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悲惨世界》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这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作品。2012年的电影悲惨世界改编自原著,以音乐剧的形式重新表达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表演,与原著里的角色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原著的精髓。
【关键词】悲惨世界 世界文学 电影改编 原著 音乐剧
一、冉阿让
《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的个人心灵重新升华的史诗。主教教他善,珂赛特让他懂得爱,救马吕斯让他战胜邪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冉阿让在那里做苦劳役。或许因为现实中的土伦是个海港城市,于是后来冉阿让的苦力工就跟船搭上了关系。在新的巡演版中,开场变成了浪花四溅的大船上摇浆,而电影中则是站在水里拉大船。电影版中的向下看,向下看,不要直视他们的眼睛(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s)非常贴切场景,顶上站着遥不可及的沙威,许多人拉纤有节奏的喊口号向上望,很有宏大的场面感。
二、恩佐拉
Red and Black(ABC咖啡),Red and Black (ABC Café)无疑是被缩减了很多,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一点背景介绍了。音乐剧只凸显了恩佐拉和格朗泰尔,电影里倒是还有点古费拉克和公白飞的特写。不过原著中风流洒脱富有幽默感人缘最好的古费拉克在电影里却是更表现得有严肃和悲天悯人之感。相比来说,原著中丑陋又绝不靠谱的格朗泰尔在电影里倒有点原著古费拉克的感觉。原著中的恩佐拉临死的时候都身中八弹屹立不动,只有头垂下。舞台上街垒转过来展示的仰面倒挂躺红旗的恩佐拉,以及街垒下已死的加夫罗契,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造型。
三、爱潘妮
电影中的爱潘妮塑造也是介于原著和舞台之间。原著里的爱潘妮要更加自私,甚至有一点狠毒,她不仅私藏了珂赛特托她转交马吕斯的信,而且有意将马吕斯指引进街垒,为的是要和他同归于尽。舞台版的爱潘妮则要善良无私很多。爱潘妮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马吕斯跟随队伍起义,把他从犹豫不决中拉出来。在德纳第夫妇一伙来冉阿让家打劫时候,她尖叫着发出警告,为了避免让马吕斯误认为她是同伙。所以舞台原版的爱潘妮多少也会表现得有些私心。不过在电影版里,歌曲展现形式中,细节也被省略掉了,爱潘妮成了比原著里更加无私更加伟大的形象。
关于爱潘妮是否应该藏信,这样的细节是否有损这个人物形象,略有争议。个人认为添加这个细节倒是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且不说从小就懂得欺负小珂赛特,并且在德纳第夫妇身边长大被教导得熟习坑蒙拐骗的女儿如何能这么无私,略有存疑,原著中连后期接近圣人的冉阿让也会在担心马吕斯会抢走掌上明珠而起阴暗心理,爱潘妮有这样的私心真的是再正常不过。
四、马吕斯
只待明天(One day more)的剪辑似乎被很多人诟病,个人觉得不功不过。电影版交代了原著的背景,并且很好的展示了宏大的场面,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气氛,只是尾处略显凌乱,因为电影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过多,比音乐剧更有空间上的跳跃,所以这首歌缺乏了一些原著的感觉。 缪尚咖啡馆各方汇集,紧锣密鼓准备第二天的起义,其实说起来比原著中看起来更有计划。不过第二天实际参加起义实战的人的确比one day more中展现群众队伍少很多。
你听到人们的歌声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由恩佐拉领唱,然后带领着学生走向街头,one day more时振臂一呼,人群汇集,大队行走在街头,第一幕结束,然后第二幕直接开始造街垒。电影则是真的拍出葬礼,表现了一下大场面。你听到人们的歌声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由恩佐拉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变成了真的大合唱。不过放在电影的这个背景之下也很让人感动。先是几个人的清唱,渐渐的汇聚了更多的人声,然后慢慢的人群全景,随着一旁的伴奏,非常震撼人心。
五、沙威
电影版里对沙威的描写多了一些人性化,多了一些怜悯心,导致最后自行了断。内心软化以致最终自杀的一个推波助澜。原版著作里马吕斯独自一个坐在空荡荡的咖啡馆唱,接着后面出现了以往友人众人们的身影,仿佛昨日仍在眼前。
六、总结
剧中的各种角色,战争贩子、受压迫的奴隶、食不裹腹的贫民、为生存被迫出卖身体的芳汀、奸诈作恶的德纳第夫妇、规矩办事的警察沙威、柯赛特与马吕斯的邂逅曲折相恋、满腔热血号召发动革命的正义青年等,都还原了原著的角色,给予了有血有肉的生命。电影中的热血青年怀着祟高的理想,为实现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未来而英勇就义,追求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追求可以公平竞争,人人生来平等,能保障基本生存的环境条件,建立一个保障人而不是权力至上的国家,这就是电影角色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震撼冲击。
参考文献:
[1]李玉民译.悲惨世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6.
