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现实主义农村电影题材的表现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春季,我十分有幸地受到峨影集团和国家一级导演苗月的邀请,担任广电总局作为重点题材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十八洞村》的电影总美术师及剧组美术指导,参加到影片的主创工作中。
  剧本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通过展现湖南湘西大山深处几户村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故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均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现状的几兄弟虽然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带领下,他们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诚之心实现了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的精神上的蜕变和超越。这是一部反映在当代历史变革背景下,以土地为依托的新时代农民,如何在变革的转折点上,与自身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
  通过对湘西地区的采风、选景工作,让我看到湘西别样的美。那连绵起伏重叠的山峦、那烟薄升腾缭绕的雨雾、那如梦幻般倒映如镜的层层梯田,好一幅壮丽的山河图,立即让我在脑海里构成了电影的各种画面。首先是想用宽画幅、超广角镜头,把这些景色全部装进去;再用航拍的高视点,拍摄出不一样的湘西。在美术的气氛营造上,我想到国画中水墨的写意,想到水彩画中淡彩的渲染。这样灵秀的实景湘西就是一幅祖国山川的美丽画卷。霎时,我心里就为影片确定了基调,要创作出淡墨水彩的场景气氛图。虽然这些只是影片前期创作中的一种电影气氛营造的示意图,但却得到了导演和电影总局领导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湘西的大山深处,流淌着少数民族的淳朴厚道与纯洁善良。峻岭中随风飘散的山歌,透着激情与奔放;图腾鲜艳的苗绣上,写着传承与勤劳。绵延不绝的群山,苍翠欲滴的丛林,山涧里飞溅的瀑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丝毫未曾遭到工业的侵蚀!青瓦青石、木墙木窗,也未被都市的楼宇浸染!它只是以恒久不变的姿态,伫立于天地,静默于流年。这些充满地域独特风情的大背景,正是共同构成电影《十八洞村》的美学元素,也是我力求电影制作返朴归真、情景再现的创作初衷。依据苗寨的真实环境,苗民的憨直,生活的简朴,在电影的造型上还原湘西的原生态,再现湘西的人杰地灵。
  为了拍摄出层层叠叠的高山水田,人与大自然水天一色的画面。剧组提前和村上约定预留了七八十亩梯田不育秧、不插秧,并事先放满水,等剧组拍摄插秧的戏时再插秧。可是,临到拍摄时,田里长出很多的浮萍。浮萍漂浮在水面、随风流动,破坏了水田的镜像效果。剧组立马组织人员进行清理,用竹竿赶、放水冲、漏勺捞都不见效。这时多亏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乡,他们用稻草扎成绳结,动作麻利地下到水田里,拖着浮绳在水里来回走了两趟问题就解决了,果然是“不是劳田者,不知庄稼活”。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劳动技能,剧组正是得益于村民的技能奉献,才能拍摄出影片中美轮美奂的镜头画面。
  在配合塑造主人公杨英俊性格的同时,导演要求杨家的场景要干净整洁,要有岁月的痕迹,场景地面要有反光效果。为了达到拍摄的需要,美术置景组在加工场景时,铲除了原屋不平整的地面,重新铺作水泥,烘干凿平,抛光上油。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目的。原屋中的木地面、木窗和木墙面,也全部进行了清洗。在不破坏原有木纹肌理的前提下,利用当地的桐子油对木纹面残破处进行了修补和表面色调的统一处理。为了增强建筑的空间层次和通透关系,还拆除了屋内部分墙面上阻挡拍摄角度的木板。精工细作地修复出老屋的原生态,突显了苗寨建筑的特色和韵味。
  道具组在制作火堂上方悬挂多年的小木椅的陈旧效果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更是用上了多种手段。色拉油、机油、鞋油齐上,稻草擦磨抛亮,人造蛛网、人工尘土,甚至连锅烟灰都用上了。反复多次后,终于使刚从市场上生产出来的木椅,在短短几天内变成了剧中具有历史印迹效果的道具。一碗炒得干脆的酸玉米,一盘鲜红的泡辣椒,一碟油炸香酥的腌制稻田鱼,一壶劲力不小的包谷烧。大山里村民的简单生活,通过桌上的这几样道具菜,足以淋漓展现。几把被烟熏火燎得油黑发亮的小木椅,就是苗民们引以为豪的“传家宝”,这也是外出打工的后生们对一片故土和父母思念的依托。一匹二尺寬的手织棉布,加上靛蓝的漂染就成了湘西服装的基色。再多少加些刺绣图案或赋予吉祥意义的图腾,就能显现出苗族服饰的特点,这也成了影片中主人公服饰造型的基础和范本。
  整个电影的场景和道具,虽然采用实景加工的方式,但都是剧组工作人员精心制作出来的。在美术的设计和制作上要求要用一种“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物件、每一道工序。在电影中的场景、陈设、道具、服装等生活细节上要用专业的眼光,一丝不苟,严格把控。同时还要用职业的素养,精心准备,尽心完善。从生活真实就是电影真实的原则出发,在营造场景上要做到修旧如旧,还原真实,不留痕迹地完美呈现。
  电影《十八洞村》中,美术创作的构想是一幅青绿山水的国画,是一幅湿迹浸染的水彩,是一幅厚实凝重的人物肖像油画,它们共同构成影片诗意的造型基调。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视觉表现手段,高角度俯视、全景航拍、宽画幅比例等构成影片画幅的张力和美感,利于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以上构想和表现手段的完美融合,不仅很好地达到了拍摄一部高纬度、大格局、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期主旋律影片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对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表现形式的有益探寻和实践!
