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誊的老牌企业,它已经在笔者这个地球上辉煌了超过8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情感的国外品牌,不仅仅因为它是第一家进入改革开放中国的外资企业,还因为它圆了无数人的第一个移动通信的梦想这是一个在全球移动通信业界屡次演绎神话的公司,创造神话的几款机型无一不拥有让竞争对手羡慕的销量……
总之,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你能想到它是谁吗?
答案都无需公布,很多阅读杂志的朋友都能想到:这家企业,这个品牌,就是摩托罗拉(以下简称MOTO)。然而从2007年起,一些负面新闻就开始甚嚣尘上,亏损、出售、被收购、份额下降;步入2008年,这些负面新闻更是愈演愈烈,直到2008年3月28日,MOTO宣布,公司董事会已经同意将公司分拆为两家彼此独立的上市公司的计划:其中一家公司将集中于移动设备业务,另一家公司将专注于宽带和移动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前任CEO埃德·詹德下课、前任COO格雷格·布朗接任CEO后,再加上3月底的分拆计划和盘托出,笔者认为,已经围绕着MOTO一年多的负面新闻将就此消失,尤其是新任CEO布朗一句“会把手机业务当作MOTO最重要的工作来做”的话,就足让外界所有的传言消洱。这一系列的巨变对当前的MOTO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或许在一段时间之后,笔者甚至可以将2008年3月底看成是MOTO在经历RAZR V3后的一个阶段性底部。
笔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肯定的预测呢?因为在笔者看来,如果将现在MOTO的处境看成谷底的话,那么MOTO几乎具备所有走出这个谷底的条件。在下面的文字中,笔者将会详细地分析MOTO在手机业务方面的前前后后,也希望读者朋友在看过之后,与笔者一起满怀希望期待MOTO的重新崛起。
MOTO何以成为一只烫手山芋?
几乎所有人都还记得MOTO从2004年底刮起的V3风,仅仅一款机型,就带来了让所有手机厂商都艳羡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而且依靠这一款机型引军,MOTO在05~06年度一度达到了2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完全一扫2003、2004年以来的阴霾,甚至让身居头把交椅的诺基亚都有些手中无措。但看看现在呢?完全是天壤之边!从2007年以来,MOTO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都呈下降趋势:在一年时间里,市场份额下降了10个百分点,甚至在2007年底,完全将全球市场老二的位置交给了三星。以至于一些好事的评论机构不断看低MOTO的表现预期,看淡MOTO手机业务的前景,普遍观点认为MOTO要想重振雄风,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休养生息,而更有好事者预言,MOTO全球第三的位置也很难保住,索尼爱立信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势头很快将会把MOTO挤出全球前三的排行榜。已经在全球手机产业领导了十几年风骚的MOTO品牌会重蹈西门子的覆辙吗?
综合MOTO自V3时期的巅峰,笔者总结了三点,认为是这三个主要原因造成了MOTO当前的困境:
1、价格策略。在手机市场中,关于MOTO手机,笔者听到较多的便是其品牌下的产品降价太快。这并非是因为MOTO的手机卖不动,而是前任CEO詹德对于低价产品的特别偏好。一款上市价格超过4000元的MOTO手机,在一年多点的时间里价格被“腰斩”司空见惯。诚然,对于后期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来说,降价是好事,但对于早期购买产品、为MOTO带来真正高利润的消费者,这种做法则很容易让他们对MOTO品牌的价值和忠诚度受到影响。记得早期著名的派克钢笔的CEO,其人也是对2~3美元的低价钢笔偏爱有加并推出大量的产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让派克这个享誉全球的品牌活生生地被万宝龙的高端战略打败,落得个被其收购的结局。与其将产品降价,不如再行推出“缩水”版来占领低一级的市场,这种做法显然会比不断降价更有作用,近有诺基亚、索尼爱立信,远有索尼、佳能,无一不是这种产品运作策略的高手:一款产品降价到一定程度就肯定会退出市场,被后期推出的更新换代产品所取代——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投资,照顾消费者的感情,更可以保护自己的产品线。再者,迅速的降价也会很快稀释MOTO的利润空间,毛利率的下降自然也会影响企业的运营,影响MOTO在华尔街的地位。
2、产品策略。RAZR V3的成功对于MOTO的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来说,是意料之中,也是在意料之外的。我们姑且不论V3在之后两年对MOTO的产品研发路线是否真的造成了影响,但起码会对MOTO的产品策略造成一定的束缚,即呕心沥血地集中研发明星产品,以寡博众、以少博多。然而,在消费类电子产品进入高速消费更替时代后,一个品牌阵营下产品的数量肯定会对其市场占有率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只有足够多数量的产品,方能满足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MOTO这种丧失规模化效应的研发策略是无法对应其全球品牌形象的,单在2007年,MOTO的新品数量不及诺基亚和三星的一半,甚至连索尼爱立信都可以将其超越。另外,越是市场效益的下降,越容易催生MOTO再次复制V3成功的急切心情,殊不知,此为恶性循环。
