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摘自《左传·宣公二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是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语文课上,导读《早》时,我一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简介鲁迅先生,一边把诗句写在黑板上。
“老师,你写错了!”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讲解,全体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坐在第二排正中那个一向淘气、喜欢插嘴的小男孩吴柯楠身上,原本安安静静的教室发出了一阵躁动不安的声音。
微微有些愠怒的我,定定地看了一眼因为“胆大妄为”而红着脸的吴柯楠,真想脱口而出:“有话请先举手,不举手发言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可看到教室里已经鸦雀无声,也就忍住了批评。学生们有的低着头,有的面面相觑,有的似乎欲言又止地看着我。我随即扭转头,看黑板——呀,果然出错了——“孺子牛”的“孺”,竟写成了“儒”。这是咋回事?明明口中念念有词:“注意‘孺’这个字是牛字旁,小牛犊的意思,不要跟‘儒家’的‘儒’混淆。”谁知写到黑板上却成了……而今,孩子们一双双眼睛清澈明亮地盯着我,我顿时感到脸上似乎着了火!我真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开口说什么……
若是按照通常使用的“急中生智”法,我可以立即这样为自己开脱:“了不起,吴柯楠同学真是‘火眼金睛’!你们知道吗?老师这样写,是故意要考考大家认真听讲、仔细观察了没有!”并随手把错字改正过来。这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显而易见,它是要让学生在不认可老师的教育方法或不乐意接受某种方式的教育的时候“巧妙”地制造一些假象,让他们不设防地一脚踏进“教育圈套”之中,而老师可以乘机抽身,侥幸“化险为夷”,临场摆脱尴尬之境。可是,这样做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我怎么竟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直觉告诉我——老师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写错字太不应该!可人非圣贤,谁能保证永远百分百地正确呢?既然错已不该,又怎么好意思再以瞒天过海的手段自欺欺人?岂不是明摆着在暗示学生“老师忙中出错不算错,自己真诚提醒自取辱”吗?如此善于狡辩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会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吗?经其误导过的学生,明天是否会成长为大写的“人”?不,我不能!
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失态,微笑着道歉:“同学们,老师确实写错了,真不该这么粗心!谢谢吴柯楠同学及时为我指出了错误!”
“看来今天老师真的是忙糊涂了!”我一边调侃似的说着,一边赶紧“亡羊补牢”,一笔一画地把错字订正过来,并让学生把这句名言端正地抄写在课本上,叮嘱着:“‘孺’是牛字旁哦!你们小小年纪,个个聪明机灵,可不能跟着学粗心,让我们一起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好吗?”
“好!”一张张小嘴乖巧地应着,教室里的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一时间又充满了和谐的氛围。真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老师,你写错了!”课堂中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吗?不,学生简简单单一句直白的提醒,似响鼓咚咚,震我心魄;如箴言铮铮,催我奋进。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并不是十全十美,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我们或许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写错、说错、做错了,但既然被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率真地挑出来了,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真诚地感谢他们。也许,那一刻会让自己有些难堪,然而这真诚纠错、以身作则的背后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反思我们自己,平时总爱抓住学生的细微过失,小题大做,严加批评,一个都不放过。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其实,他们也不是故意犯错,做老师的应该善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犯下的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正如他们宽容老师的小错误一样。我们不妨在他们写错字或出现语病的地方,或画一只眼睛,或勾一张哭脸,哪怕只是打个小小的问号,以示提醒。这样不仅增加了童真童趣,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学习上是如此,推及其他方面,岂不同样应该?天性活泼的孩子难免淘气,难免会搞些恶作剧,难免惹是生非,难免意气用事……再想想我们自己吧,集会时,有时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备课时,有时会字迹潦草敷衍塞责;空课时,有时会在办公室里品尝零食……教育无小事,细节定成败。将心比心,作为人师——孩子眼中的一面镜子,我们真的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拂拭心灵上的一尘一沙,规范生活中的一撇一捺,完善工作中的一点一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不断地提升修养、完善自我。
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吧,返璞归真,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文,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责编韦文)