其他文献
国画 200cm×180cm 2017年  作品结合构成的戏剧性和荒诞性,采用黑白分割,运用大墨块泼墨和圆形的构图方式,引导模块的形状,使墨和造型巧妙融合,达到光感、体积、形式感、势、虚实相呼应,呈现出自然而然的光感感受。  该作品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组织创作展演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崛起的精神,共同把非遗文化的故事讲好,把改
摘要:双关是文本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语音的发音特点及语义上的多义特点将两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连接起来,表达双重意义,从而增添了文本的深意。《庄子》作为先秦的重要哲学典籍之一,却不同于先秦其他典籍的思辨式论述,而以语言的清丽脱俗、浪漫诗意著称,构建了一个个富有哲理性又不失趣味的寓言故事,尤其是双关语的运用更是反映了庄子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与哲理思辨艺术。  关键词:双关语 文本 庄子 幽默性 哲
核雕 Φ3.5cm×2.2cm×9 2020年  “天地所以能化育万物,端在于天地的高与深。圣人之所以能制定事物的法则,完全在能隐与匿。”作品的题材取自中国传统佛道儒的故事,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王彩彩,通过自身的认知,将核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她在小小的橄榄核上,精心布局单面浮雕,她将人物的灵动飘逸表现的栩栩如生,注重人物形与神的刻画,重视环境的烘托,构思中的收与放
拜师大隐倪为公,时一九八八年秋。  跟随先生近三十载,其人其书早已深入骨髓。先生人品,风霜高洁;先生书艺,精妙绝伦;先生教诲,受益终生。  二O一五年四月十三日,先生驾鹤西去,魂归道山。一年后,我创作《倪为公书传》,主编《倪为公书法集》,两书分别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书法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书法报》以走进四川第一站泸州的方式,为两书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和首发式。稍后,整理先生遗墨,突然翻出当年先生
齐建霞  字天暇。师从谢季筠、何应辉先生学习书法多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书法篆刻大专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四川省诗书画院何应辉工作室书法创作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协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妇女专委员會副主任、四川省书协青少年书法工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特聘书法家、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书画家、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蜀都书画
他们以身作则,他们身体力行。  在父亲的眼中,他是厚重与绚烂的颜色;  在儿子的眼中,他不是单一的颜色,内心静如止水,但又非常豐富。  父亲主攻中国山水,儿子主攻人物;  父亲的画很传统,儿子的画较现代,这是不同的时代赋予的烙印。  父亲希望儿子坚持思考和创作,不断地突破自己;  儿子感谢父亲在其艺术之路上的鼓励与陪伴。  愿他们在山水世界自由翱翔,描绘气象万千的时代风云,抒写内心深处的浩荡之思,
摘要:《蛙》具有极强写实感、同时又有真正的超越性,它极其丰富的写实手法以及虚实共生的审美特质,远远超出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表象。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朴实的写实风格,叙写与感悟结合、现实与魔幻共融,似乎不动声色,却又感动得痛心地回顾过去,剖析人性,反思着一个无奈的特别的时代。  关键词:现实 魔幻 写实风格 审美视觉  《蛙》以独特的结构呈现了一个古老的传统熔铸下的畸形社会图像。它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
摘要: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就高校语文教学的文本意识做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语文味 高校 语文课堂  引言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施教学方式
一   “我朝乾隆嘉庆年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乾嘉之际,随着出土的碑刻不断增多,金石学日益兴盛。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李璧墓志》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出土后不久便归济南金石博物馆存藏,20世纪50年代初移藏至山东省博物馆。此志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12月21日,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共三十三行,每行有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原石保真程度比较高。由于出土时
摘要:《觉醒》与《海伦娜的觉醒》这两部作品分别讲述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两位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但性格的差异最终使她们走上不同的归途。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分析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寻找并揭示导致她们不同命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艾德娜海伦娜 女性觉醒 男权社会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