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教科员,“教科”,就是教育科学之意,也就是我要从事的是教育科学研究,于是,课题、论文、宣传等成了我工作的侧重点,似乎在情理之中。
16年一线语文教学情缘
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语文教师,我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我在教科员之前有16年的语文讲台经历,对语文始终难以释怀。我热爱文学,语文和文学血脉相连,以前我们的教科书开篇之作就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缪斯的大门,门后瑰丽无限。语文于我而言,曾是谋生手段,是和学生相伴的难忘,是人生最美好岁月的旅程,是陪伴我16年的伴侣。我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回想曾经的基层学校语文教学,我是从上第一堂公开课的惴惴不安,到后来的机械模仿,再外出学习,自我反思,直至到现在回想那时的稚嫩,自知往后的学无止境,经历了失败、尝试、思考、写作、探讨、归纳……我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看到一名经验型教师的成长周期至少要5年。我现在深信不疑。回想我的教师生涯,好像到了第8年才开始“有点懂”了,除了对学科的理解,更有当了班主任后自己定位的改变,即不再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后盾”“保护神”,这于我是微妙而巨大的心理转折和教育观念转折。当我发现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和我说的心理话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期待我的语文课时,我知道自己在走向教育的“成熟”,在逐渐领悟“何者为师”。记得一次我出差很久,回到了教室,那一瞬就像回到了家,看到了家人!这种感觉不是出自我的单方面,而是来自学生的反应,他们笑呵呵地看着我,那么大的中学生就像孩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期待,听我讲我的旅途见闻。那一刻,教室里是那么安静,没有离别的诉说,也没有重逢的寒暄,学生自然流露的亲近甚至虔诚感染了我。那师生温情的气场是如此强大,以至就在那一刻心里一股暖流一直涌上双眸……
在师生间有了温度以后,我和学生一起领悟着语文的真谛,寻找着语文的源头,发现着语文的美景,于是,渐渐发现课堂不再枯燥,学业负担不再繁重。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上课前总想把“有趣的东西”告诉学生;学生呢,也正好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双方形成了这样的默契,这堂课就往往每位学生都是全程参与,教师发挥淋漓尽致,学生思维紧跟教师,整堂课环节紧扣,师生共同行走在语文课堂的发现之旅。
做了教科员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有一真实故事:一次乡镇学校有活动,一非教育专业乡镇领导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说,他课上得不好,我狠狠地批评了他。我不知那位老师的课上得到底如何,也不知那位領导批评的对不对,只是觉得“上课”“教育”是多么圣神崇高,更是多么专业的工作。如果任何人都能评点,那教学的专业性何在!
我的“薄技”就是语文教育专业。我想让它更具专业高度,很想当有人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我能骄傲地说:我的特长是语文教育!
我的桌上常喜欢摆上厚厚的字典、词典,除了确实要用之外,也许还有潜意识的“充门面”,我曾告诉朋友我喜欢把字典摆在桌上显眼处,他哂之。我不知哂之何意,我不知是否有点迂腐,但绝不可笑。案头的字典端庄厚重,时刻提醒着我,是我身份的一种象征!
筑梦教科和语文比翼
成了教科员,离开了语文讲台。还好,并没有彻底脱离教学一线。
经常到学校听课,有语文课我是必听的。听课时是仔细的,随时写下课堂的优缺点并作上重点记号。特别是发现课堂有明显的问题,我回去后会仔细揣摩到底是为何?该如何解决?便将思考流程集结成文,居然多篇有幸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
光听课点评是不够的,我想必须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一开始我写的文章很杂。有什么就写什么,随看随想随写。于是包括了其他很多学科,很多领域。于是在我出的第一本专著里有大杂烩的感觉。我在探索一条教育科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我要教科和语文双翼齐飞。
教育科学研究很宽泛,包括了各类学科、各类课程、各类课题甚至还有品德教育等等,它揭示的是教育的艺术、规律;而语文教学更加集中专一,它是一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我在想如何找到它们的契合点,让两者共融相通。
在教科室,我接触得更多的是教育科学理论。但我曾经有过16年的讲台实践,于是,很多时间我在追忆自己曾经的“舞台实践”,并和现在的教科工作联系,来印证我曾经的教学和现在的理论研究是否合拍、是否相宜,来印证我现在接触的理论和我曾经的教学是否能共通。
现实和理论是“冤家”。理论虽来源于现实,但只是来源,不是等于。现实要理论来指导,但只能是指导,不能够照搬。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难的地方。
我的思考是矛盾的。在课堂,我回到了现实;在教科室,我回到了理论。在这两个岸边我没找到中间的桥梁,只能中流击楫。我坚信教科和语文肯定有一个共融的“银联”,互动且高效,时尚而便捷。