3、推广策略。这是笔者一个较为主观的观点,即近两年MOTO产品的推广策略更偏向娱乐化,如启用周杰伦、贝克汉姆等娱乐明星为代言人。其实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寻求代言人并无明显过错,但比起竞争对手和其他消费类电子厂商,MOTO的产品推广策略似乎娱乐味过重,毕竟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一样,手机依然还是一类以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在推广策略中偏重娱乐而轻技术与应用,那么对于理性消费者的影响力还是会受到一定限制。
纵观以上三个原因,读者朋友应该注意到,笔者从来没有对MOTO的技术实力提出过置疑。因为到目前为止,造成MOTO当前困境的原因还仅限于策略,而在最核心的技术与质量方面,MOTO在全球依然有傲视群雄的资本,哪怕是当前处于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LG一干品牌的重重包围中,MOTO单凭技术仍旧能“三英战吕布”。力挺派认为,MOTO还是以前的MOTO,其遭遇的是暂时性的困境,反观全球手机市场,此起彼伏,MOTO以前也遭遇过挫折,但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同样,爱立信、索尼也曾坠落死亡边缘,但仍然能辉煌重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于两个东家设计及技术上的强大支撑。只要能在创新技术与消费者需求间寻找到对接点,然后转化为产品,就能力挽狂澜、绝地逢生。因此,MOTO犯的仅仅是策略性失误,还不至于要命。因此,笔者认为,大部分行业评论者的声音,普遍都过于悲观。
技术狂人,MOTO的核心资本
笔者在此敢大胆预测:如果MOTO能走出现在的困境,夺回丢掉的市场,那一定是源自技术上的创新血统。作为全球首家销售商用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手机拥有30多年的雄厚历史, 也是移动通信领域不择不扣的技术狂人,推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产品,掌中宝、V998都让人记忆犹新。但近几年,除了在2004年推出的RAZRV3系列超薄手机为其迎来了一次市场热潮以外,再没有其他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产品。2006年,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透明翻盖智能机“明”也能算个特例。而这样的成功案例,似乎有望在接下来的2008年不断上演。
笔者认为,两项核心的技术有望为MOTO在2008年插上腾飞的翅膀。其中之一便是MOTO丽音CrystalTalk技术,这一项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MOTO丽音技术是利用手机内置的双麦克风,在通话时主动式地抵抗环境噪音,将通话者的语音与周围的噪音区分开来,还能够自动地调整音量,使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清晰地接打电话,大大提升了手机的环境通话适应能力。虽然这一技术很难量化,但就笔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来看,只要通话双方都使用具备这一技术的MOTO手机,就算是在嘈杂的街头或是喧闹的超市中,通话的效果就如双方在安静的室内通话一样。
显然,MOTO丽音技术既是一项最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增强性技术,同时也有望点燃消费者对摩托罗拉的激情。其实MOTO丽音技术已经在MOTO的产品基因中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但却严严实实地被掩盖在设计为上的MOTO品牌形象中。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手机行业,我们相信MOTO丽音技术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前提当然是要有更多的消费者去接触这一源自移动沟通根源的实用技术。如果你不想在喧嚣的街头扯着嗓门去讲话,那么MOTO丽音便是维护你形象的最好技术。而在目前来看,就连诺基亚、三星都没有这样的领先技术。
更特别的是,MOTO在全系列产品中都植入了MOTO丽音技术,即使低端入门级产品,也同样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优质的移动通信体验。现在看,正在全球热卖的摩托罗拉V8、V9,上市不久或即将上市的E8、U9、Z10等产品都已搭载了MOTO丽音技术,能智能地将嘈杂的背景音过滤掉,让用户享受到更为清晰的话音效果。
同时与MOTO丽音技术一样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的还有在2008国际消费电子展会(CES 2008)上正式发布的魔换ModeShift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只需一键即可让手机从电话彻底转换到音乐播放器,并能在手机、音乐播放器和数码相机三种模式下随意转换,键盘可根据不同模式显示不同功能键,操作更迅捷,如向用户呈现需要控制的按键——播放、暂停、快进和快退,同时手机的数字按键会消失。E8便是首先采用这一技术的机型。更神奇的是,运用多达4个震动器,在无弹性的触摸面板上,居然可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按键感受。与魔换类似的还有从V8便开始植入的虚拟触摸感应键Morphing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以让消费者得到新奇高科技用户体验为出发点的,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狂人MOTO对于消费者的感受是极为在乎的。据透露,未来摩托罗拉将有多款新品采纳这一技术,为消费者创造非同凡响的使用体验。
