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中首先简介了青岛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结合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情境创设方法,下面是我对小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情境教学 创设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小学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是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共分为8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常识、“画图”软件、Word2003制作电子板报、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报告、logo语言、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动画的简单制作、计算机技能综合应用等。
这套课程内容先进,形式新颖,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认知识规律和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及技能的传授,突出了以图示、游戏为主的基本技能学习,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和贯穿了人文思想和德育教育,正好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基础。
二、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中的特点是好动、好玩、好奇、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信息技术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课堂学习。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指法课时,如果单纯的照书本练习,每节课强制的练习指法,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打字的速度也提不上去,不利于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学生们掌握了手指分工,下一步需要在速度上有所提高的时候,我将《金山打字通》、TT这些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中,使学生进入到一个专门练习指法的游戏天地中。看到一个个字母符号从“天”而降,由慢到快,这时需要学生快速按下相应的键,才能击落它,才能提高自己的得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高涨起来,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竞争,从而激发上进心,也将枯燥乏味的指法课变成了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输入速度。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1、故事情境创设。孩子们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足可以把教学推向高潮。
讲授三年级下册《图形本领大》这一课时,这课知识点多且难度大,包括选定工具,放大工具,透明样式、不透明样式选择,移动,复制,粘贴等操作。对小学生来说一时掌握多个工具技能难度较大,难以全部理解、消化,照着课本的内容来讲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一开始讲课就创设了一个情境:新的一天开始了,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一天,对小白兔来说,是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小羊要来为它庆祝生日,你瞧,它们正带着礼物往小白兔家赶呢。(播放flash动画)小白兔太高兴了,看,它正忙着为生日宴会作准备呢,呀,好朋友快到了,桌椅还没有摆放好呢,我们一起帮帮它好吗?然后出示散乱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桌椅摆整齐。学生听后,自动的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这样一下子解决了工具选定,移动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疑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现代教育家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要设 “疑”,波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3、任务驱动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对于易操作性的学习很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千万不能让学生感觉无事可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去间断性的完成,最终达到教学效果。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达到最终教学效果。给学生确定目标,分配几项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拥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不但最终完成了所需学习的操作技能,而且因为任务的分步完成,学生技能掌握牢固,在日常生活,懂得灵活掌握。
“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增加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富含健康内容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进行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情境的针对性、趣味性,能使学生很快把思维集中起来,从而展开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小学信息技术》.
[2] 《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王斌武.
[3] 《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卓明聪.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情境教学 创设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小学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是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共分为8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常识、“画图”软件、Word2003制作电子板报、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报告、logo语言、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动画的简单制作、计算机技能综合应用等。
这套课程内容先进,形式新颖,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认知识规律和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及技能的传授,突出了以图示、游戏为主的基本技能学习,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和贯穿了人文思想和德育教育,正好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基础。
二、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中的特点是好动、好玩、好奇、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信息技术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课堂学习。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指法课时,如果单纯的照书本练习,每节课强制的练习指法,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打字的速度也提不上去,不利于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学生们掌握了手指分工,下一步需要在速度上有所提高的时候,我将《金山打字通》、TT这些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中,使学生进入到一个专门练习指法的游戏天地中。看到一个个字母符号从“天”而降,由慢到快,这时需要学生快速按下相应的键,才能击落它,才能提高自己的得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高涨起来,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竞争,从而激发上进心,也将枯燥乏味的指法课变成了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输入速度。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1、故事情境创设。孩子们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足可以把教学推向高潮。
讲授三年级下册《图形本领大》这一课时,这课知识点多且难度大,包括选定工具,放大工具,透明样式、不透明样式选择,移动,复制,粘贴等操作。对小学生来说一时掌握多个工具技能难度较大,难以全部理解、消化,照着课本的内容来讲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一开始讲课就创设了一个情境:新的一天开始了,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一天,对小白兔来说,是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小羊要来为它庆祝生日,你瞧,它们正带着礼物往小白兔家赶呢。(播放flash动画)小白兔太高兴了,看,它正忙着为生日宴会作准备呢,呀,好朋友快到了,桌椅还没有摆放好呢,我们一起帮帮它好吗?然后出示散乱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桌椅摆整齐。学生听后,自动的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这样一下子解决了工具选定,移动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疑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现代教育家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要设 “疑”,波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3、任务驱动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对于易操作性的学习很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千万不能让学生感觉无事可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去间断性的完成,最终达到教学效果。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达到最终教学效果。给学生确定目标,分配几项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拥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不但最终完成了所需学习的操作技能,而且因为任务的分步完成,学生技能掌握牢固,在日常生活,懂得灵活掌握。
“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增加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富含健康内容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进行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情境的针对性、趣味性,能使学生很快把思维集中起来,从而展开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小学信息技术》.
[2] 《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王斌武.
[3] 《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卓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