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法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探究纤维素酶法对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温度为57 ℃,提取时间为1 h,酶的浓度为0.4 mg/mL,提取次数为3次。纤维素酶法的平均回收率为 90.40%,相对标准偏差为5.01%,测得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609 mg/mL。该法比传统碱液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提高了3倍以上。
  关键词 苏子叶;黄酮类化合物;纤维素酶法;提取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48-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ellulase on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perilla leaf,throug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temperature 57 ℃,extraction time 1 h,the concentration of enzyme 0.4 mg/mL,extracted 3 times.The average recovery of cellulase was 90.40%,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5.01%,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measured in perilla leaf was 1.609 mg/mL.This method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alkali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perilla leaf,its extraction rate increases by more than 3 times.
  Key words perilla leaf;flavonoids;cellulase method;extraction
  蘇子叶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等功效,属于第一批被中国卫生部确定的既是食品又具医药保健功能的物质,可以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在医药、食品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1]。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中,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在花、叶、果实等组织中多为苷类,而在木质部组织中则多为游离的苷元[2]。许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扩张心血管作用,可降血脂、阻断动脉粥样硬化、调节免疫机能、抗炎抗病毒、利胆、强心、镇静镇痛和抗肿瘤等[3]。因而,近年来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尤为活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材料。所用苏子叶产于吉林省延边市。
  1.1.2 仪器。TU-12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HH-4电热恒稳水浴锅(国华电器有限公司)、FA21D4N电子天平、SHB-B95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等。
  1.1.3 试剂。蒸馏水、乙醇、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2.5%),5%亚硝酸钠溶液、10%硝酸铝溶液、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硫酸等(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1.2.1 纤维素酶法提取。将苏子叶晾干,粉碎40~60目[4],准确称取5.000 0 g置于锥形瓶中,加入200 mL的蒸馏水,浸泡24 h,将pH值调至4.5~6.5[5],加入纤维素酶放入恒温水浴锅加热,一段时间后将其取出抽滤,滤液在60℃以下加热[6],待将要得到膏状物质时,停止加热,最后用400 mL 60%乙醇将其溶解,待测。
  1.2.2 吸收波长的测定[7]。移取1 mL提取液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溶液,摇匀,放置5 min后加入0.3 mL 10%硝酸铝溶液,摇匀,5 min后再加入2 mL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再用60%乙醇定容,混匀静置10 min。以0.3 mL 5%亚硝酸钠溶液、0.3 mL 10%硝酸铝溶液、2 mL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60%乙醇定容,得到的溶液作为参比溶液,在400~800 nm扫描,得到其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nm。
  1.2.3 工作曲线回归方程的建立[7]。准确称取芦丁标准试剂10.8 mg于100 mL容量瓶中溶解,并用60%乙醇溶液定容,摇匀,即得到标准品。准确移取上述标准溶液0、1.0、2.0、3.0、4.0、5.0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溶液,摇匀,放置5 min后加入0.3 mL 10%硝酸铝溶液,摇匀,5 min后再加入2 mL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线,10 min后于波长51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055 2c-0.002 3,R2=0.999 7[8]。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范围为45~65 ℃[9]。因此,分别选取温度为45、49、53、57、61、65 ℃,提取时间为1 h,纤维素酶的浓度为0.8 mg/mL,提取1次按1.2.1的提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57 ℃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最高(图1)。
  2.1.2 时间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分别选取时间为0.25、0.50、1.00、1.50、2.00、2.50、3.00 h,温度为57 ℃,纤维素酶的浓度为0.8 mg/mL,提取1次。结果表明,当提取1 h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最高(图2)。   2.1.3 纤维素酶浓度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分别选取纤维素酶浓度为0.1、0.2、0.4、0.6、0.8、1.0、1.2 mg/mL,温度为57 ℃,提取时间为1 h,提取1次。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浓度为0.4 mg/mL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最高(图3)。
  2.1.4 提取次数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设置温度为57 ℃,提取时间为1 h,纤维素酶浓度为0.4 mg/mL,分别提取1、2、3、4、5次(提取次数≥2时,后一次提取液要与前面提取液混合)。从图4可以看出,当提取3次后,曲线处于缓慢上升状态,提取率稍有提高,但从药品成本和工作量等因素综合考虑,提取3次最佳。
  2.2 精密度、加样回收与稳定性试验
  2.2.1 精密度试验。按1.2.1的提取方法提取3次,制备4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分别在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9次,计算其浓度和平均值,求得标准偏差,结果见表1。
  2.2.2 加样回收试验。称取苏子叶粉末3份,在样品中加入芦丁标准品5.0 mg,将样品和标准品混合物按1.2.1的方法提取3次,结果见表2。
  2.2.3 稳定性试验。按照样品测定方法,分别在0、0.25、0.50、1.00、1.50、2.00 h测定同一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测定液中的黄酮在2.0 h內稳定。
  3 结论
  本试验以测得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指标,采用纤维素酶法,以温度、提取时间、纤维素酶浓度和提取次数为变量进行试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经过数据处理结果和图像分析,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温度为57 ℃、提取时间为1 h、纤维素酶浓度为0.4 mg/mL、提取次数为3次,测得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609 mg/g。
  本试验提取3次,做了精密度试验和加样回收试验,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1.76%,加样回收试验的平均回收率为90.40%,相对标准偏差为5.01%。
  纤维素酶法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酶反应时将植物组织分解,较大提高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比传统提取碱液提取效率要高很多,高小龙等[9]用碱液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提取率为0.482 mg/g,而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提取率为1.609 mg/g,比传统碱液提取率高了3倍多,而且耗能少、污染少、操作相对简便。但是,温度、pH值、纤维素酶的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都会影响酶的活性,直接关系到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因而增强酶的活力是考察的重点方面。例如,可以对天然纤维素进行处理,以改变天然纤维素的结构,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脱去木质素,以增加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接触面积,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10]。随着酶学的发展,纤维素酶在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方面的应用必然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参考文献
  [1] 云南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4.