[2]French Literature: A Cultural HistoryFinch, Alison Polity.2010, 7.
【关键词】悲惨世界 世界文学 电影改编 原著 音乐剧
一、冉阿让
《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的个人心灵重新升华的史诗。主教教他善,珂赛特让他懂得爱,救马吕斯让他战胜邪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冉阿让在那里做苦劳役。或许因为现实中的土伦是个海港城市,于是后来冉阿让的苦力工就跟船搭上了关系。在新的巡演版中,开场变成了浪花四溅的大船上摇浆,而电影中则是站在水里拉大船。电影版中的向下看,向下看,不要直视他们的眼睛(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s)非常贴切场景,顶上站着遥不可及的沙威,许多人拉纤有节奏的喊口号向上望,很有宏大的场面感。
二、恩佐拉
Red and Black(ABC咖啡),Red and Black (ABC Café)无疑是被缩减了很多,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一点背景介绍了。音乐剧只凸显了恩佐拉和格朗泰尔,电影里倒是还有点古费拉克和公白飞的特写。不过原著中风流洒脱富有幽默感人缘最好的古费拉克在电影里却是更表现得有严肃和悲天悯人之感。相比来说,原著中丑陋又绝不靠谱的格朗泰尔在电影里倒有点原著古费拉克的感觉。原著中的恩佐拉临死的时候都身中八弹屹立不动,只有头垂下。舞台上街垒转过来展示的仰面倒挂躺红旗的恩佐拉,以及街垒下已死的加夫罗契,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造型。
三、爱潘妮
电影中的爱潘妮塑造也是介于原著和舞台之间。原著里的爱潘妮要更加自私,甚至有一点狠毒,她不仅私藏了珂赛特托她转交马吕斯的信,而且有意将马吕斯指引进街垒,为的是要和他同归于尽。舞台版的爱潘妮则要善良无私很多。爱潘妮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马吕斯跟随队伍起义,把他从犹豫不决中拉出来。在德纳第夫妇一伙来冉阿让家打劫时候,她尖叫着发出警告,为了避免让马吕斯误认为她是同伙。所以舞台原版的爱潘妮多少也会表现得有些私心。不过在电影版里,歌曲展现形式中,细节也被省略掉了,爱潘妮成了比原著里更加无私更加伟大的形象。
关于爱潘妮是否应该藏信,这样的细节是否有损这个人物形象,略有争议。个人认为添加这个细节倒是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且不说从小就懂得欺负小珂赛特,并且在德纳第夫妇身边长大被教导得熟习坑蒙拐骗的女儿如何能这么无私,略有存疑,原著中连后期接近圣人的冉阿让也会在担心马吕斯会抢走掌上明珠而起阴暗心理,爱潘妮有这样的私心真的是再正常不过。
四、马吕斯
只待明天(One day more)的剪辑似乎被很多人诟病,个人觉得不功不过。电影版交代了原著的背景,并且很好的展示了宏大的场面,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气氛,只是尾处略显凌乱,因为电影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过多,比音乐剧更有空间上的跳跃,所以这首歌缺乏了一些原著的感觉。 缪尚咖啡馆各方汇集,紧锣密鼓准备第二天的起义,其实说起来比原著中看起来更有计划。不过第二天实际参加起义实战的人的确比one day more中展现群众队伍少很多。
你听到人们的歌声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由恩佐拉领唱,然后带领着学生走向街头,one day more时振臂一呼,人群汇集,大队行走在街头,第一幕结束,然后第二幕直接开始造街垒。电影则是真的拍出葬礼,表现了一下大场面。你听到人们的歌声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由恩佐拉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变成了真的大合唱。不过放在电影的这个背景之下也很让人感动。先是几个人的清唱,渐渐的汇聚了更多的人声,然后慢慢的人群全景,随着一旁的伴奏,非常震撼人心。
五、沙威
电影版里对沙威的描写多了一些人性化,多了一些怜悯心,导致最后自行了断。内心软化以致最终自杀的一个推波助澜。原版著作里马吕斯独自一个坐在空荡荡的咖啡馆唱,接着后面出现了以往友人众人们的身影,仿佛昨日仍在眼前。
六、总结
剧中的各种角色,战争贩子、受压迫的奴隶、食不裹腹的贫民、为生存被迫出卖身体的芳汀、奸诈作恶的德纳第夫妇、规矩办事的警察沙威、柯赛特与马吕斯的邂逅曲折相恋、满腔热血号召发动革命的正义青年等,都还原了原著的角色,给予了有血有肉的生命。电影中的热血青年怀着祟高的理想,为实现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未来而英勇就义,追求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追求可以公平竞争,人人生来平等,能保障基本生存的环境条件,建立一个保障人而不是权力至上的国家,这就是电影角色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震撼冲击。
参考文献:
[1]李玉民译.悲惨世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6.
[2]French Literature: A Cultural HistoryFinch, Alison Polity.201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