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经济继续转型的时候。目前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对接工作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渠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改观,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来开展就业工作。本文有代表性地分析了目前经过多年的就业工作的改革仍存在的问题,同时以特定高校为例对如何拓展校园网络就业渠道,提高大学就业成功率,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就业渠道;对策
根据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数据,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60万人[1]。据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消息,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4%,而2010年需要通过六个部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努力,努力促成当年应届毕业生的一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
其实早在2007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和国资委等5个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调研,并成立专家小组专门研究通过高效的网络平台来发布就业信息,指导大学生就业,并提供多种方式来完成需要在网下才能完成的繁琐的流程。比如,宁波市人事局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在2010年4月为法斯特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俄语人才的招聘,招聘结果令人满意。
目前,网络招聘的主要方式有网上视频现场招聘会、传统网上申报推荐方式、网上网下结合的方式等。
一、网络招聘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优势比较明显
1.传统的招聘方式,需要招聘方和应聘方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招聘方需要通过重复设摊的方式来招聘想要的人才,而应聘方则需要不断地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应聘,疲于奔命。而网络招聘信息量大,成本低,可以实时的架设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交流渠道,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达成初步意向,再进入目标公司详细洽谈,这样不但节省了成本和时间,而且也提高了求职招聘的准确性和效率。
2.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信息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传统招聘信息发布面窄,人才需求时间不确定,同时为招揽人才不惜给出虚假承诺。这些现象存在着监管漏洞,收集证据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处罚力度也显不够。而网络招聘平台的建设者可对招聘单位进行资质的鉴别,可以建立相关论坛,对招聘企业进行社会评价和讨论,让应聘者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情况,获取公司前员工或者先前应聘者的经验。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相关监管部门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物力,实施网络监管,投入少效率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传统招聘的过程中,不少公司通过人才中介实施招聘,而不良中介存在着信誉问题,让善良的应聘者上当受骗,公司的形象也将受损。同时这些中介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招募、人才测评、人才甄别和人才“猎获”的规范有效的能力和流程,使招聘活动往往无疾而终。目前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people258等都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招聘的有效机制,不但能快速有效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且提供广泛的后续服务,让招聘企业免除不少后顾之忧。
二、校园网络招聘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招聘的渠道中的服务对象缺少细分
网站中的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不少网站对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是方法亟待改进,不少以行业或者单位性质来划分,这种大众化的区别方法对于面对大量公司信息的应聘者来讲,确实非常的麻烦。[3]当然随着对网络招聘渠道的改进,不少地方出现了迎合应聘者和招聘者的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通过增加“公司待遇”,“经历要求”等项目的约束,使搜索结果更加符合应聘者的需求。而对于招聘公司来讲更加希望进入到以某个行业为主的网站,这些网站的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企业更加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学习job36行业招聘网站的一些做法,在获取最终结果前,需要选择所属行业、工作类别、工作职位、工作地区和发布时间等选项进行搜索范围的锁定。以一个月内的浙江IT网络数据库工程师这个岗位为例,通过搜索获取的匹配的职位数量为108条,其中符合应聘者期望的占40%,这样经过精准性定位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目前的高校网络招聘模式比较单一,仅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
通过对不少高校的毕业就业网站的浏览和统计,大部分的网站仅用作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少还是错误和过期信息,似乎我们高校提供就业平台的职能仅限于此。不过不少高校也意识到对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学院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的平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学工网站,而且还利用短信群发平台,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发送最新的和专业、能力匹配的招聘信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内建立不少班主任QQ群,以专业或者行业进行分类,即细分了应聘者也利于给特定人群发布招聘企业信息。而且建立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的机制,不少有价值的就业资源和渠道的信息来源于他们。同时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的就业需求,利用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和企业能在最大限度的对接。对于不太想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也不勉强,告知他们签订就业协议的重要性,并关心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不做回避。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和手段,至少能形成较为立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目前高校间的资源和就业渠道缺乏共享,就业经验无法进行有效传承
