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汉语中常常用单音节字来表示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词语逐步双音节化。本文以“望”字为例,略谈“望”字从造字之初的本义到现代的多种义项的演变过程。伴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望”字逐渐向构词语素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看望”“希望”“探望”等复合词,并与“望”单用现象共存。
关键词:望 字形 义项 演变
一、“望”的本义
“望”字在古代一般作为词来使用,要掌握它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基本含义。本文主要谈谈“望”字随形体演变而意义上发生的一些变化。
首先,简单从“望”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本义。最初“望”的甲骨文形状,上面是“臣”,像眼睛,下面是“壬”(tǐng),像一个人睁大眼睛站在土堆上向远方看。到金文时期,它的整个形体变为,“望”字形体发生了变化,不但左上部分“臣”讹变为表音的“亡”,而且在右上部分加了一个“月”,表示远望的对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状,表示所望很远。到小篆时期,上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能由于刻画时的失误,下半部分把人身和土连在一起,变为“壬”,形体变为。到楷书阶段,“望”字下半部分就讹变成“王”,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从亡、从月,王声的“望”字。关于“望”字的本义,在不同的文献中说法不一。
然而,“望”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似乎不是本义,陈炜湛先生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都用作人名,常称望乘(是商代武丁时期的名将),而不见其他用法,不能做进一步分析。当初造字的先民们强调站在土上,登高而望,总该有其原因吧!相传古有望夫山、望夫云、望夫歌、望夫台……如关于望夫山的传说:古时某妇女因丈夫外出服役,久久不归,常登山而望。每次登山,都要用藤箱装满泥土,带到山顶,以期站得更高;如此日积月累,所登之山也渐渐高起来。人们被她这种精神所感动,就把她常登之山称为‘望夫山’……”。“望”字在甲骨文中只用作人名,跟本义相差太远,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来考证,暂且不继续探讨。
《说文·壬部》:“月满也,与日相望,似朝君。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而当“望”字左上部分的“臣”讹变为“亡”后,在《说文·亡部》中曰:“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望省声。”这些解释当然不失为一家之言,并且在同一部书中字形讹变前后都说法不一。在这里把“壬”看成是朝廷或许是因为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壬”本来是从人从土,是企足而立的形象,整个字三个部分就是一个人伫立在那里,抬头举目,仰望明月,与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在《释名·释姿容》中,“望”解释为:“茫也,远视茫茫也。”
《广雅·释诂一》:“望,视也。”
《玉篇·亡部》:“望,远视也。”
在很多文献中也有相同意义的例证。例如:
(1)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
(2)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3)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从“望”字形体演变过程和众多的文献中看“望”的词义,我们赞同大多数人的看法,即“望”的本义为“远望”。
二、“望”的引申义
(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的变异,“望”字词义也不断扩展,由举目望月引申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引申为专门的月相名和与月亮圆缺相关的“望日”这种特指的日期。
在《汉语大字典》中就有以下解释:夏历每月十五(有时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例如:
(5)望,月满之名也。(《释名·释天》)
(6)朔、望、胐、霸,记于月者也。(戴震《迎日推策记》)
(7)阮元《畴人传》卷十四:“朔必在画,望必在夜。”又喻为“饱满”。《庄子·德充符》:“无聚禄以望人之腹。”成玄英疏:“腹满着饱,犹月满为望,故以擬之。”
“望日”天文学中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夏历每月十五。例如:
(8)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涛乎广陵之曲江。(枚乘《七发》)
(9)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苏轼《后赤壁赋》)
(二)“望”意义逐渐演变,由具体的远望逐渐引申为内心的一种由此及彼的期望、期盼,在现代成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
(10)望时而待之。(《苟子·天论》)
(11)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欲望百姓亲附。(曹操《收田租令》)
有时一个词表达的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也就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比如在晏殊《蝶恋花》中有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处的“望”就用得恰到好处,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西风惨烈,绿树凋零,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看出其凝眸之久。一个“望”字道出了他期盼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词的意境得到了很大拓展。
再如,李商隐《无题》中“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句,全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女子相爱,但是两人被迫分开,相思无果,每一次的等待都以孤独的返回而告终,虽然相思深苦但内心仍然有一种期待。一个“望”字使意境显得更加悠远,诗人凝望时沉思冥想之状也如在目前。
(三)“望”字甲骨文形体会意,为“人站在土堆上,居高”,从而引申为表褒义的声望、名望。例如:
(13)自幼有公辅之望。(《晋书·谢安传》)(注:公辅相当于宰相一类的职务)
(14)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成语:德高望重、众望所归。
(四)“望”从名望这个意义又继续引申出“有名望的人”和“敬仰、仰望”之义。例如:望族;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16)王谢二氏,最为望族。(秦观《王俭论》)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成语:望洋兴叹、名门望族。