我没有建成桥梁,但还是发现了一根索道。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对教学的追问——一名教科员来自前沿的观察考量》,“教科员”就是代表教育科学的思想,“前沿”就是代表了课堂、实践。它分为“教育的道和术”“点击课堂密码”“探迹语文教学”等几个栏目,目的就是要把教科工作、思想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我经常到基层学校进行讲座,主要涉及到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等。覆盖面比较广,但我尽量将这些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联系。因为课题研究就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课题研究的核心之一必定是为了课堂、在课堂、基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且,我的本专业就是语文教学,这样更便于就地取材,挑选我熟悉的内容举例、引用。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某基层学校的讲座中,我例举了平常听课的感受,并结合引用了我发表的论文段落,使得讲座脱离了空洞的理论和说教,联系到了他们身边教师的教学实例和本地教学特色,听讲者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个个更加聚精会神。讲座后他们对我说:钱老师,没想到您对我们的教材那么熟悉,对课堂分析那么透彻,有很多我们自己平时还真的没有意识到!我自知做得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好,把这些话当成了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从此,更加注意教育科学结合学科教学的研究。我主要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学科,我的理想就是把抽象的教育科学理论融合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和解决问题,再通过实践完善教学理论,再去实践,如此往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所以,如果语文教育是内涵,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则是它的外延;如果语文教育是“经”,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则是“纬”。我想在如此经纬的编织中确立语文教育的自我坐标。我觉得:语文教育不能就语文而谈教育,它的外延十分广泛。教育科学则是它不竭的源泉。在教育科学研究轨道上的语文教育能走得更远,只有从教育科学出发思考的语文教育才能鲜活旺盛,生生不息。
此书就是我身份和志趣的合二为一:语文教师 教科员;对教育科学的探究 语文教学的研究。
后来,我又开发了大型讲座PPT:“沿着教育科学轨迹的源本课堂”和“真实——源本课堂的灵魂”,主持结题了大市级课题《立体型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主持了省级课题《生本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目的就是要教科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教科思想融入语文教学。
尽管有点牵强,还很稚拙,但我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对语文教育的探源与畅想
教科思想和语文教学的相通是客观、必然的,也必须是艺术的。语文教学艺术是博大的,与个人而言需要聚焦。这由多种因素合成,教师本人的经历、特点、风格等都影响着聚焦的形成。
我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也开始由宽泛渐入聚合。
大道至简。现在教师、学生对教育氛围都感到过于忙碌,担子重。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绝对不能再繁琐。语文教育要为减轻师生过重负担做出贡献。
我有几个徒弟都是基层一线的优秀教师。我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我最关心的是他们在一线教学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追问其中的原因。如果发现了教学过程的难点,我会和他们一起商讨,形成教案,然后自己走上讲台,重新拿起课本与粉笔,跟学生和下面听课的教师一起分享语文教育发现的快乐。我还经常辅导学生的作文,有意识将辅导的内容形成典型案例,写成了论文。比如《城市化进程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初探》《互动式作文点评》《巧练列提纲轻松写作文》等论文,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省级、中文核心期刊。
我曾经有过一个判断优秀教师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即两看:一看作业少;二看成绩好。能够做到这两点的教师肯定是优秀的。我还特别推崇这么一句话:光喊着提高学生素质抓不上分数的老师是无能的,光抓考试分数的老师是可怜的,只有素质分数两手硬的教师才是最棒的!
语文教育是艺术的也是现实的。它就是写诗,有自己的格式平仄规则,我们只有在这个规则里戴着镣铐跳舞。也许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如此。
在众相丛生的课改,风起云涌的理念中,我常常问自己:课堂从什么出发?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做?而我给自己的回答是:课堂从学生出发。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符合学情的学科实践活动。
我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永远有多远,只想和它的初心对话。于是我写了第二本专著《寻常教学背后的真相——一名教科员对“源本”教学的解析》。
我在这部书中写道:“我在寻根,寻求语文教育的源本。《易传·系辞上传》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經》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本’就是教学的‘太极’,从这个‘极点’出发,再回归到这个‘极点’,看似还在原地,其中却经历了教学的千万变化,又抱朴守初,这个准则就是‘源本’——源,溯源,是对教学主体、目的、手段的究极;本,追本,是溯源的航道。本真的学生立场、本真的教学内容、本真的教学手段、本真的教学情感。追本溯源,生生不息。剔除任何游离于教育科学之外的多余教学环节,使得学科教学效果质朴直达、灵动艺术。”
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习以为常的发生,在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正有需要勘破真相并调整的契机!
有时你觉得美好仅仅是因为习惯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最近的专著《寻常教学背后的真相》已经付梓,确切说,只能是发现真相的一段历程,也许离真相还很远。发现是无穷的。愿和广大热爱语文的同仁揭开更加广阔的洞天,共走语文教育发现之旅!
