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在钢琴教学中合理应用音乐审美和实践教育,对教育现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从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钢琴教学的优化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我国钢琴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强化。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35-03
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美国音乐教育界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并且两者从音乐的本质、内涵、价值和意义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现代音乐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及音乐教育方式的不断变化。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也会应用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的教育思想,因此基于钢琴教学改革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尝试探索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措施,为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下面就对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进行分析,为钢琴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应用
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点在于在教育实践中将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等同,并且将西方传媒美学思想观念作为基础,将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作为方法,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充分激发。在钢琴教学中应用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相应的强化。从形而上的教育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审美教育具有较强的明确性,而从形而下的实践操作层面看,其能够针对不同课程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进而有效保证审美教育的导向性和指引性[1]。特别是在钢琴这种具有一定表演性质的音乐学科中,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标准,在审美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前,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对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在探索钢琴教学中审美范式的应用和体现,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钢琴教学中“审美”基础的奠定
钢琴表演要求表演者应该将乐曲中的内在审美特点借助一定的演奏方式准确地传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乐谱作为演奏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乐曲的情感并不是盲目的表达,而是在对乐谱进行准确解读的基础上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意图等,进而基于自身理解完成钢琴演奏,将自身理解融入到表演过程中,实现对作品情感的传达[2]。在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钢琴曲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把握,就应该适当融入审美教育,奠定学生的审美基础,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以肖邦前奏曲为例进行分析。肖邦的整部前奏曲以调性逻辑为线索突出强调了曲目的整体性,同时各自乐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因此既能够进行成套演奏,也可以单独表演[3]。在选择进行独立演奏时,前奏曲是较为小型的体裁,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的发展相契合,重点关注音乐灵感的迸发,对音乐逻辑的相互冲击加以弱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作者个人意识的自由传达,具有流动发展的特点。基于此,在钢琴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了解这部分知识点,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钢琴乐曲的理解。
(二)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的合理应用
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解读是开展钢琴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加强学生钢琴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借助审美解读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才能保证审美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还原乐曲创作时期的历史场景,达到理想的审美状态[4]。具体来说,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凸显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观性特征。即教师应认识到,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也会获得差异性的审美体验,并且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学生审美视角和审美经验的差异性影响,所以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在充分激发学生主观性的基础上,促使钢琴艺术表演的生命力得到一定的凸显。简言之,在钢琴教学中有效应用审美教育,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系统分析,切实发挥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强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性。
二、钢琴教学中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
在实践教育理论中,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除了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外,也表现出相应的艺术性特征,把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是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根本。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教育艺术性的凸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艺术性存在于创作者、作品以及表演者、欣赏者的相互关系中,并且这一关系在构建和发展时会受到“现时性”的影响。所以,在实践教育思想中,对音乐的合理把握能够有效增强音乐艺术的空间维度[5]。因此基于实践教育思想,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把握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该探索对钢琴作品艺术性的解读,对学生钢琴乐曲的理解能力和演奏能力加以培养。
一般而言,学生在对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较为经典的传统作品,学生的态度也较为明朗,因为作品的解读经验相对丰富,学生能够充分借鉴先人的成果。但是对于现代作品的解读却往往由于缺乏历史的距离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在现代主义的颠覆和后现代主义的席卷下,音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钢琴艺术从创作到表演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特征。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教育受到多元音乐风格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组织钢琴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钢琴的多元音乐风格,明确不同时期钢琴乐曲的主要特征,切实引导学生对钢琴乐曲的艺术性进行充分探索,促使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得到充分凸显[6]。 在教育实践中,在实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钢琴乐曲的艺术性进行分析,应该充分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探索钢琴乐曲的艺术特点,进而结合具体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如19世纪中叶的音乐艺术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小型音乐体裁发展态势较好,音乐风格逐渐突破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向著无调性过渡。结合这一特点,在对德国表现主义奠基人勋伯格所创作的无调性作品《钢琴小品三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应该明确作品的创意曲特性,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作品对无调性处理手法的应用。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对舒曼、瓦格纳等人的创作历史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为学生对乐曲艺术性的解读提供相应的辅助。这样,钢琴教学中实践教育效果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凸显,教学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对我国钢琴教学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对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反思
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思想是当前音乐教育界较为流行的两种哲学思想,通过对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具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各具优势,其具体应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首先,钢琴教学中所应用的审美教育范式衍生于音乐文化价值体系,将西方社会中传统艺术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建立在西方美学基础上的教育范式。因此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将钢琴曲的审美性作为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加以培养[7]。其次,实践教育范式衍生于当代多元音乐文化价值体系,其将音乐艺术从传统的审美对象转变为一种特定语境下的行为方式,重点对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进行分析,能够借助音乐艺术经验实现对审美经验的取代,促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因此在实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钢琴教育更为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个人参与真正实现自我成长。最后,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学作品、作品分析维度以及音乐价值欣赏的侧重点都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合理选择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促使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改善我国钢琴教学现状,促使钢琴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总而言之,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钢琴教学的优化开展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同时兼顾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为钢琴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促使我国钢琴教育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为钢琴教育与国际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对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钢琴教师在开展钢琴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合理应用,借助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协调促使钢琴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李雪,郑英菊.浅谈音乐审美在钢琴教育培养方法[J].[LL]艺术时尚,2014(02):275.
