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就是引出课题,从开始上课到明确教学目的的这个阶段。本文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七种常见的导入方式,三个导入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关键词:课程导入;课题;教学目的
导入就是引出课题,从开始上课到明确教学目的,这个阶段可称为导入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就如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常见的导入方式
1.题解式,又称审题式。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人们常把它比作课文的“眼睛”,从这里可以窥知全文。因此,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揭示主旨、突出重点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尽快投入到课文内容之中。如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将相和》这个课题中,‘将’与‘相’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将’指谁?‘相’又是何许人也?‘和’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将相都在赵王门下做官,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要鼓励学生:“答不出来不要紧,课文会告诉我们的,请大家看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思路开始课文的学习,解开学生的疑问。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把一个“和”字展现在学生眼前,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2.激发式。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设计圈套、营造氛围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式导入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陷阱”激发式。执教一堂习作课《铃响之后》,教师可故意制造“陷阱”,迟到五分钟。步入教室之后,笔者这样导入:“哪位同学愿意讲一下大家刚才在说什么、做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好不热闹。见时机成熟,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铃响之后》,并说:“今天的习作题目是《铃响之后》,我想同学们肯定不会‘无米下锅’了吧。”学生恍然大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
(2)悬念激发式。教师故意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程:“同学们,提到生物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完成了连教授也没有成功的试验,震惊了整个欧洲生物界。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无法解答,教师揭开谜底:“是童第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他的故事。”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定要争气》。
(3)猎奇激发式。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奇闻逸事,激起学生好奇心。教师可以这样开篇:“陆游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作勤奋,是古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你们知道他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吗?”学生表示疑问,教师公布答案:“就是今天要学的《示兒》。”
3.悬念式,又称设疑式。兴趣是求知欲产生的原动力。教师一上课就要紧扣课题,布阵设疑,制造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爬山虎的脚》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动物靠脚走路,可是有些植物也有脚,如爬山虎。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用脚向前走的?”这样制造悬念,可以抓住课文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故事式。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讲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教授《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曾到桂林去游玩,那里的山石、河流、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造船手艺非常高超。可是,一个姓万的财主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赶造一艘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龙家父子宁死不屈,慕‘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来到桂林,藏到岩洞里,最终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父子岩’因此得名。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
5.过渡式,又称温故知新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如教学《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革命导师列宁的文章?”学生回答后,教师说:“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孩提时列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成为革命领导人后的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登山》,想想列宁几次走过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他是怎样走过去的?为什么要走过去?列宁在你的头脑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会比较轻松,效率明显提高。
6.讨论式。在讲述新课之前,先提几个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做简要总结并导入新课。笔者在教授《骆驼和羊》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到底长得高好呢,还是长得矮好呢?”经过讨论,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然后笔者再进行归纳总结,导入新课。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7.即兴式。导语虽然一般都在备课时设计好了,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环境或者教学对象改变,需要临时改变设计好的导语。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组织成功的“即兴导语”。
二、导入的基本原则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导语的目的和功用在于把学生引入新课,因此,导语必须紧扣课题。可以直接点题,也可以间接点题,还可以在课题的中心思想上下功夫,切忌天马行空、离题万里的“课前聊天”。
2.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就要求导语必须新颖有趣,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具匠心地设计导语,同时把新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加以综合考虑,体现这一堂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听到导语便能自觉地寻着思路往下听、往下想,接受新知识,训练新能力。教师在教授《田忌赛马》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玩一个比大小的扑克牌游戏。”教师出示红花、黑花两种扑克,红花牌分别为10、8、5,黑花牌为9、6、3。学生选红花扑克,结果不管学生先出哪一张牌,教师总是输一局,胜两局,赢得胜利。教师讲解自己是受《田忌赛马》的启发,学生就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新知识。
3.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听牧师的募捐演讲,牧师讲完第一句话,作家决定捐款,牧师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作家决定捐款的数量越来越少。当牧师结束长篇大论开始募捐时,作家反而从牧师那儿偷了两元钱。显然,牧师的赘述引起了作家的反感。课堂导语也是这样,应当抓住最本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简驭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新导语的设计上不能刻板单一,应尽量形式多样,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力求建立感情的第一桥梁。睿智的导入无疑会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营造最佳的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李晓陆.新闻语篇功能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张东兴.妙用导语—让语文课“火”起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1).