16年一线语文教学情缘
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语文教师,我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我在教科员之前有16年的语文讲台经历,对语文始终难以释怀。我热爱文学,语文和文学血脉相连,以前我们的教科书开篇之作就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缪斯的大门,门后瑰丽无限。语文于我而言,曾是谋生手段,是和学生相伴的难忘,是人生最美好岁月的旅程,是陪伴我16年的伴侣。我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回想曾经的基层学校语文教学,我是从上第一堂公开课的惴惴不安,到后来的机械模仿,再外出学习,自我反思,直至到现在回想那时的稚嫩,自知往后的学无止境,经历了失败、尝试、思考、写作、探讨、归纳……我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看到一名经验型教师的成长周期至少要5年。我现在深信不疑。回想我的教师生涯,好像到了第8年才开始“有点懂”了,除了对学科的理解,更有当了班主任后自己定位的改变,即不再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后盾”“保护神”,这于我是微妙而巨大的心理转折和教育观念转折。当我发现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和我说的心理话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期待我的语文课时,我知道自己在走向教育的“成熟”,在逐渐领悟“何者为师”。记得一次我出差很久,回到了教室,那一瞬就像回到了家,看到了家人!这种感觉不是出自我的单方面,而是来自学生的反应,他们笑呵呵地看着我,那么大的中学生就像孩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期待,听我讲我的旅途见闻。那一刻,教室里是那么安静,没有离别的诉说,也没有重逢的寒暄,学生自然流露的亲近甚至虔诚感染了我。那师生温情的气场是如此强大,以至就在那一刻心里一股暖流一直涌上双眸……
在师生间有了温度以后,我和学生一起领悟着语文的真谛,寻找着语文的源头,发现着语文的美景,于是,渐渐发现课堂不再枯燥,学业负担不再繁重。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上课前总想把“有趣的东西”告诉学生;学生呢,也正好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双方形成了这样的默契,这堂课就往往每位学生都是全程参与,教师发挥淋漓尽致,学生思维紧跟教师,整堂课环节紧扣,师生共同行走在语文课堂的发现之旅。
做了教科员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有一真实故事:一次乡镇学校有活动,一非教育专业乡镇领导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说,他课上得不好,我狠狠地批评了他。我不知那位老师的课上得到底如何,也不知那位領导批评的对不对,只是觉得“上课”“教育”是多么圣神崇高,更是多么专业的工作。如果任何人都能评点,那教学的专业性何在!
我的“薄技”就是语文教育专业。我想让它更具专业高度,很想当有人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我能骄傲地说:我的特长是语文教育!
我的桌上常喜欢摆上厚厚的字典、词典,除了确实要用之外,也许还有潜意识的“充门面”,我曾告诉朋友我喜欢把字典摆在桌上显眼处,他哂之。我不知哂之何意,我不知是否有点迂腐,但绝不可笑。案头的字典端庄厚重,时刻提醒着我,是我身份的一种象征!
筑梦教科和语文比翼
成了教科员,离开了语文讲台。还好,并没有彻底脱离教学一线。
经常到学校听课,有语文课我是必听的。听课时是仔细的,随时写下课堂的优缺点并作上重点记号。特别是发现课堂有明显的问题,我回去后会仔细揣摩到底是为何?该如何解决?便将思考流程集结成文,居然多篇有幸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
光听课点评是不够的,我想必须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一开始我写的文章很杂。有什么就写什么,随看随想随写。于是包括了其他很多学科,很多领域。于是在我出的第一本专著里有大杂烩的感觉。我在探索一条教育科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我要教科和语文双翼齐飞。
教育科学研究很宽泛,包括了各类学科、各类课程、各类课题甚至还有品德教育等等,它揭示的是教育的艺术、规律;而语文教学更加集中专一,它是一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我在想如何找到它们的契合点,让两者共融相通。
在教科室,我接触得更多的是教育科学理论。但我曾经有过16年的讲台实践,于是,很多时间我在追忆自己曾经的“舞台实践”,并和现在的教科工作联系,来印证我曾经的教学和现在的理论研究是否合拍、是否相宜,来印证我现在接触的理论和我曾经的教学是否能共通。
现实和理论是“冤家”。理论虽来源于现实,但只是来源,不是等于。现实要理论来指导,但只能是指导,不能够照搬。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难的地方。
我的思考是矛盾的。在课堂,我回到了现实;在教科室,我回到了理论。在这两个岸边我没找到中间的桥梁,只能中流击楫。我坚信教科和语文肯定有一个共融的“银联”,互动且高效,时尚而便捷。
我没有建成桥梁,但还是发现了一根索道。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对教学的追问——一名教科员来自前沿的观察考量》,“教科员”就是代表教育科学的思想,“前沿”就是代表了课堂、实践。它分为“教育的道和术”“点击课堂密码”“探迹语文教学”等几个栏目,目的就是要把教科工作、思想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我经常到基层学校进行讲座,主要涉及到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等。覆盖面比较广,但我尽量将这些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联系。因为课题研究就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课题研究的核心之一必定是为了课堂、在课堂、基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且,我的本专业就是语文教学,这样更便于就地取材,挑选我熟悉的内容举例、引用。