另外,还有一项技术的坚持也是很长时间不为人们关注的技术:Soft-Touch。以新近上市的U9为例,光亮的U9除了翻盖上表面采用了碳酸树脂之外,其余部分均经过了Soft-Touch技术的处理,在金属的外壳上涂上一层塑胶,柔软的手感握上去非常舒服,也很好地避免了滑手的问题。而在K1、V8、E8等机型上,它们的机身背面这一与手学接触最多地方,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工艺。这同样也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
新品迭出,轰炸市场
从前一章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V3的光环之下,有着30多年积淀的技术狂人MOTO依然没有放弃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只是因为政策方面的原因,让这些可圈可点的技术亮点照度有所偏弱。而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入驻之后,一扫前两年新款产品偏少的颓势,步入2008年,MOTO的新品阵营明显升温。
除了已经露面的V8、U9、E8等旗舰类新品外,MOTO还在2008 Mobile World Congress上拿出了Z6W、W181等未曾露面过的新机,以及在2008年CES展场秀出的Z10,除此外,MOTO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震撼新品:作为智能手写PDA市场的领导者,MOTO终将推出让人期待已久的“明”系列产品,包括双网双待、具有触屏GPS导航功能的A1800;具备3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及360°全景拍照功能的GPS手写手机A1600,以及针对年轻白领的直板手写A810。另外,备受关注的MOTO首款500万像素多媒体影像手机ZINE ZN5和低端W系列的W270也将于二季度与消费者见面。有意思的是,从来不在影像手机上发力的MOTO这次也做起了高像素产品的文章,足见MOTO目光也从前两年的狭窄变得开放起来。
很显然,MOTO对触摸屏、游戏、视频、音乐等手机多媒体功能的嗅觉在2008年变得更加灵敏起来。另外,是其一直推崇的Linux智能手机平台也在不断壮大。MOTO最早在市场上推出触摸屏手写手机,其市场成功的策略之一便是“多平台战略”:在欧洲市场,Symbian操作系统受欢迎;在亚洲,基于Linux的3G、WCDMA终端比较受欢迎。相比早期推出的V3的P2K非智能系统,MOTO目前相当多的中高端产品都采用了开放平台MOTOMAGX,更加利于合作伙伴对手机应用模块的开发——而这种模式,便是诺基亚的Symbian平台称王的根源之一。同时,MOTO还对MOTOMAGX采用更为开放的策略,面向全球的第三方开发商提供了支持其开发应用的工具,使这些合作伙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MOTOMAGX平台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而这种方式,则是放长线吊大鱼,只要应用增多,那么相应新品的开发则可以相应跟进——Windows Mobile的发展之路,是可以考虑由MOTO的Linux平台所复制的。
品质遗传基因依然优良
除了创新的技术所透露出来的锋芒外,MOTO在品质质量控制上也有着其优良的遗传基因,无论是在材质选择、品质控制还是内部管理上,MOTO在30多年时间里成就的保障体系和架构是短期内蛰伏起来的优势,但往往当负面消息不断冒出来时,外界很少能看到这些优良的品质基础和支撑,而会片面地去臆断一家公司的未来命运。事实上,MOTO然在市场上显出败相,但其内部的品质流程和管理体系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MOTO在其内部实行一套统一的质量把关体系(M-Gates),以协调MOTO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强“市场和产品线规划环节”与“系统和产品开发环节”之间的沟通。M-Gates体系共设有16个关口,可以归类为5个阶 段:1)项目商业开发阶段,2)产品规划阶段,3)项目定型阶段,4)项目实施执行阶段,5)产品上市/销售阶段。总的来说,这个体系既是一套工作流程,又是一种项目管理工具,可确保MOTO的新品研发,并向市场提供可靠的产品。
而在新产品研发上面,MOTO也有成熟的体系。新产品团队在每款新品规划阶段就会制订并确认该产品相关的“NUDs”设计原则,即·新颖(New),独特(Unique)以及与功能、材质或流程相关的难点(Difficult)。通常这些NUDs也正是该产品最具竞争力的卖点。每个项目组都会安排最有经验和创意的设计师来负责NUDs的设定,而这也总是被公司高层列为高度关注的最重要的3件事之一。同时,MOTO还将其“BigRules”管理流程作为设计指导方针,将6个西格玛指数转化为具体的客户满意度。由全球顶尖专家级工程师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把关,对软件、机械、键盘和电子设计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
