于分层教学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差异性大的特点,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独立学院13级测绘专业本科生共6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探讨分层教学的特征,以期进一步探讨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根据该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以及学习动机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I了解及格型、II深入学习型、III准备考研型。同时,选出与2013级测绘专业高考数学分数大致相同且分数分布大致相同的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共60人作为参照样本,在对电子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不进行分层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对测绘专业的学生授课时,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与分层教学的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下面就极限问题做案例分析:
题目:两个重要极限
例如在讲解两个重要极限的章节中,需要向全体学生讲解清楚。并且,还要将这两个公式进行拓展,给出它们的一般形式。即:和或。同时,要求所有类型的学生必须掌握下面的类型题。例如:以及。针对II类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这种类型题目和。最后针对III类学生,不仅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上述的类型题,同时,还结合历年考研数学试题,对这类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后,对于每类学生,留的作业也不相同。针对I类学生,仅要求他们熟悉每节的基本定理,并会简单应用即可。对于II类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中低档难度的试题做会就可以。针对III类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把教材中所有的试题必须会做,而且还要亲自动手做些和所学内容接近的考研数学试题。然而,在对电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内容仔细讲解。对类型题进行深入分析,要求达到融会贯通。
为了对比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将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所用的试卷相同,参加的考试人数相同)成绩做了对比。结果如下:
2013级电子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2013级测绘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从中发现,13测绘专业的及格率以及优秀率(80分以上)都要比13级电子专业的及格率以及优秀率高。
另外,在开学之初,对13级测绘班级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了统计,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并再次在期末,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行了统计,并对上述统计做了如下的分析。开学之初,抽取10人,在学期初,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平均分为72,在期末,他们的平均分为79.5,标准差分别为9.940和9.124,实施分层教学后,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是否有显著性的差异?
检验步骤为:
第一步:建立原假设H0:μ1=μ2
第二步:计算t
第三步:判断
由自由度,查t值表,。由于实际计算出来的,则,故拒绝原假设。这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确比刚入学时要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结论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力和精力,不断地创设新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体系。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较好的影响,心理上对高等数学好感增强,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数学知识能够较熟练掌握,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掌握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陈小华.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3(11).
[3]刘先捍.素质教育导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4]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9).
[5]陈琦.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与因材施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1).
[6]陈小华.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3(11).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