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青年毛泽东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这段话中,有一个始终没有露面的主语“我”,“我”盘坐在历史的天地之间,面对高天、厚土、众人。那是一个持剑的“我”,仿佛高喊一声“我来也!”天马行空般,在与天、地和众人的奋斗搏斗中,体会到生命的大快活、大喜悦。那个“我”,是一个浪漫而豪迈的大我!是我之强大而飞扬的精神!
  毛泽东的这几句,“从天上一笔一笔往下写”(借用李亚伟诗句)——不,不,它不是写的,而是天赐的好句子。读起来,上天入地,有一种飞行的感觉。三段反复回环,体式、句法完全相同,只是每节中各换一个字,在略加变化中,将要表达的意思推向深处。三段节律整齐统一,有排比之妙;采用歌谣般的复沓形式,反复强调“奋斗”及它带来的“其乐无穷”,表达的奋斗指向和奋斗精神十分明确。
  毛泽东的这句话最早是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年出版)里透露出来的,他说,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日记中写的话。没有人出来证明这不是毛泽东的话,毛泽东也没有否定这是自己的话。
  1966年7月27日,《解放军报》正式刊载了这句话,于是它成为毛泽东语录而得以空前流行。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李泽厚在引用了毛泽东这几句话后评价说:“以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实现自我表现为人性快乐,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这充满战斗豪情的名言,成为毛泽东的标志性口号。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斗,与错误思想斗,与人性之恶斗,与他想象中的敌人斗。真可谓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他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毛泽东对于世界,除了欣赏,主要是斗争,是奋斗。正如刘亚洲将军所说:毛泽东“毕生造反。造父亲的反,造老师的反,造国民党的反,造苏联的反。凡是能造的反他都造遍了,他当之无愧是造反专家。他雄文四卷,万语千言,全部精髓就是一个字: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与人斗更加其乐融融”〔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底,红军在偏僻贫穷的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不少人对红军的前途有些悲观,林彪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部队的这种情绪,毛泽东给林彪回信,信中说:“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3〕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还精彩地写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话,很形象地鼓励了革命者的信心。果然,中国共产党以燎原之势发展,二十年后,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全国解放前夕,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毛泽东当年的这封信时,不要提到他的姓名——他怕影响他的形象。毛泽东同意了这个要求。《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出版的时候,给林彪的这封信,被毛泽东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曾在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上说: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很醒目的标题〔4〕。毫无疑问,作为文章题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加响亮,既彰显了观点主张,又醒目了标题,是好题目。这样的标题,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看到这样的题目,就想看文章的内容。正因为这个好题目,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老话,得以更为广泛的流传。
  毛泽东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星火燎原”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后汉书》也有“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的话。明人张居正在《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中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渎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代严有禧的《漱华随笔·贺相国》也说:“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毛泽东十分善于用民族的、民间的老话,讲他的革命的、崭新的道理。
  明朝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有一句话:“星星之火,勺水可灭。”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其道而用之。两则话语放在一起品,亦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井冈山时期,红军在根据地总结出一套会打仗还要会打圈的法宝。毛泽东说:“作战就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蚀本的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我叫你打不着,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起草《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信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话:“我们三年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大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办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来都用这种战术。”〔5〕
  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6〕   后来,毛泽东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概括为“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总之就是,我让你找不到我、追不上我、甩不掉我、打不着我,我让你住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行军不好,最终我打掉你。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短短四句一十六字,纵横捭阖,腾挪自如,——我评说的既是词语,也是它包含的意思。真好,形式像民谣,很流畅,内容是教人怎样打仗的,讲得很从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些游戏的味道,不过是残酷的战争游戏!它好记、好用、好操作,几乎无须思考,士兵一听就记住了,一学就学会了,十分实用。正因为有了这样“灵验”的口诀,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弱旅,本来是力不从心,打起来却游刃有余,一仗接一仗打下来,就从山沟打到城市,就打下了一个偌大的新中国,口诀厉害!