拿V8来说,它采用无缝外壳设计的机身浑然一体,真空金属电镀设计的前翻盖,使用了不锈钢内框和硬化玻璃的外观处理技术,119mm的机身,比起V3的13.9mm来更为纤薄。设计师采用高强度的不锈钢框架结构制造出超薄而坚固的锋睿机身。V8为了将内外两块大面积显示屏镶嵌在仅有4.5mm厚度的上翻盖的两侧,特别采用了全新的防碎覆膜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机的意外受损率。此外,V8的翻盖设计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个难点,由于采用了超薄的设计,机身上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来将两块配件通过螺丝钉装配成一块。最终,设计师们采用了一次成型的翻盖设计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翻盖手机,一般来说其按键、转轴都是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地方,针对翻盖转轴的设计,MOTO设计师们利用一个模拟工具分析翻盖转轴的机械力学结构和压力分布,从而有助于优化转轴的设计,将潜在的问题最少化。在有了产品模型的零件之后,研发部门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极限测试,比如持续进行超过10万次的反复翻盖开启测试和翻盖延伸测试,连续点击每个按键超过10万次的键盘测试,加速老化实验,跌落测试、极冷极热温度环境、雨水测试和粉尘环境等,以便在设计的早期阶段便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果消费者手上有V8手机,可以试着强行将其翻盖角度开到180°,你会发现V8依然稳若泰山。
可见,MOTO多少年来形成的品质管理体系是内部基因,虽然短时间内市场表现不佳,但其围绕手机设计及研发,强化工作流程,制定质量规范,包括电子、机械、软件以及“为生产而设计”质量关系体系是不会丧失的。这都为MOTO孵化出创新品质的新产品提供了后台环境。也意味着一旦MOTO与消费者需求的步伐保持了一致,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技术和内功深厚的一面是MOTO再度崛起的重要支点。因此,做品质与技术的双重技术狂人,MOTO所做的没错。
改变这一切,并不难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MOTO只是暂时性的败退,当然这种败退缘于其对技术的痴迷和创意的深度挖掘,MOTO的思维是追求技术、追求创意、心比天高,因此一旦这些技术走向市场,规避掉过去的错误策略,MOTO重新崛起的难度并不大。从MOTO曝光的最新的产品功能上看,超薄经典的V8、搭载多项创新技术的E8、鹅卵石外观设计的U9、开放式的MOTOMAGX系统,还有智能高端产品A1800、A1600等机型,都从侧面反映出了MOTO的技术优势。而将这种技术优势和用户体验传达给消费者,将有望扭转摩托的不利局面。
可见,MOTO这个技术狂人正在摆脱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老套路,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和机群效应。有业内人士也分析,尽管这几年MOTO的手机业务处于下滑趋势,但是也能看到MOTO也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外界并没有必要一味指责或者讥讽企业业绩的下滑,企业好比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暂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快摆脱困境,至于崛起,如果有创新的并被市场认可的重量级产品在适当的时间推出,想崛起不是不可能。
同时,MOTO也开始从战略上进行技术部署,最新曝光的一份来自MOTO内部的《MOTO技术展望》显示,MOTO指出了六个发展方向,并制定了公司新的长期计划。它们是:“虚拟互联网”,意即消费者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线,包括通过手机上网;“宿主应用程序”,即标准化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应用于Wi-Fi或移动网络中,供多种设备使用,而不是只能在某一厂商的某一设备上使用:“视频重新路由”,意即电视不仅可以在电视机上看,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平台收看;“实际上在那儿”,意思是将现实世界通过传感器、GPS和RFID标签实时地张贴在互联网上:“安全比特”,意思是使手机更加安全,能够对付黑客和识别窃贼:“刺激频谱”,是指全新网络的出现,超越目前的传统手机网络。
这些都表明,MOTO也在试图将自己从困境中救赎出来。分拆MOTO似乎对手机业务来说更是一个利好,否则MOTO受大股东的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对手机业务的战略调整和决策。一旦分拆,MOTO手机业务便能放掉包袱轻装上阵,势必会提升决策效率,在市场上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反观诺基亚、三星的强势表现,其背后市场策略的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推手。MOTO在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调整后,在技术储备和应用开发上已经准备就绪,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向市场,必然能对恢复MOTO的元气起到很大的正面效应。一款V3曾让MOTO创造了销售的奇迹,在技术狂人身份的折射下,MOTO能否复制出多款V3式的产品,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再造光辉之后是否还能心止如水,对此笔者依然要打个问号。但总而言之,坚持技术至上,辅以正确的策略,将技术的积累完整地释放出来,MOTO的新生之路,并不遥远。
总之,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你能想到它是谁吗?