[3]陈永安.浅谈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技巧[J].陕西教育,2012,(07).
关键词:课程导入;课题;教学目的
导入就是引出课题,从开始上课到明确教学目的,这个阶段可称为导入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就如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常见的导入方式
1.题解式,又称审题式。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人们常把它比作课文的“眼睛”,从这里可以窥知全文。因此,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揭示主旨、突出重点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尽快投入到课文内容之中。如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将相和》这个课题中,‘将’与‘相’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将’指谁?‘相’又是何许人也?‘和’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将相都在赵王门下做官,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要鼓励学生:“答不出来不要紧,课文会告诉我们的,请大家看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思路开始课文的学习,解开学生的疑问。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把一个“和”字展现在学生眼前,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2.激发式。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设计圈套、营造氛围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式导入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陷阱”激发式。执教一堂习作课《铃响之后》,教师可故意制造“陷阱”,迟到五分钟。步入教室之后,笔者这样导入:“哪位同学愿意讲一下大家刚才在说什么、做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好不热闹。见时机成熟,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铃响之后》,并说:“今天的习作题目是《铃响之后》,我想同学们肯定不会‘无米下锅’了吧。”学生恍然大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
(2)悬念激发式。教师故意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程:“同学们,提到生物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完成了连教授也没有成功的试验,震惊了整个欧洲生物界。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无法解答,教师揭开谜底:“是童第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他的故事。”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定要争气》。
(3)猎奇激发式。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奇闻逸事,激起学生好奇心。教师可以这样开篇:“陆游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作勤奋,是古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你们知道他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吗?”学生表示疑问,教师公布答案:“就是今天要学的《示兒》。”
3.悬念式,又称设疑式。兴趣是求知欲产生的原动力。教师一上课就要紧扣课题,布阵设疑,制造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爬山虎的脚》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动物靠脚走路,可是有些植物也有脚,如爬山虎。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用脚向前走的?”这样制造悬念,可以抓住课文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故事式。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讲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教授《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曾到桂林去游玩,那里的山石、河流、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造船手艺非常高超。可是,一个姓万的财主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赶造一艘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龙家父子宁死不屈,慕‘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来到桂林,藏到岩洞里,最终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父子岩’因此得名。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
5.过渡式,又称温故知新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如教学《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革命导师列宁的文章?”学生回答后,教师说:“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孩提时列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成为革命领导人后的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登山》,想想列宁几次走过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他是怎样走过去的?为什么要走过去?列宁在你的头脑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会比较轻松,效率明显提高。
6.讨论式。在讲述新课之前,先提几个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做简要总结并导入新课。笔者在教授《骆驼和羊》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到底长得高好呢,还是长得矮好呢?”经过讨论,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然后笔者再进行归纳总结,导入新课。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7.即兴式。导语虽然一般都在备课时设计好了,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环境或者教学对象改变,需要临时改变设计好的导语。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组织成功的“即兴导语”。
二、导入的基本原则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导语的目的和功用在于把学生引入新课,因此,导语必须紧扣课题。可以直接点题,也可以间接点题,还可以在课题的中心思想上下功夫,切忌天马行空、离题万里的“课前聊天”。
2.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就要求导语必须新颖有趣,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具匠心地设计导语,同时把新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加以综合考虑,体现这一堂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听到导语便能自觉地寻着思路往下听、往下想,接受新知识,训练新能力。教师在教授《田忌赛马》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玩一个比大小的扑克牌游戏。”教师出示红花、黑花两种扑克,红花牌分别为10、8、5,黑花牌为9、6、3。学生选红花扑克,结果不管学生先出哪一张牌,教师总是输一局,胜两局,赢得胜利。教师讲解自己是受《田忌赛马》的启发,学生就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新知识。
3.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听牧师的募捐演讲,牧师讲完第一句话,作家决定捐款,牧师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作家决定捐款的数量越来越少。当牧师结束长篇大论开始募捐时,作家反而从牧师那儿偷了两元钱。显然,牧师的赘述引起了作家的反感。课堂导语也是这样,应当抓住最本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简驭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新导语的设计上不能刻板单一,应尽量形式多样,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力求建立感情的第一桥梁。睿智的导入无疑会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营造最佳的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李晓陆.新闻语篇功能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张东兴.妙用导语—让语文课“火”起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1).
[3]陈永安.浅谈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技巧[J].陕西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