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如何有效培养与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探讨主题,剖析了目前中职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职业素养欠缺的问题,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几方面入手,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以技能为本走向综合发展,达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素养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其根本目标来说是为社会培养各个层次的合格劳动者。中职学校应该把握好职业教育的方向标,切实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前途由茫然变清晰。这就需要:一是从学校角度(短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是从学生角度(长期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二、从企业用人需求看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企业非常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但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很不稳定,而且离职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是因为业务原因。企业表示,他们选择的员工不一定技术娴熟,但一定要踏实肯学。我们目前部分学生到了用人单位以后,有的反应出对师傅没有礼貌,有的不能主动学习,工作积极性差,有的缺少职业道德,有的工作根本没法上手,基本功太差,有的不能吃苦耐劳,还没干活先谈条件。这些现象的出现足以让我们看到问题,以督促我们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员工时不仅要求有较强的技能水平,更看中的是职业素养。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不足
(1)家长对职业素养认知不足。在许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才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家长会将孩子成长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取得高分,把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文化知识教育,一旦他们的孩子中考文化课成绩距现有的高中教育升学考试标准有一定差距,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往往会因此不再对孩子抱任何期望,忽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2)学校在职业教育上滞后。目前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职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
四、职业素养的提高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提升。一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可否认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要培养韧性的意志;开拓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谐人脉理念等等。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二是团队合作精神的提高。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三是敬业精神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可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提升教学理念。学校要开设相关必要课程,保障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要突出課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还要加强课程的开放性,激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总之,职业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重视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渴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第三,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
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学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应成为中职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随着职业知识的增长、职业技能的增强而不断养成。
参 考 文 献
[1]李琳.浅谈中职生素质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林丽楠.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3)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素养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其根本目标来说是为社会培养各个层次的合格劳动者。中职学校应该把握好职业教育的方向标,切实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前途由茫然变清晰。这就需要:一是从学校角度(短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是从学生角度(长期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二、从企业用人需求看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企业非常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但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很不稳定,而且离职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是因为业务原因。企业表示,他们选择的员工不一定技术娴熟,但一定要踏实肯学。我们目前部分学生到了用人单位以后,有的反应出对师傅没有礼貌,有的不能主动学习,工作积极性差,有的缺少职业道德,有的工作根本没法上手,基本功太差,有的不能吃苦耐劳,还没干活先谈条件。这些现象的出现足以让我们看到问题,以督促我们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员工时不仅要求有较强的技能水平,更看中的是职业素养。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不足
(1)家长对职业素养认知不足。在许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才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家长会将孩子成长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取得高分,把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文化知识教育,一旦他们的孩子中考文化课成绩距现有的高中教育升学考试标准有一定差距,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往往会因此不再对孩子抱任何期望,忽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2)学校在职业教育上滞后。目前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职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
四、职业素养的提高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提升。一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可否认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要培养韧性的意志;开拓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谐人脉理念等等。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二是团队合作精神的提高。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三是敬业精神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可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提升教学理念。学校要开设相关必要课程,保障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要突出課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还要加强课程的开放性,激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总之,职业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重视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渴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第三,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
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学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应成为中职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随着职业知识的增长、职业技能的增强而不断养成。
参 考 文 献
[1]李琳.浅谈中职生素质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林丽楠.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