答案都无需公布,很多阅读杂志的朋友都能想到:这家企业,这个品牌,就是摩托罗拉(以下简称MOTO)。然而从2007年起,一些负面新闻就开始甚嚣尘上,亏损、出售、被收购、份额下降;步入2008年,这些负面新闻更是愈演愈烈,直到2008年3月28日,MOTO宣布,公司董事会已经同意将公司分拆为两家彼此独立的上市公司的计划:其中一家公司将集中于移动设备业务,另一家公司将专注于宽带和移动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前任CEO埃德·詹德下课、前任COO格雷格·布朗接任CEO后,再加上3月底的分拆计划和盘托出,笔者认为,已经围绕着MOTO一年多的负面新闻将就此消失,尤其是新任CEO布朗一句“会把手机业务当作MOTO最重要的工作来做”的话,就足让外界所有的传言消洱。这一系列的巨变对当前的MOTO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或许在一段时间之后,笔者甚至可以将2008年3月底看成是MOTO在经历RAZR V3后的一个阶段性底部。

笔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肯定的预测呢?因为在笔者看来,如果将现在MOTO的处境看成谷底的话,那么MOTO几乎具备所有走出这个谷底的条件。在下面的文字中,笔者将会详细地分析MOTO在手机业务方面的前前后后,也希望读者朋友在看过之后,与笔者一起满怀希望期待MOTO的重新崛起。
MOTO何以成为一只烫手山芋?
几乎所有人都还记得MOTO从2004年底刮起的V3风,仅仅一款机型,就带来了让所有手机厂商都艳羡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而且依靠这一款机型引军,MOTO在05~06年度一度达到了2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完全一扫2003、2004年以来的阴霾,甚至让身居头把交椅的诺基亚都有些手中无措。但看看现在呢?完全是天壤之边!从2007年以来,MOTO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都呈下降趋势:在一年时间里,市场份额下降了10个百分点,甚至在2007年底,完全将全球市场老二的位置交给了三星。以至于一些好事的评论机构不断看低MOTO的表现预期,看淡MOTO手机业务的前景,普遍观点认为MOTO要想重振雄风,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休养生息,而更有好事者预言,MOTO全球第三的位置也很难保住,索尼爱立信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势头很快将会把MOTO挤出全球前三的排行榜。已经在全球手机产业领导了十几年风骚的MOTO品牌会重蹈西门子的覆辙吗?
综合MOTO自V3时期的巅峰,笔者总结了三点,认为是这三个主要原因造成了MOTO当前的困境:
1、价格策略。在手机市场中,关于MOTO手机,笔者听到较多的便是其品牌下的产品降价太快。这并非是因为MOTO的手机卖不动,而是前任CEO詹德对于低价产品的特别偏好。一款上市价格超过4000元的MOTO手机,在一年多点的时间里价格被“腰斩”司空见惯。诚然,对于后期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来说,降价是好事,但对于早期购买产品、为MOTO带来真正高利润的消费者,这种做法则很容易让他们对MOTO品牌的价值和忠诚度受到影响。记得早期著名的派克钢笔的CEO,其人也是对2~3美元的低价钢笔偏爱有加并推出大量的产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让派克这个享誉全球的品牌活生生地被万宝龙的高端战略打败,落得个被其收购的结局。与其将产品降价,不如再行推出“缩水”版来占领低一级的市场,这种做法显然会比不断降价更有作用,近有诺基亚、索尼爱立信,远有索尼、佳能,无一不是这种产品运作策略的高手:一款产品降价到一定程度就肯定会退出市场,被后期推出的更新换代产品所取代——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投资,照顾消费者的感情,更可以保护自己的产品线。再者,迅速的降价也会很快稀释MOTO的利润空间,毛利率的下降自然也会影响企业的运营,影响MOTO在华尔街的地位。
2、产品策略。RAZR V3的成功对于MOTO的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来说,是意料之中,也是在意料之外的。我们姑且不论V3在之后两年对MOTO的产品研发路线是否真的造成了影响,但起码会对MOTO的产品策略造成一定的束缚,即呕心沥血地集中研发明星产品,以寡博众、以少博多。然而,在消费类电子产品进入高速消费更替时代后,一个品牌阵营下产品的数量肯定会对其市场占有率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只有足够多数量的产品,方能满足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MOTO这种丧失规模化效应的研发策略是无法对应其全球品牌形象的,单在2007年,MOTO的新品数量不及诺基亚和三星的一半,甚至连索尼爱立信都可以将其超越。另外,越是市场效益的下降,越容易催生MOTO再次复制V3成功的急切心情,殊不知,此为恶性循环。
3、推广策略。这是笔者一个较为主观的观点,即近两年MOTO产品的推广策略更偏向娱乐化,如启用周杰伦、贝克汉姆等娱乐明星为代言人。其实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寻求代言人并无明显过错,但比起竞争对手和其他消费类电子厂商,MOTO的产品推广策略似乎娱乐味过重,毕竟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一样,手机依然还是一类以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在推广策略中偏重娱乐而轻技术与应用,那么对于理性消费者的影响力还是会受到一定限制。