(五)“望”字本义为“远望”,包含了“远”这个义项,从而引申出很多包含“远”这个义项的词,如:望祭(望礼,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例如:
(19)望,祭也。(《广雅·释天》)(王念孙疏证:“望着遥祭之名。”)
(20)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尧典》)
(21)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22)成语:望眼欲穿。
(六)“望”字作动词用,与“见”意义相同,并引申出“观察、察看”。例如:
(23)望其幅,欲其揱尔纖也。(《周礼·考工记·轮人》)
(24)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此外,“望”又引申为中医术语,指察看病人的气色。如:望闻问切。
(七)“望”字的一些特殊含义
1.怨恨;责怪。例如:
(25)望,怨望,责望。(《字汇·月部》)
(26)人臣挟大利以从事,古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六反》)
(27)景帝以故望之。(《史记·外戚世家》)
2.对着;向着。例如:
(28)日月相望,以明其当。(《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
(29)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杨衔之《洛阳珈蓝记·城南》)
3.作名词用:仪容;窗口;酒店的招帘,就酒望;草名;房屋的脊梁。例如:
(30)檼,或谓之望,言高可望也。(《释名·释宫室》)(按《说文·木部》:“檼,棼也。”又《林部》:“棼,複屋栋也。”)
(31)崔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北史·崔鉴传》)(“望”释义为仪容)
(32)左右开四望。(《晋书·舆服志》)(“望”释义为窗口)
(33)望,椉车。(《尔雅·释草》郭璞注:“可以为索,长丈余。”)( “望”释义为草名)
(34)武松笑道:“我说与你,你要打蒋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这个唤作无三不过望。”(《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三、“望”的假借义
(一)通“忘”,释义为“忘记”。例如:
(35)朕不敢望,敬守勿失。(《逸周书·武儆》)
(二)通“妄”,释义为“胡乱;虚妄”。例如:
(36)听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管子·九守》)
(三)通“方”,释义为“比量”。例如:
(37)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礼记·表记》)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望”字从造字之初的本义到后来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义项逐渐增多,它在古文献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和用法,比如可以作为姓氏。本文主要谈了它的一些基本词义,在掌握了它的本义和常用词义后就可以减少阅读中的一些困难,这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涵,特别是在一些诗歌、词曲中,只有很好地把握“望”字词义才能领悟诗词中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炜湛.古文字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田望生.字里乾坤——汉字文化随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3]陈政.字源趣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杨明.谈“目”及从“目”诸字形义的演变[J].新乡教育学院学
报,2006,(9).
(廖敏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510006)
关键词:望 字形 义项 演变
一、“望”的本义
“望”字在古代一般作为词来使用,要掌握它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基本含义。本文主要谈谈“望”字随形体演变而意义上发生的一些变化。
首先,简单从“望”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本义。最初“望”的甲骨文形状,上面是“臣”,像眼睛,下面是“壬”(tǐng),像一个人睁大眼睛站在土堆上向远方看。到金文时期,它的整个形体变为,“望”字形体发生了变化,不但左上部分“臣”讹变为表音的“亡”,而且在右上部分加了一个“月”,表示远望的对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状,表示所望很远。到小篆时期,上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能由于刻画时的失误,下半部分把人身和土连在一起,变为“壬”,形体变为。到楷书阶段,“望”字下半部分就讹变成“王”,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从亡、从月,王声的“望”字。关于“望”字的本义,在不同的文献中说法不一。
然而,“望”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似乎不是本义,陈炜湛先生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都用作人名,常称望乘(是商代武丁时期的名将),而不见其他用法,不能做进一步分析。当初造字的先民们强调站在土上,登高而望,总该有其原因吧!相传古有望夫山、望夫云、望夫歌、望夫台……如关于望夫山的传说:古时某妇女因丈夫外出服役,久久不归,常登山而望。每次登山,都要用藤箱装满泥土,带到山顶,以期站得更高;如此日积月累,所登之山也渐渐高起来。人们被她这种精神所感动,就把她常登之山称为‘望夫山’……”。“望”字在甲骨文中只用作人名,跟本义相差太远,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来考证,暂且不继续探讨。
《说文·壬部》:“月满也,与日相望,似朝君。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而当“望”字左上部分的“臣”讹变为“亡”后,在《说文·亡部》中曰:“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望省声。”这些解释当然不失为一家之言,并且在同一部书中字形讹变前后都说法不一。在这里把“壬”看成是朝廷或许是因为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壬”本来是从人从土,是企足而立的形象,整个字三个部分就是一个人伫立在那里,抬头举目,仰望明月,与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在《释名·释姿容》中,“望”解释为:“茫也,远视茫茫也。”
《广雅·释诂一》:“望,视也。”
《玉篇·亡部》:“望,远视也。”
在很多文献中也有相同意义的例证。例如:
(1)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
(2)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3)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从“望”字形体演变过程和众多的文献中看“望”的词义,我们赞同大多数人的看法,即“望”的本义为“远望”。
二、“望”的引申义