  [2] 哈成勇.天然产物化学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38.
  [3] 梅钧,汤自豪.药用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J].九江医学,2009,24(4):90-92.
  [4] 唐浩国.黄酮类化合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
  [5] 何国庆,丁立孝.食品酶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2.
  [6] 曹键,师俊玲.食品酶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34
  [7] 姜显光,侯冬岩,回瑞华,等.马兰叶中总黄酮的提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5):967-969.
  [8] 曹键,师俊玲.食品酶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170
  [9] 高小龙,董远清,刘冬雪,等.碱液法浸提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含量测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7):93-95.
  [10] 宋述芹,谷茂,陈飞鹏,等.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罗勒花和叶的挥发性成分[J].质普学报,2008,29(2):110-114.
其他文献
摘要 总结了阜阳市小麦绿色增产轻简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良种准备、整地、精细播种、科学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推广小麦绿色增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24-01  安徽省阜阳市是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小麦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
摘要 在玉米生產过程中要想达到高产、稳产,选择优良品种是关键。汕头市是鲜食甜糯玉米的优势产区,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通过介绍玉米产业发展概况、品种分类和良种选择原则,提出适宜汕头市种植的优良鲜食甜、糯玉米品种。  关键词 鲜食玉米;品种选择;广东汕头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58-02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优良的品种和种
摘要 为实现青贮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以青贮玉米品种强盛30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施肥水平,研究并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青贮玉米的生长指标、叶面积、产量等。结果表明,基肥施尿素187.5 kg/hm2、磷酸二铵228 kg/hm2及追肥施水溶肥(35-0-10)315 kg/hm2;基肥施尿素127.5 kg/hm2、磷酸二铵228 kg/hm2、磷酸钾90 kg/hm2及追肥施尿素282 kg/hm2;
摘要 本文就吉林省延边州发展柞蚕二化二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采用春稚蚕室内合成袋育、秋蚕室内人工补温、室内保卵等技术,解决了延边地區一年放春、秋2个世代柞蚕结茧率低的难题,并且通过近12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导出延边州秋柞蚕的收蚁时间,以期为延边州柞蚕二化二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柞蚕;二化二放;可行性;吉林延边  中图分类号 S8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
摘要 对3种生物菌肥在轻度板结土壤葡萄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不一,高活性全营养微生物肥处理组葡萄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为最高,所有菌肥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均显著高于正常管理葡萄园对照,且以生物酵素处理最高。  关键词 葡萄;生物菌肥;叶片;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3.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介绍了甜玉米品种益甜608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品质分析和抗病性。审定3年以来,根据其遗传基础、示范推广和市场消费等反馈分析,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品质佳、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华南及类似鲜食玉米生态区域种植,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甜玉米;益甜608;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
摘要 对南美白对虾与方斑东风螺的混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探索方斑东风螺与南美白对虾协同健康生长的养殖模式。结果表明,在成活率和病害防治方面,水泥池养殖方斑东风螺优于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较优于水泥池混养;经过对比发现,在水泥池中以养殖方斑东风螺为主,适当投入虾苗的养殖模式较好;可见,在水泥池中适当投放虾苗可以减少病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方斑东风螺;混养  中图分类
摘要 利用临夏州1981—2015年6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临夏州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夏州五县一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全州范围内每10年增加96.9 ℃·d。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广河县,平均每10年增加170.5 ℃·d;≥0 ℃初日由南向北显著提前,终日没有明显的提前或延迟趋势,各地区的初终间日数变化都
摘要 在小麦上进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各剂量对小麦未发生药害,对小麦安全。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 d,连续施药2~3次,适宜用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64.50~96.75 mL/hm2(制剂量150~225 mL/hm2)。  关键词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摘要 利用聊城市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ArcGIS的克里格插值方法、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聊城市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5年年降水及夏、秋、冬季均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春季降水为增加趋势。突变检验发现,各年及各季节均有突变发生的年份,其中春季降水在1990年前后突破显著性检验,降水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降水小波分析中,旱涝较为频繁,经历了降水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