虽然某些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的非常扎实,建立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网,学生职业辅导,推荐就业等系统化平台)也广泛受到毕业生和企业的关注。[4]但是各校有各校的情况,对学生资源的看法导致了将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方面的保守。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学生的情况,来招聘企业的情况,而且包括了本校老师仅推荐本校学生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共享难度。同时不少企业通过电话来招学生,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存在进行重复招聘的现象,而且在招聘过程中对不良企业的鉴别结果等信息也无法共享,导致在某校发生过的学生受骗现状在其他学校也进行了重复演绎,这是一种现代悲剧。
正因为如此,对信息的共享是如此重要。首先,各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应该转变观念,保障学生健康有效的就业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而不是校与校之间的荣誉指标之争,而且是一项长期、重复和持续性的工作,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发挥网络平台的效果。网络渠道加强了信息的共享,而信息的顺利流动才真正赋予了网络渠道存在的真正价值。地方政府以及主管教育部门对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创建和运作,提供政策保证,同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最后实行促进高校毕业生有序有效就业。
因此,从当前的企业需求和就业新问题新特点出发,减少利用多渠道多方式为高校毕业生顺利择业与就业的障碍,高校不应以一定的时间期限来约束毕业生对企业类型、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的限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眼光放长远些,将本保障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变成真正为学生提供保障提供方便的方式,不要将此作为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指标,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毕业渠道的拓展、就业环境的公平和就业机会的提供上,让高校有时间创建自己的就业特色,破除毕业生和市场的对接迷雾。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走市场化运营道路,和相关人力资源企业,比如人才外包企业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实施对接,相信毕业生工作将会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2011年660万大学生将如何就业?[EB/OL].光明日报,http://gongyi.people.com.cn/GB/153219/13984245.html.2011-02-23.
[2]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正式启动[EB/OL].中青在线,http://hr.cyol.com.2006-11-22.
[3]马艳丽.浅析网络人才招聘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4]许红芝.浅析高校网络招聘发展中的优势与困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4).
所属项目:《基于“四赢”的宁波高院就业网络模式构建研究》,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GH-159)。
作者简介:颜正恕(1981-),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硕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高职教育研究。
【关键词】网络;就业渠道;对策
根据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数据,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60万人[1]。据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消息,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4%,而2010年需要通过六个部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努力,努力促成当年应届毕业生的一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
其实早在2007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和国资委等5个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调研,并成立专家小组专门研究通过高效的网络平台来发布就业信息,指导大学生就业,并提供多种方式来完成需要在网下才能完成的繁琐的流程。比如,宁波市人事局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在2010年4月为法斯特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俄语人才的招聘,招聘结果令人满意。
目前,网络招聘的主要方式有网上视频现场招聘会、传统网上申报推荐方式、网上网下结合的方式等。
一、网络招聘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优势比较明显
1.传统的招聘方式,需要招聘方和应聘方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招聘方需要通过重复设摊的方式来招聘想要的人才,而应聘方则需要不断地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应聘,疲于奔命。而网络招聘信息量大,成本低,可以实时的架设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交流渠道,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达成初步意向,再进入目标公司详细洽谈,这样不但节省了成本和时间,而且也提高了求职招聘的准确性和效率。
2.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信息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传统招聘信息发布面窄,人才需求时间不确定,同时为招揽人才不惜给出虚假承诺。这些现象存在着监管漏洞,收集证据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处罚力度也显不够。而网络招聘平台的建设者可对招聘单位进行资质的鉴别,可以建立相关论坛,对招聘企业进行社会评价和讨论,让应聘者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情况,获取公司前员工或者先前应聘者的经验。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相关监管部门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物力,实施网络监管,投入少效率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传统招聘的过程中,不少公司通过人才中介实施招聘,而不良中介存在着信誉问题,让善良的应聘者上当受骗,公司的形象也将受损。同时这些中介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招募、人才测评、人才甄别和人才“猎获”的规范有效的能力和流程,使招聘活动往往无疾而终。目前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people258等都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招聘的有效机制,不但能快速有效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且提供广泛的后续服务,让招聘企业免除不少后顾之忧。