——摘自《左传·宣公二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是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语文课上,导读《早》时,我一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简介鲁迅先生,一边把诗句写在黑板上。
“老师,你写错了!”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讲解,全体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坐在第二排正中那个一向淘气、喜欢插嘴的小男孩吴柯楠身上,原本安安静静的教室发出了一阵躁动不安的声音。
微微有些愠怒的我,定定地看了一眼因为“胆大妄为”而红着脸的吴柯楠,真想脱口而出:“有话请先举手,不举手发言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可看到教室里已经鸦雀无声,也就忍住了批评。学生们有的低着头,有的面面相觑,有的似乎欲言又止地看着我。我随即扭转头,看黑板——呀,果然出错了——“孺子牛”的“孺”,竟写成了“儒”。这是咋回事?明明口中念念有词:“注意‘孺’这个字是牛字旁,小牛犊的意思,不要跟‘儒家’的‘儒’混淆。”谁知写到黑板上却成了……而今,孩子们一双双眼睛清澈明亮地盯着我,我顿时感到脸上似乎着了火!我真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开口说什么……
若是按照通常使用的“急中生智”法,我可以立即这样为自己开脱:“了不起,吴柯楠同学真是‘火眼金睛’!你们知道吗?老师这样写,是故意要考考大家认真听讲、仔细观察了没有!”并随手把错字改正过来。这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显而易见,它是要让学生在不认可老师的教育方法或不乐意接受某种方式的教育的时候“巧妙”地制造一些假象,让他们不设防地一脚踏进“教育圈套”之中,而老师可以乘机抽身,侥幸“化险为夷”,临场摆脱尴尬之境。可是,这样做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我怎么竟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直觉告诉我——老师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写错字太不应该!可人非圣贤,谁能保证永远百分百地正确呢?既然错已不该,又怎么好意思再以瞒天过海的手段自欺欺人?岂不是明摆着在暗示学生“老师忙中出错不算错,自己真诚提醒自取辱”吗?如此善于狡辩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会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吗?经其误导过的学生,明天是否会成长为大写的“人”?不,我不能!
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失态,微笑着道歉:“同学们,老师确实写错了,真不该这么粗心!谢谢吴柯楠同学及时为我指出了错误!”
“看来今天老师真的是忙糊涂了!”我一边调侃似的说着,一边赶紧“亡羊补牢”,一笔一画地把错字订正过来,并让学生把这句名言端正地抄写在课本上,叮嘱着:“‘孺’是牛字旁哦!你们小小年纪,个个聪明机灵,可不能跟着学粗心,让我们一起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好吗?”
“好!”一张张小嘴乖巧地应着,教室里的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一时间又充满了和谐的氛围。真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老师,你写错了!”课堂中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吗?不,学生简简单单一句直白的提醒,似响鼓咚咚,震我心魄;如箴言铮铮,催我奋进。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并不是十全十美,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我们或许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写错、说错、做错了,但既然被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率真地挑出来了,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真诚地感谢他们。也许,那一刻会让自己有些难堪,然而这真诚纠错、以身作则的背后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反思我们自己,平时总爱抓住学生的细微过失,小题大做,严加批评,一个都不放过。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其实,他们也不是故意犯错,做老师的应该善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犯下的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正如他们宽容老师的小错误一样。我们不妨在他们写错字或出现语病的地方,或画一只眼睛,或勾一张哭脸,哪怕只是打个小小的问号,以示提醒。这样不仅增加了童真童趣,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学习上是如此,推及其他方面,岂不同样应该?天性活泼的孩子难免淘气,难免会搞些恶作剧,难免惹是生非,难免意气用事……再想想我们自己吧,集会时,有时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备课时,有时会字迹潦草敷衍塞责;空课时,有时会在办公室里品尝零食……教育无小事,细节定成败。将心比心,作为人师——孩子眼中的一面镜子,我们真的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拂拭心灵上的一尘一沙,规范生活中的一撇一捺,完善工作中的一点一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不断地提升修养、完善自我。
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吧,返璞归真,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文,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