  纵观中国古代,一种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主要不是靠大块文章,而是靠语录、警句、格言。那种半诗半歌半顺口溜的谣谚体,最能深入人心。这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毛泽东以“十六字诀”的形式阐述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导方针,又是一证。
  香港的刘济昆曾写了一部《毛泽东兵法》,广告曰:“古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强制弱;今有《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以弱制强。”1990年代初这部书在香港出版,一时间,流行港台。1992年9月,巴蜀书社引进内地出版,成为畅销书。刘济昆将毛泽东兵法分为四十八计,其中第四计为“敌进我退”,就是讲“十六字诀”的。刘济昆认为:“这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一生非凡功业的金钥匙,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惊天地泣鬼神,首先是靠这十六字诀造就的。”
  关于“十六字诀”的发明者,多数人认为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也有人说是集体创作,有人说是朱德提出的,刘白羽的《朱德将军传》里就说朱德同志是“发明者与执行者”。其实,你看看毛泽东和朱德的文章,看看两人为文的习惯,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毛泽东无疑更是善于总结和概括的。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朱德、陈毅、彭德怀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概括总结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追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毛泽东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白求恩“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18年,毛泽东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这话毛泽东一直没忘,而且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20余年后的1939年底,毛泽东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树立了一个境界高远、引人向上的人的模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在那三种人之上。
  从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加强自身党性、道德修养的典型口号,并在人民群众当中经久流传。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古代贤者提倡的“大公无私”一脉相承,有些“宁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意思,这是一种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利为大利的崇高精神境界。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还有一段名言,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相互映照,在以后的岁月里引用率、使用率十分高:“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想,毛泽东之所以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因为他对人性之幽暗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性进步的极大期望。
  青年毛泽东曾说:“近顷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7〕又说:“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他斢换过来。”〔8〕的确,经过千百年的风云激荡,经过明规则与潜规则的洗礼,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讲真话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在朝气蓬勃的新社会延安,也不能尽如人意。当年毛泽东给萧军的信中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都值得注意,都值得改正。”
  我想,毛泽东是长期观察,忍无可忍,于是趁着一个时机说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一番话的。他“极大地高扬伦理道德主义”,是要树立一个高高的标杆,转换风气,培养新人,带领和指引人们走出自我、成长得更加高贵更加高大啊……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39年1月12日,毛泽东明确讲:“对国民党的摩擦,我们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白了就是,我们必须回击,否则就是投降。”半个月后的2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中说:“在六中全会里我们曾说过,对无理的摩擦我们是决不容忍姑息的,我们要抱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这后一条原则是很重要的。”
  1940年2月,毛泽东在《相持阶段中的形势与任务》中说:“要抵抗一切投降反共势力的进攻,对任何投降派反共派顽固派的进攻,均须在自卫的原则下,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下,坚决反抗之,否则任其猖獗,统一战线就会破裂,抗日战争就要失败。”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重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它以民族的形式,简单的语言,直率的表达,精彩地概括了毛泽东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中国人的交往观、战争观和价值观。这十六个字,铁板琵琶,铿镪有力,态度决绝,掷地有声,包含着极大的宽容与忍耐、最大的不宽容与不耐烦,以及最大的决心跟力量,很坚决,很霸气,很强大,有底气,有战斗力,有战斗意志,所谓坦坦荡荡,大义凛然,气场强大,天下无敌,就是这个样子吧。这样的句子,让人听到拳头攥紧的嘎嘣嘎嘣的响声,让人感到说话者的威严、尊严跟不可冒犯。同时,也感受到如此美妙表达思想的汉语之高贵、优越与荣光。
其他文献
导语: 为建设好这座新都城,坦桑尼亚人可谓绞尽脑汁。原来规划新首都时人们把什么都算计到了,却还是漏了一样——水。  东非大国坦桑尼亚原本有座200多万人口的大型首都——海港名城达累斯萨拉姆,但1973年9月,当时的尼雷尔政府却下达了一个惊人的命令:迁都,把首都从繁华的达累斯萨拉姆,迁到西边486公里外、中央高原上一座人口仅两万多人的小城镇——多多马。  根据官方的资料,迁都的理由,一是为了国防安全
期刊
摘要:结合日本在进行垃圾处理方面的办法,分析现阶段我国应用在改善环境,有效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问题。结合政治、经济以及群众环保意识情况,对比中日居民环保意识差别,寻根溯源,探究现阶段,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有效对策,希望能够对改善我国环境提供帮助。  关键词:垃圾;处理方式;中日;环保意识  人类的现实生活需要自然环境作为支撑,人类需要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并有效利用自然
密封技术作为一种较为常规性的技术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密封技术为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密封学更是作为一门学科成为密封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
本文基于大学英语专业的项目学习试验,通过延后学习者访谈和调查问卷收集的学生对学习收获的看法,发现学习收获更多体现在社会问题意识、社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间的国际业务关系不断深入。商务英语在跨国企业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商务英语信被作为公司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主要沟通形式之一。它在公司开展业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商务英语信以相对正式的风格写成,贯穿整个外贸活动。  商务英语信是商务信息的载体,以正式风格写成,广泛应用于国际业务,是进行外贸,国际业务的工
期刊
随着中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伴随而来的游业也对我国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
摘 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老师的非常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点思考,希望对大学数学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新型人才  高等数学是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为后期专业课打好基础的,不同于数学专业,通过高等数学学习可以提高各种素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 培养大
摘要:面对如今的社会状况,我们认为高考就是唯一的道路,高考就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但是从古至今也有很多名人是曾经名落孙山或者根本就没有参加过高考,从他们身上可以证明,脚下的路很多,高考并不是唯一走向成功之路。虽然人们不再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挂在嘴边,可大多数家长仍然觉得读书才是孩子的最好出路。尤其是家有考生的家长,在高考来临之际,更是忧心忡忡,生怕孩子在高考中失利。但高考就像千军万马
村庄是不走的.rn它以一个固定的姿态矗立在原野之上,群山之间,小河之畔.rn我可以想像它的孤单,因为一些生命的悸动、呐喊,还有冷漠,而使它更加沉默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