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的“孩子”角色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再次拜读《陶行知诗歌选》,其中的《教师歌》让我眼睛一亮,细细品味,又让我感慨良深。现代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睦、民主的关系,此内涵的外延在实践中探讨与落实,是我们着力考虑的问题。
  作为教育人,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庐阳区教体局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之中,社会结构大幅度调整,对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变革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转化成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探索,就是以中学生当下生活及未来之生活为基础,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我国学者和教师群体在理论逐步趋于完善的基础上,正转向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我校作为实践研究的最前沿,所申报的子课题《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就更具有实践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而要做好研究就工作,我们首先就应对研究的主体“中学生”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笔者认为,教师在年龄上是学生的长者,因此,中学生尽管年龄已十多岁,但在教师的眼中从来都是“孩子”。只有这样认识,你才能“变成一个孩子”。为什么给孩子加上引号,其原因自然是由陶行知的《教师歌》引发的联想——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三个”角色。
  一、他(她)只是个孩子
  所谓孩子,即未成年人,他们的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懂事。生理不成熟,知识不完全,能力不健全,处事欠考虑,接人待物多不周全,特别容易犯错误。通俗一点说,就是:错误反反复复,成绩起起落落,做事马马虎虎。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天将大任之人如是,更何况于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以孩子的眼光看待错误,以长者的姿态包容错误,以朋友的身份“呵护”错误。一位课程专家说过,错误是一种课程资源,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此语可谓天籁之音,让教师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教育,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去教育。决不能奢望教育一次、两次就想收获,就想一劳永逸得到理想的结果,就想从此以后不再烦神。俗语害人,所谓“事不再三”、“事不过三”,这个“三”在我们的教师心目中,可为概莫能“大”啊,仿佛孩子先后犯了同样的三次错误或三次以上错误,就罪不可恕,就无药可救。殊不知,我们回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又何尝同样的三次错误犯过就嘎然而止呢?就是现在,恐怕也很难做到。变化一下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合乎成长的规律。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等待,而且怀着欣赏的心态去等待。他们正在成长,他们的潜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同一棵树上,没有同一片叶子。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同的遗传因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期望,不同的心智,他们都是唯一的,都是“这一个”。我们应当有善待每一个花苞的心态,去等待它们次第吐苞、开蕊,坚信下一朵花会开放,坚信后开的花会更美、更香。面对荷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当你凝眸迷醉于它的剔透时,一阵微风吹过,你有何想法?你肯定担心在荷叶上滚来滑去的露珠一旦被骤风吹落,再也无法找寻。对待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孩子们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而且是小心地呵护。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相信孩子们的潜力,理解孩子们的个性,善待孩子们的错误。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二、他(她)若是你的孩子
  大凡天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拥有本能的、自觉的伟大厚爱。这种伟大厚爱表现的方式是包容。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哪怕在他人的眼中微不足道,但作为父母却打心眼里高兴,逢人就说,遇人就夸,真的有点“沾沾自喜”,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当孩子不听话、犯错误、成绩下滑的时候,“恨铁不成钢”也只是埋在心中、含在眼里,即使忍受不堪,也只会在家中发怒、指责,绝不会在外人面前“丢丑”。
  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爱自己的学生,则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爱吾子以及人之子”,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当怎样去爱学生呢?