(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的变异,“望”字词义也不断扩展,由举目望月引申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引申为专门的月相名和与月亮圆缺相关的“望日”这种特指的日期。
在《汉语大字典》中就有以下解释:夏历每月十五(有时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例如:
(5)望,月满之名也。(《释名·释天》)
(6)朔、望、胐、霸,记于月者也。(戴震《迎日推策记》)
(7)阮元《畴人传》卷十四:“朔必在画,望必在夜。”又喻为“饱满”。《庄子·德充符》:“无聚禄以望人之腹。”成玄英疏:“腹满着饱,犹月满为望,故以擬之。”
“望日”天文学中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夏历每月十五。例如:
(8)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涛乎广陵之曲江。(枚乘《七发》)
(9)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苏轼《后赤壁赋》)
(二)“望”意义逐渐演变,由具体的远望逐渐引申为内心的一种由此及彼的期望、期盼,在现代成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
(10)望时而待之。(《苟子·天论》)
(11)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欲望百姓亲附。(曹操《收田租令》)
有时一个词表达的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也就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比如在晏殊《蝶恋花》中有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处的“望”就用得恰到好处,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西风惨烈,绿树凋零,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看出其凝眸之久。一个“望”字道出了他期盼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词的意境得到了很大拓展。
再如,李商隐《无题》中“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句,全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女子相爱,但是两人被迫分开,相思无果,每一次的等待都以孤独的返回而告终,虽然相思深苦但内心仍然有一种期待。一个“望”字使意境显得更加悠远,诗人凝望时沉思冥想之状也如在目前。
(三)“望”字甲骨文形体会意,为“人站在土堆上,居高”,从而引申为表褒义的声望、名望。例如:
(13)自幼有公辅之望。(《晋书·谢安传》)(注:公辅相当于宰相一类的职务)
(14)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成语:德高望重、众望所归。
(四)“望”从名望这个意义又继续引申出“有名望的人”和“敬仰、仰望”之义。例如:望族;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16)王谢二氏,最为望族。(秦观《王俭论》)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成语:望洋兴叹、名门望族。
(五)“望”字本义为“远望”,包含了“远”这个义项,从而引申出很多包含“远”这个义项的词,如:望祭(望礼,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例如:
(19)望,祭也。(《广雅·释天》)(王念孙疏证:“望着遥祭之名。”)
(20)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尧典》)
(21)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22)成语:望眼欲穿。
(六)“望”字作动词用,与“见”意义相同,并引申出“观察、察看”。例如:
(23)望其幅,欲其揱尔纖也。(《周礼·考工记·轮人》)
(24)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此外,“望”又引申为中医术语,指察看病人的气色。如:望闻问切。
(七)“望”字的一些特殊含义
1.怨恨;责怪。例如:
(25)望,怨望,责望。(《字汇·月部》)
(26)人臣挟大利以从事,古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六反》)
(27)景帝以故望之。(《史记·外戚世家》)
2.对着;向着。例如:
(28)日月相望,以明其当。(《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
(29)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杨衔之《洛阳珈蓝记·城南》)
3.作名词用:仪容;窗口;酒店的招帘,就酒望;草名;房屋的脊梁。例如:
(30)檼,或谓之望,言高可望也。(《释名·释宫室》)(按《说文·木部》:“檼,棼也。”又《林部》:“棼,複屋栋也。”)
(31)崔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北史·崔鉴传》)(“望”释义为仪容)
(32)左右开四望。(《晋书·舆服志》)(“望”释义为窗口)
(33)望,椉车。(《尔雅·释草》郭璞注:“可以为索,长丈余。”)( “望”释义为草名)
(34)武松笑道:“我说与你,你要打蒋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这个唤作无三不过望。”(《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三、“望”的假借义
(一)通“忘”,释义为“忘记”。例如:
(35)朕不敢望,敬守勿失。(《逸周书·武儆》)
(二)通“妄”,释义为“胡乱;虚妄”。例如:
(36)听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管子·九守》)
(三)通“方”,释义为“比量”。例如:
(37)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礼记·表记》)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望”字从造字之初的本义到后来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义项逐渐增多,它在古文献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和用法,比如可以作为姓氏。本文主要谈了它的一些基本词义,在掌握了它的本义和常用词义后就可以减少阅读中的一些困难,这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涵,特别是在一些诗歌、词曲中,只有很好地把握“望”字词义才能领悟诗词中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炜湛.古文字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田望生.字里乾坤——汉字文化随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3]陈政.字源趣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杨明.谈“目”及从“目”诸字形义的演变[J].新乡教育学院学
报,2006,(9).
(廖敏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