二、校园网络招聘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招聘的渠道中的服务对象缺少细分
网站中的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不少网站对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是方法亟待改进,不少以行业或者单位性质来划分,这种大众化的区别方法对于面对大量公司信息的应聘者来讲,确实非常的麻烦。[3]当然随着对网络招聘渠道的改进,不少地方出现了迎合应聘者和招聘者的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通过增加“公司待遇”,“经历要求”等项目的约束,使搜索结果更加符合应聘者的需求。而对于招聘公司来讲更加希望进入到以某个行业为主的网站,这些网站的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企业更加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学习job36行业招聘网站的一些做法,在获取最终结果前,需要选择所属行业、工作类别、工作职位、工作地区和发布时间等选项进行搜索范围的锁定。以一个月内的浙江IT网络数据库工程师这个岗位为例,通过搜索获取的匹配的职位数量为108条,其中符合应聘者期望的占40%,这样经过精准性定位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目前的高校网络招聘模式比较单一,仅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
通过对不少高校的毕业就业网站的浏览和统计,大部分的网站仅用作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少还是错误和过期信息,似乎我们高校提供就业平台的职能仅限于此。不过不少高校也意识到对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学院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的平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学工网站,而且还利用短信群发平台,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发送最新的和专业、能力匹配的招聘信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内建立不少班主任QQ群,以专业或者行业进行分类,即细分了应聘者也利于给特定人群发布招聘企业信息。而且建立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的机制,不少有价值的就业资源和渠道的信息来源于他们。同时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的就业需求,利用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和企业能在最大限度的对接。对于不太想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也不勉强,告知他们签订就业协议的重要性,并关心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不做回避。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和手段,至少能形成较为立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目前高校间的资源和就业渠道缺乏共享,就业经验无法进行有效传承
虽然某些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的非常扎实,建立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网,学生职业辅导,推荐就业等系统化平台)也广泛受到毕业生和企业的关注。[4]但是各校有各校的情况,对学生资源的看法导致了将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方面的保守。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学生的情况,来招聘企业的情况,而且包括了本校老师仅推荐本校学生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共享难度。同时不少企业通过电话来招学生,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存在进行重复招聘的现象,而且在招聘过程中对不良企业的鉴别结果等信息也无法共享,导致在某校发生过的学生受骗现状在其他学校也进行了重复演绎,这是一种现代悲剧。
正因为如此,对信息的共享是如此重要。首先,各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应该转变观念,保障学生健康有效的就业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而不是校与校之间的荣誉指标之争,而且是一项长期、重复和持续性的工作,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发挥网络平台的效果。网络渠道加强了信息的共享,而信息的顺利流动才真正赋予了网络渠道存在的真正价值。地方政府以及主管教育部门对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创建和运作,提供政策保证,同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最后实行促进高校毕业生有序有效就业。
因此,从当前的企业需求和就业新问题新特点出发,减少利用多渠道多方式为高校毕业生顺利择业与就业的障碍,高校不应以一定的时间期限来约束毕业生对企业类型、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的限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眼光放长远些,将本保障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变成真正为学生提供保障提供方便的方式,不要将此作为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指标,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毕业渠道的拓展、就业环境的公平和就业机会的提供上,让高校有时间创建自己的就业特色,破除毕业生和市场的对接迷雾。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走市场化运营道路,和相关人力资源企业,比如人才外包企业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实施对接,相信毕业生工作将会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2011年660万大学生将如何就业?[EB/OL].光明日报,http://gongyi.people.com.cn/GB/153219/13984245.html.2011-02-23.
[2]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正式启动[EB/OL].中青在线,http://hr.cyol.com.2006-11-22.
[3]马艳丽.浅析网络人才招聘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4]许红芝.浅析高校网络招聘发展中的优势与困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4).
所属项目:《基于“四赢”的宁波高院就业网络模式构建研究》,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GH-159)。
作者简介:颜正恕(1981-),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硕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