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受到了文科实务类课程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展商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参展商实务》应用案例教学的适用性,提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注重案例的设计和积累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企业管理学界、传播学界、旅游学界等众多领域学者的注意,很多研究都从其熟悉的专业学科展开,从参展商角度开展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的相关专著的内容和体系有待完善,总体比较单薄。
一、《参展商实务》课程的特点
事实上,会展业的主角就是会展收益的创造者——参展商。所有的参展企业都希望自身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参展企业都发出参展效果不理想的感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程度上在于参展企业对于科学参展的实用技巧不熟悉。由此可见,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专业的组织者和观众,同样需要专业的参展商。
会展业是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专业,《参展商实务》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事参展工作所必需的展前筹划、展中营销与管理、展后跟进等核心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来构建教学体系,高职《参展商实务》的教学必须突出其操作性和应用性。
(一)《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关联性强
《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到调研、营销、沟通、展台设计、物流、礼仪等诸多学科,需要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参展商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也应以运用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企业参展过程中的问题为目的,课程教学不应立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参展商实务》的课程体系由企业参展流程为主线串联起来,围绕着参展筹备、展中营销与管理、展后跟进等内容展开,如下表所示:
二、高职《参展商实务》案例教学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知识者传授角色,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具备实践性强、启发性强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师生双向交流,有助于转识成智,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置身于高度仿真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展商实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不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参展商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突出的是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将《参展商实务》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直面现实的鲜活的、典型的、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以决策者、决策影响者或执行者的身份通过对案例的背景调查和分析,理解、思考并判断面临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现实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将所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参展商实务》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三、难点分析与思考
(一)案例的选择与积累
教学的仿真性是实务类课程追求的目标,因此,建立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库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而目前有关企业参展的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所选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从目前各类教材的情况看,引入式案例偏多,而综合分析式案例比较少。
目前参展商实务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在教材章节讲授之前给出的一个与章节主题相关的引入式案例,支撑的信息太少,学生无从展开后续分析。如谈到“参展安全”的问题,很多教科书都会引入珠宝展或奢侈品展中的失竊案例,这些案例只是表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参展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安全意识,学生无从展开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为什么展会中频频出现失窃以及企业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目前的案例教学如蜻蜓点水,“浅入浅出”,学生缺少参与,互动性不强。
对此,教师应注重对于经典案例的积累。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交流,课外深入到社会实际工作中去,广泛调查研究,收集、加工和整理现实工作中的案例,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分析不断补充和更新案例库。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善于思考,对于实践素材进行提炼,根据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重新梳理并组织新的案例,巧妙的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工和整理适用于教学需要的案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二)案例教学实施
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高职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文化基础不好。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需要提升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作为案例教学的总策划,教师对整个案例讨论环节的掌控,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不同教师的理解水平不同,展现水平不同,即便是同样的案例,教学效果也有着天差地别。教师唯有通过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对于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所思考,有所体会,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得心应手地驾驭案例,从而变抽象为具体,以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因此,该课程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必须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注重案例的设计和积累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彦普.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误区分析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
[2]欧亿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3]蒋和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作者简介:金娜(1984.11-),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企业管理学界、传播学界、旅游学界等众多领域学者的注意,很多研究都从其熟悉的专业学科展开,从参展商角度开展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的相关专著的内容和体系有待完善,总体比较单薄。
一、《参展商实务》课程的特点
事实上,会展业的主角就是会展收益的创造者——参展商。所有的参展企业都希望自身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参展企业都发出参展效果不理想的感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程度上在于参展企业对于科学参展的实用技巧不熟悉。由此可见,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专业的组织者和观众,同样需要专业的参展商。
会展业是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专业,《参展商实务》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事参展工作所必需的展前筹划、展中营销与管理、展后跟进等核心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来构建教学体系,高职《参展商实务》的教学必须突出其操作性和应用性。
(一)《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关联性强
《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到调研、营销、沟通、展台设计、物流、礼仪等诸多学科,需要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参展商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也应以运用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企业参展过程中的问题为目的,课程教学不应立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参展商实务》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参展商实务》的课程体系由企业参展流程为主线串联起来,围绕着参展筹备、展中营销与管理、展后跟进等内容展开,如下表所示:
二、高职《参展商实务》案例教学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知识者传授角色,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具备实践性强、启发性强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师生双向交流,有助于转识成智,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置身于高度仿真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展商实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不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参展商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突出的是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将《参展商实务》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直面现实的鲜活的、典型的、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以决策者、决策影响者或执行者的身份通过对案例的背景调查和分析,理解、思考并判断面临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现实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将所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参展商实务》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三、难点分析与思考
(一)案例的选择与积累
教学的仿真性是实务类课程追求的目标,因此,建立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库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而目前有关企业参展的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所选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从目前各类教材的情况看,引入式案例偏多,而综合分析式案例比较少。
目前参展商实务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在教材章节讲授之前给出的一个与章节主题相关的引入式案例,支撑的信息太少,学生无从展开后续分析。如谈到“参展安全”的问题,很多教科书都会引入珠宝展或奢侈品展中的失竊案例,这些案例只是表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参展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安全意识,学生无从展开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为什么展会中频频出现失窃以及企业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目前的案例教学如蜻蜓点水,“浅入浅出”,学生缺少参与,互动性不强。
对此,教师应注重对于经典案例的积累。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交流,课外深入到社会实际工作中去,广泛调查研究,收集、加工和整理现实工作中的案例,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分析不断补充和更新案例库。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善于思考,对于实践素材进行提炼,根据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重新梳理并组织新的案例,巧妙的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工和整理适用于教学需要的案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二)案例教学实施
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高职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文化基础不好。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需要提升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作为案例教学的总策划,教师对整个案例讨论环节的掌控,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不同教师的理解水平不同,展现水平不同,即便是同样的案例,教学效果也有着天差地别。教师唯有通过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对于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所思考,有所体会,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得心应手地驾驭案例,从而变抽象为具体,以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因此,该课程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必须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注重案例的设计和积累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彦普.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误区分析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
[2]欧亿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3]蒋和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作者简介:金娜(1984.11-),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