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课堂较之课改以前,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注重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建议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课堂上一些视频、音频、实物、图片、教具等资源的运用,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易于被学生感知和接受,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教师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性的思考,结果,尽管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却没有多少教学意义,使身边现有的教材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教材,无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这一资源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而不要教教材,因此,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好像不拓展,不使用媒体等资源对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旧课程”,就是不入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转变,其实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刻转变,而不是形式上的肤浅转变。它提醒我们,不要把教材当成唯一,而是当成一种资源,但这绝不是说要抛开教材。事实上,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审工作都是极其严肃的,都要经过专家及权威部门的论证和审批,才能允许上市,它凝聚了编者的智慧与心血,因此,它的价值是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精力、时间、物质条件也极为有限,用大部分精力去开发大量课外资源,就失去了初读文本的体验,失去了发现问题的契机,失去了对文本深度理解的机会,制约了教学的创造性,讲来讲去讲的都是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把教材这种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贴近文本的地面进行课堂教学,就已不是简单的事了。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书本上的探究练习其实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这些探究练习的设计,都是按照对文章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语言赏析——多解创意这一思路编排的,其利用价值相当高,如能合理利用,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那么完全可以让语文课上得简单而丰富,学生也会从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梳理阅读思路。长期坚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可以看一些实例:《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探究练习一:“作者怎样一步步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环境描写与人物遭遇有什么关系。”《最后一课》探究练习一:“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苏州园林》课后问题:“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按什么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教学文言文也不例外,探究练习中设计文言实词或虚词,这些往往是中考的出题依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如果放在课堂上去落实,一定事半功倍。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教学意义,还需要注意目标导向和动态生成。落实到每一节课,课程资源就是为具体的教学服务的,或者说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应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行为,使它更好地为达成目标服务,而不是为开发而开发。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视频、音频、实物、图片、教具等有形资源,而忽视教学现场存在的大量无形潜在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研究,灵活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使其再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定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精彩纷呈。
总之,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立足目标,重视教材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在实践中能不断反思和历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具实效性。
教材,无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这一资源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而不要教教材,因此,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好像不拓展,不使用媒体等资源对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旧课程”,就是不入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转变,其实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刻转变,而不是形式上的肤浅转变。它提醒我们,不要把教材当成唯一,而是当成一种资源,但这绝不是说要抛开教材。事实上,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审工作都是极其严肃的,都要经过专家及权威部门的论证和审批,才能允许上市,它凝聚了编者的智慧与心血,因此,它的价值是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精力、时间、物质条件也极为有限,用大部分精力去开发大量课外资源,就失去了初读文本的体验,失去了发现问题的契机,失去了对文本深度理解的机会,制约了教学的创造性,讲来讲去讲的都是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把教材这种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贴近文本的地面进行课堂教学,就已不是简单的事了。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书本上的探究练习其实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这些探究练习的设计,都是按照对文章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语言赏析——多解创意这一思路编排的,其利用价值相当高,如能合理利用,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那么完全可以让语文课上得简单而丰富,学生也会从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梳理阅读思路。长期坚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可以看一些实例:《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探究练习一:“作者怎样一步步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环境描写与人物遭遇有什么关系。”《最后一课》探究练习一:“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苏州园林》课后问题:“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按什么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教学文言文也不例外,探究练习中设计文言实词或虚词,这些往往是中考的出题依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如果放在课堂上去落实,一定事半功倍。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教学意义,还需要注意目标导向和动态生成。落实到每一节课,课程资源就是为具体的教学服务的,或者说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应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行为,使它更好地为达成目标服务,而不是为开发而开发。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视频、音频、实物、图片、教具等有形资源,而忽视教学现场存在的大量无形潜在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研究,灵活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使其再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定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精彩纷呈。
总之,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立足目标,重视教材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在实践中能不断反思和历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