纵观以上三个原因,读者朋友应该注意到,笔者从来没有对MOTO的技术实力提出过置疑。因为到目前为止,造成MOTO当前困境的原因还仅限于策略,而在最核心的技术与质量方面,MOTO在全球依然有傲视群雄的资本,哪怕是当前处于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LG一干品牌的重重包围中,MOTO单凭技术仍旧能“三英战吕布”。力挺派认为,MOTO还是以前的MOTO,其遭遇的是暂时性的困境,反观全球手机市场,此起彼伏,MOTO以前也遭遇过挫折,但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同样,爱立信、索尼也曾坠落死亡边缘,但仍然能辉煌重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于两个东家设计及技术上的强大支撑。只要能在创新技术与消费者需求间寻找到对接点,然后转化为产品,就能力挽狂澜、绝地逢生。因此,MOTO犯的仅仅是策略性失误,还不至于要命。因此,笔者认为,大部分行业评论者的声音,普遍都过于悲观。
技术狂人,MOTO的核心资本
笔者在此敢大胆预测:如果MOTO能走出现在的困境,夺回丢掉的市场,那一定是源自技术上的创新血统。作为全球首家销售商用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手机拥有30多年的雄厚历史, 也是移动通信领域不择不扣的技术狂人,推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产品,掌中宝、V998都让人记忆犹新。但近几年,除了在2004年推出的RAZRV3系列超薄手机为其迎来了一次市场热潮以外,再没有其他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产品。2006年,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透明翻盖智能机“明”也能算个特例。而这样的成功案例,似乎有望在接下来的2008年不断上演。
笔者认为,两项核心的技术有望为MOTO在2008年插上腾飞的翅膀。其中之一便是MOTO丽音CrystalTalk技术,这一项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MOTO丽音技术是利用手机内置的双麦克风,在通话时主动式地抵抗环境噪音,将通话者的语音与周围的噪音区分开来,还能够自动地调整音量,使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清晰地接打电话,大大提升了手机的环境通话适应能力。虽然这一技术很难量化,但就笔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来看,只要通话双方都使用具备这一技术的MOTO手机,就算是在嘈杂的街头或是喧闹的超市中,通话的效果就如双方在安静的室内通话一样。
显然,MOTO丽音技术既是一项最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增强性技术,同时也有望点燃消费者对摩托罗拉的激情。其实MOTO丽音技术已经在MOTO的产品基因中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但却严严实实地被掩盖在设计为上的MOTO品牌形象中。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手机行业,我们相信MOTO丽音技术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前提当然是要有更多的消费者去接触这一源自移动沟通根源的实用技术。如果你不想在喧嚣的街头扯着嗓门去讲话,那么MOTO丽音便是维护你形象的最好技术。而在目前来看,就连诺基亚、三星都没有这样的领先技术。

更特别的是,MOTO在全系列产品中都植入了MOTO丽音技术,即使低端入门级产品,也同样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优质的移动通信体验。现在看,正在全球热卖的摩托罗拉V8、V9,上市不久或即将上市的E8、U9、Z10等产品都已搭载了MOTO丽音技术,能智能地将嘈杂的背景音过滤掉,让用户享受到更为清晰的话音效果。
同时与MOTO丽音技术一样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的还有在2008国际消费电子展会(CES 2008)上正式发布的魔换ModeShift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只需一键即可让手机从电话彻底转换到音乐播放器,并能在手机、音乐播放器和数码相机三种模式下随意转换,键盘可根据不同模式显示不同功能键,操作更迅捷,如向用户呈现需要控制的按键——播放、暂停、快进和快退,同时手机的数字按键会消失。E8便是首先采用这一技术的机型。更神奇的是,运用多达4个震动器,在无弹性的触摸面板上,居然可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按键感受。与魔换类似的还有从V8便开始植入的虚拟触摸感应键Morphing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以让消费者得到新奇高科技用户体验为出发点的,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狂人MOTO对于消费者的感受是极为在乎的。据透露,未来摩托罗拉将有多款新品采纳这一技术,为消费者创造非同凡响的使用体验。