  多一份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需要体验,更需要历练,其间的坎坷、挫折、摔打是必然的。风雨中,教师要扶持;困境里,教师要引领。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如同自己的孩子,只要根正苗直,就是眼前歪曲,扶持它,关注它,不愁它长不成参天大树。即便是一棵小草,也应让它绿意盎然,快乐摇曳,在阳光下带着晶莹的露珠含笑,带着欲滴的苍翠自豪。
  多一份宽容。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磕磕绊绊、反反复复,更需要宽容。用长者的宽怀去呵护,用长者的慈目去关注,用长者的聪耳去倾听,用长者的睿智去开导。想想自己当年是孩子时候的情形,想想当今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想想所带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想想教师节、春节或其他的节日,往日的“调皮”学生的电话祝福或看望的场景,教师就会心胸开阔、放眼学生未来。同时,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降低自己的位置,容纳学生的多彩个性,优点、长处自不在言,重要的是容忍接纳他们的缺点、短处,甚至不可宽恕的“罪过”,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里,让他们在自我建构里、在宽容的教育里,有规律地快乐成长、成熟。
  多一把尺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孩子也自然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其他不全是优秀,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其他方面一定有优秀之处。多一把尺子,就是多一个衡量因素,多一个衡量标准,自然也就多一个“优秀”的孩子。正因为此,教师的视野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孩子个性、赏心悦目的孩子天然。要求学生成绩固然正确,但是一味要求学生成绩肯定错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的“平均”发展,是教师和家长的理想,但不可奢望、奢求,更不能苛求。
  三、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
  与学生家长接触,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接触,你时常会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孩子不听话,你随便骂、随便打。作为教师的你绝不能随意听从而“上当”!因为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退一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过程也不能触犯法律。   近年来,教师因不知法或不守法,违背职业道德的言行,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有的让人扼腕叹惜,有的则使人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社会对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信任危机。如何解除这种“高压”,关键在于依法从教。
  首先,知法而敬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六条明确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三条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同时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指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之一: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八章在法律责任部分,第三十七条强调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第四十七条同时强调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学校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者解聘: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以上法律条文核心词语就是:尊重,适应,保护,教育。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学生、敬畏社会。
  其次,守法而育人。各级各类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守依法从教,不能越“雷池”,不能跨“红线”。应该承认,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又不能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变相体罚还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最为普遍的是“冷暴力”——语言霸权引起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就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怎样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接受老师的批评呢?笔者觉得,教师关键要理智,不能简单的情绪宣泄(特别对那些经常有过错的孩子),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当时的特定心理,理解孩子当时的真实想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时孩子暂时不接受教育,或因为心里害怕,或因为情绪抵触,或因为青春期逆反,或因为逃避现实,如此等等,都是师生的心灵隔阂所造成的,因此,批评教育孩子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定得讲究方式和艺术的。
  懂得教育的真谛,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探寻孩子年龄特征和心理诉求并把握孩子特定阶段的教育艺术,依法从教就是一种“自然”。
  学生的“孩子”角色是教育的核心话题。怎样来看待学生,决定了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变成一个小孩子”,对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行,我们坚信,修炼中,教师只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一定能够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正是基于对“孩子”在教师心中三种角色的认识,我们课题研究前期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初步探索出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三种策略,即“责任”、“温暖”、“信任”。当然,这些形而上的策略要理想化的化为形而下的方式方法,我们的研究路径将是曲折而漫长的,但现实意义重大而且影响长远深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了课堂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量不大,热情不高,不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课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而开展活动课恰恰弥补了传统语文课的不足。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活动课试图改变的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形成,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学习品质的培养,它倡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达到了解信息,丰富知识,欣赏美文,获得乐趣,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在语篇中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阅读技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适时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在阅读时能获得更高的效率。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已在我们地区使用好几年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
【内容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发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这一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提出几个核心观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兴趣 思维 探究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发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
【内容摘要】英语教学只重视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而写好学生作业批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作业批语不仅是老师对学生做出评价的重要手段,还可以反映出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有艺术性的作业批语,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所以作业批语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作业 批语 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是英语教师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是对课堂
【内容摘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懂得相关的交际能力和技能,才能够具备良好的人缘,交更多的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自信、乐观和向上的生存态度,也彰显了一个人十足的魅力,所以对于中学生而言,一定要充分地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 政治教育 品格  一、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1.自信、深省的内在品格塑造  初中政治的教育其实
【内容摘要】新课改教学目标下,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初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了当下要关注的问题。然而通过问题教学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育 精心设疑 创新  前言  在初中阶段,由于很多学生心智都尚未成熟。所以针对这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我们老师就要一改传统教学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
【内容摘要】品德课程的核心是促进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理念,本文从生活、活动、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 活动 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孩子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由实验稿到2011年版,已有好几年了。作为本学科教师,本人也经历了从了解、实践到有所感悟这样
对于初上高中的同学来说,普遍感觉到地理必修一即自然地理非常难学,许多同学反映即便是把教材看会了,还是不会做题。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在这里并不是把初中的地理再拿到高中的课堂上来复习一遍,而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精心的设计教案、教法、学法等。下面我就结合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我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一、研究课标,比较异同
【内容摘要】我国新课程目标提出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立自强的能力,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本文首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情境的创设、学生提问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对于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教学 模式探索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