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某基层学校的讲座中,我例举了平常听课的感受,并结合引用了我发表的论文段落,使得讲座脱离了空洞的理论和说教,联系到了他们身边教师的教学实例和本地教学特色,听讲者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个个更加聚精会神。讲座后他们对我说:钱老师,没想到您对我们的教材那么熟悉,对课堂分析那么透彻,有很多我们自己平时还真的没有意识到!我自知做得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好,把这些话当成了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从此,更加注意教育科学结合学科教学的研究。我主要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学科,我的理想就是把抽象的教育科学理论融合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和解决问题,再通过实践完善教学理论,再去实践,如此往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所以,如果语文教育是内涵,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则是它的外延;如果语文教育是“经”,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则是“纬”。我想在如此经纬的编织中确立语文教育的自我坐标。我觉得:语文教育不能就语文而谈教育,它的外延十分广泛。教育科学则是它不竭的源泉。在教育科学研究轨道上的语文教育能走得更远,只有从教育科学出发思考的语文教育才能鲜活旺盛,生生不息。
此书就是我身份和志趣的合二为一:语文教师 教科员;对教育科学的探究 语文教学的研究。
后来,我又开发了大型讲座PPT:“沿着教育科学轨迹的源本课堂”和“真实——源本课堂的灵魂”,主持结题了大市级课题《立体型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主持了省级课题《生本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目的就是要教科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教科思想融入语文教学。
尽管有点牵强,还很稚拙,但我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对语文教育的探源与畅想
教科思想和语文教学的相通是客观、必然的,也必须是艺术的。语文教学艺术是博大的,与个人而言需要聚焦。这由多种因素合成,教师本人的经历、特点、风格等都影响着聚焦的形成。
我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也开始由宽泛渐入聚合。
大道至简。现在教师、学生对教育氛围都感到过于忙碌,担子重。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绝对不能再繁琐。语文教育要为减轻师生过重负担做出贡献。
我有几个徒弟都是基层一线的优秀教师。我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我最关心的是他们在一线教学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追问其中的原因。如果发现了教学过程的难点,我会和他们一起商讨,形成教案,然后自己走上讲台,重新拿起课本与粉笔,跟学生和下面听课的教师一起分享语文教育发现的快乐。我还经常辅导学生的作文,有意识将辅导的内容形成典型案例,写成了论文。比如《城市化进程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初探》《互动式作文点评》《巧练列提纲轻松写作文》等论文,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省级、中文核心期刊。
我曾经有过一个判断优秀教师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即两看:一看作业少;二看成绩好。能够做到这两点的教师肯定是优秀的。我还特别推崇这么一句话:光喊着提高学生素质抓不上分数的老师是无能的,光抓考试分数的老师是可怜的,只有素质分数两手硬的教师才是最棒的!
语文教育是艺术的也是现实的。它就是写诗,有自己的格式平仄规则,我们只有在这个规则里戴着镣铐跳舞。也许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如此。
在众相丛生的课改,风起云涌的理念中,我常常问自己:课堂从什么出发?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做?而我给自己的回答是:课堂从学生出发。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符合学情的学科实践活动。
我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永远有多远,只想和它的初心对话。于是我写了第二本专著《寻常教学背后的真相——一名教科员对“源本”教学的解析》。
我在这部书中写道:“我在寻根,寻求语文教育的源本。《易传·系辞上传》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經》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本’就是教学的‘太极’,从这个‘极点’出发,再回归到这个‘极点’,看似还在原地,其中却经历了教学的千万变化,又抱朴守初,这个准则就是‘源本’——源,溯源,是对教学主体、目的、手段的究极;本,追本,是溯源的航道。本真的学生立场、本真的教学内容、本真的教学手段、本真的教学情感。追本溯源,生生不息。剔除任何游离于教育科学之外的多余教学环节,使得学科教学效果质朴直达、灵动艺术。”
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习以为常的发生,在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正有需要勘破真相并调整的契机!
有时你觉得美好仅仅是因为习惯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最近的专著《寻常教学背后的真相》已经付梓,确切说,只能是发现真相的一段历程,也许离真相还很远。发现是无穷的。愿和广大热爱语文的同仁揭开更加广阔的洞天,共走语文教育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