另外,还有一项技术的坚持也是很长时间不为人们关注的技术:Soft-Touch。以新近上市的U9为例,光亮的U9除了翻盖上表面采用了碳酸树脂之外,其余部分均经过了Soft-Touch技术的处理,在金属的外壳上涂上一层塑胶,柔软的手感握上去非常舒服,也很好地避免了滑手的问题。而在K1、V8、E8等机型上,它们的机身背面这一与手学接触最多地方,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工艺。这同样也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
新品迭出,轰炸市场
从前一章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V3的光环之下,有着30多年积淀的技术狂人MOTO依然没有放弃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只是因为政策方面的原因,让这些可圈可点的技术亮点照度有所偏弱。而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入驻之后,一扫前两年新款产品偏少的颓势,步入2008年,MOTO的新品阵营明显升温。
除了已经露面的V8、U9、E8等旗舰类新品外,MOTO还在2008 Mobile World Congress上拿出了Z6W、W181等未曾露面过的新机,以及在2008年CES展场秀出的Z10,除此外,MOTO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震撼新品:作为智能手写PDA市场的领导者,MOTO终将推出让人期待已久的“明”系列产品,包括双网双待、具有触屏GPS导航功能的A1800;具备3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及360°全景拍照功能的GPS手写手机A1600,以及针对年轻白领的直板手写A810。另外,备受关注的MOTO首款500万像素多媒体影像手机ZINE ZN5和低端W系列的W270也将于二季度与消费者见面。有意思的是,从来不在影像手机上发力的MOTO这次也做起了高像素产品的文章,足见MOTO目光也从前两年的狭窄变得开放起来。
很显然,MOTO对触摸屏、游戏、视频、音乐等手机多媒体功能的嗅觉在2008年变得更加灵敏起来。另外,是其一直推崇的Linux智能手机平台也在不断壮大。MOTO最早在市场上推出触摸屏手写手机,其市场成功的策略之一便是“多平台战略”:在欧洲市场,Symbian操作系统受欢迎;在亚洲,基于Linux的3G、WCDMA终端比较受欢迎。相比早期推出的V3的P2K非智能系统,MOTO目前相当多的中高端产品都采用了开放平台MOTOMAGX,更加利于合作伙伴对手机应用模块的开发——而这种模式,便是诺基亚的Symbian平台称王的根源之一。同时,MOTO还对MOTOMAGX采用更为开放的策略,面向全球的第三方开发商提供了支持其开发应用的工具,使这些合作伙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MOTOMAGX平台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而这种方式,则是放长线吊大鱼,只要应用增多,那么相应新品的开发则可以相应跟进——Windows Mobile的发展之路,是可以考虑由MOTO的Linux平台所复制的。
品质遗传基因依然优良
除了创新的技术所透露出来的锋芒外,MOTO在品质质量控制上也有着其优良的遗传基因,无论是在材质选择、品质控制还是内部管理上,MOTO在30多年时间里成就的保障体系和架构是短期内蛰伏起来的优势,但往往当负面消息不断冒出来时,外界很少能看到这些优良的品质基础和支撑,而会片面地去臆断一家公司的未来命运。事实上,MOTO然在市场上显出败相,但其内部的品质流程和管理体系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MOTO在其内部实行一套统一的质量把关体系(M-Gates),以协调MOTO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强“市场和产品线规划环节”与“系统和产品开发环节”之间的沟通。M-Gates体系共设有16个关口,可以归类为5个阶 段:1)项目商业开发阶段,2)产品规划阶段,3)项目定型阶段,4)项目实施执行阶段,5)产品上市/销售阶段。总的来说,这个体系既是一套工作流程,又是一种项目管理工具,可确保MOTO的新品研发,并向市场提供可靠的产品。
而在新产品研发上面,MOTO也有成熟的体系。新产品团队在每款新品规划阶段就会制订并确认该产品相关的“NUDs”设计原则,即·新颖(New),独特(Unique)以及与功能、材质或流程相关的难点(Difficult)。通常这些NUDs也正是该产品最具竞争力的卖点。每个项目组都会安排最有经验和创意的设计师来负责NUDs的设定,而这也总是被公司高层列为高度关注的最重要的3件事之一。同时,MOTO还将其“BigRules”管理流程作为设计指导方针,将6个西格玛指数转化为具体的客户满意度。由全球顶尖专家级工程师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把关,对软件、机械、键盘和电子设计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
