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构主义理论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 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持相对的态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吸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导展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阔思维。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建构数学理解力,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知识掌握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建构主义理论里提到,学习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想要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就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造情境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使用比喻、归纳、概括和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出现,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实例来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方法,身心愉快地投身到现实世界中去学习数学,这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2.利用故事、谜题来创设情境
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适当讲述一、两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谜题、趣题等,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同时提出本堂课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利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以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托形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新旧知识重叠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认知过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注重高中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教师只是起到灌输知识的作用,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可言,造成了高中数学在教育上的知识更新缓慢,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是被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或团队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即使没有教师在旁指导,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互相信任、互相负责和互相沟通的目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够增强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的精神,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全面提高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组织者的作用
过去的教育注重教师是一切教育行为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完全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感和惰性。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对数学教学的知识进行建构,把书本上所固有的专业知识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经常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够使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自主编写不同的题,让数学知识重组,通过学生的再创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开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比其他的学习理论更为准确、深刻地反应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这一理论要求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 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持相对的态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吸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导展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阔思维。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建构数学理解力,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知识掌握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建构主义理论里提到,学习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想要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就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造情境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使用比喻、归纳、概括和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出现,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实例来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方法,身心愉快地投身到现实世界中去学习数学,这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2.利用故事、谜题来创设情境
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适当讲述一、两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谜题、趣题等,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同时提出本堂课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利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以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托形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新旧知识重叠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认知过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注重高中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教师只是起到灌输知识的作用,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可言,造成了高中数学在教育上的知识更新缓慢,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是被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或团队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即使没有教师在旁指导,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互相信任、互相负责和互相沟通的目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够增强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的精神,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全面提高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组织者的作用
过去的教育注重教师是一切教育行为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完全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感和惰性。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对数学教学的知识进行建构,把书本上所固有的专业知识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经常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够使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自主编写不同的题,让数学知识重组,通过学生的再创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开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比其他的学习理论更为准确、深刻地反应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这一理论要求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