拿V8来说,它采用无缝外壳设计的机身浑然一体,真空金属电镀设计的前翻盖,使用了不锈钢内框和硬化玻璃的外观处理技术,119mm的机身,比起V3的13.9mm来更为纤薄。设计师采用高强度的不锈钢框架结构制造出超薄而坚固的锋睿机身。V8为了将内外两块大面积显示屏镶嵌在仅有4.5mm厚度的上翻盖的两侧,特别采用了全新的防碎覆膜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机的意外受损率。此外,V8的翻盖设计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个难点,由于采用了超薄的设计,机身上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来将两块配件通过螺丝钉装配成一块。最终,设计师们采用了一次成型的翻盖设计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翻盖手机,一般来说其按键、转轴都是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地方,针对翻盖转轴的设计,MOTO设计师们利用一个模拟工具分析翻盖转轴的机械力学结构和压力分布,从而有助于优化转轴的设计,将潜在的问题最少化。在有了产品模型的零件之后,研发部门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极限测试,比如持续进行超过10万次的反复翻盖开启测试和翻盖延伸测试,连续点击每个按键超过10万次的键盘测试,加速老化实验,跌落测试、极冷极热温度环境、雨水测试和粉尘环境等,以便在设计的早期阶段便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果消费者手上有V8手机,可以试着强行将其翻盖角度开到180°,你会发现V8依然稳若泰山。
可见,MOTO多少年来形成的品质管理体系是内部基因,虽然短时间内市场表现不佳,但其围绕手机设计及研发,强化工作流程,制定质量规范,包括电子、机械、软件以及“为生产而设计”质量关系体系是不会丧失的。这都为MOTO孵化出创新品质的新产品提供了后台环境。也意味着一旦MOTO与消费者需求的步伐保持了一致,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技术和内功深厚的一面是MOTO再度崛起的重要支点。因此,做品质与技术的双重技术狂人,MOTO所做的没错。
改变这一切,并不难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MOTO只是暂时性的败退,当然这种败退缘于其对技术的痴迷和创意的深度挖掘,MOTO的思维是追求技术、追求创意、心比天高,因此一旦这些技术走向市场,规避掉过去的错误策略,MOTO重新崛起的难度并不大。从MOTO曝光的最新的产品功能上看,超薄经典的V8、搭载多项创新技术的E8、鹅卵石外观设计的U9、开放式的MOTOMAGX系统,还有智能高端产品A1800、A1600等机型,都从侧面反映出了MOTO的技术优势。而将这种技术优势和用户体验传达给消费者,将有望扭转摩托的不利局面。
可见,MOTO这个技术狂人正在摆脱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老套路,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和机群效应。有业内人士也分析,尽管这几年MOTO的手机业务处于下滑趋势,但是也能看到MOTO也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外界并没有必要一味指责或者讥讽企业业绩的下滑,企业好比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暂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快摆脱困境,至于崛起,如果有创新的并被市场认可的重量级产品在适当的时间推出,想崛起不是不可能。
同时,MOTO也开始从战略上进行技术部署,最新曝光的一份来自MOTO内部的《MOTO技术展望》显示,MOTO指出了六个发展方向,并制定了公司新的长期计划。它们是:“虚拟互联网”,意即消费者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线,包括通过手机上网;“宿主应用程序”,即标准化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应用于Wi-Fi或移动网络中,供多种设备使用,而不是只能在某一厂商的某一设备上使用:“视频重新路由”,意即电视不仅可以在电视机上看,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平台收看;“实际上在那儿”,意思是将现实世界通过传感器、GPS和RFID标签实时地张贴在互联网上:“安全比特”,意思是使手机更加安全,能够对付黑客和识别窃贼:“刺激频谱”,是指全新网络的出现,超越目前的传统手机网络。
这些都表明,MOTO也在试图将自己从困境中救赎出来。分拆MOTO似乎对手机业务来说更是一个利好,否则MOTO受大股东的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对手机业务的战略调整和决策。一旦分拆,MOTO手机业务便能放掉包袱轻装上阵,势必会提升决策效率,在市场上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反观诺基亚、三星的强势表现,其背后市场策略的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推手。MOTO在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调整后,在技术储备和应用开发上已经准备就绪,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向市场,必然能对恢复MOTO的元气起到很大的正面效应。一款V3曾让MOTO创造了销售的奇迹,在技术狂人身份的折射下,MOTO能否复制出多款V3式的产品,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再造光辉之后是否还能心止如水,对此笔者依然要打个问号。但总而言之,坚持技术至上,辅以正确的策略,将技术的积累完整地释放出来,MOTO的新生之路,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