[2]刘晶心.中西音乐审美比较研究——从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说起[J].文艺生活,2014(05):110.
[3]郭晓娜.浅析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02):126.
[4]黄洁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方式在钢琴音乐中的变化与弥补[J].北方音乐,2014(13):153—154.
[5]张玮.高职院校钢琴教学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探析[J].黄河之声,2013(04):25.
[6]关松鹤.钢琴音乐审美要素分析——兼论其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7]王芳.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制约的钢琴演奏教学探微[J].北方音乐,2014(11):37.
(责任编辑:郝爱君)
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在钢琴教学中合理应用音乐审美和实践教育,对教育现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从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钢琴教学的优化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我国钢琴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强化。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35-03
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美国音乐教育界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并且两者从音乐的本质、内涵、价值和意义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现代音乐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及音乐教育方式的不断变化。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也会应用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的教育思想,因此基于钢琴教学改革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尝试探索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措施,为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下面就对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进行分析,为钢琴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应用
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点在于在教育实践中将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等同,并且将西方传媒美学思想观念作为基础,将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作为方法,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充分激发。在钢琴教学中应用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相应的强化。从形而上的教育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审美教育具有较强的明确性,而从形而下的实践操作层面看,其能够针对不同课程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进而有效保证审美教育的导向性和指引性[1]。特别是在钢琴这种具有一定表演性质的音乐学科中,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标准,在审美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前,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对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在探索钢琴教学中审美范式的应用和体现,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钢琴教学中“审美”基础的奠定
钢琴表演要求表演者应该将乐曲中的内在审美特点借助一定的演奏方式准确地传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乐谱作为演奏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乐曲的情感并不是盲目的表达,而是在对乐谱进行准确解读的基础上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意图等,进而基于自身理解完成钢琴演奏,将自身理解融入到表演过程中,实现对作品情感的传达[2]。在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钢琴曲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把握,就应该适当融入审美教育,奠定学生的审美基础,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以肖邦前奏曲为例进行分析。肖邦的整部前奏曲以调性逻辑为线索突出强调了曲目的整体性,同时各自乐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因此既能够进行成套演奏,也可以单独表演[3]。在选择进行独立演奏时,前奏曲是较为小型的体裁,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的发展相契合,重点关注音乐灵感的迸发,对音乐逻辑的相互冲击加以弱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作者个人意识的自由传达,具有流动发展的特点。基于此,在钢琴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了解这部分知识点,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钢琴乐曲的理解。
(二)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的合理应用
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解读是开展钢琴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加强学生钢琴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借助审美解读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才能保证审美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还原乐曲创作时期的历史场景,达到理想的审美状态[4]。具体来说,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凸显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观性特征。即教师应认识到,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也会获得差异性的审美体验,并且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学生审美视角和审美经验的差异性影响,所以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在充分激发学生主观性的基础上,促使钢琴艺术表演的生命力得到一定的凸显。简言之,在钢琴教学中有效应用审美教育,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系统分析,切实发挥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强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性。
二、钢琴教学中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
在实践教育理论中,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除了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外,也表现出相应的艺术性特征,把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是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根本。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教育艺术性的凸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艺术性存在于创作者、作品以及表演者、欣赏者的相互关系中,并且这一关系在构建和发展时会受到“现时性”的影响。所以,在实践教育思想中,对音乐的合理把握能够有效增强音乐艺术的空间维度[5]。因此基于实践教育思想,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把握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该探索对钢琴作品艺术性的解读,对学生钢琴乐曲的理解能力和演奏能力加以培养。
一般而言,学生在对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较为经典的传统作品,学生的态度也较为明朗,因为作品的解读经验相对丰富,学生能够充分借鉴先人的成果。但是对于现代作品的解读却往往由于缺乏历史的距离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在现代主义的颠覆和后现代主义的席卷下,音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钢琴艺术从创作到表演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特征。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教育受到多元音乐风格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组织钢琴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钢琴的多元音乐风格,明确不同时期钢琴乐曲的主要特征,切实引导学生对钢琴乐曲的艺术性进行充分探索,促使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得到充分凸显[6]。 在教育实践中,在实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钢琴乐曲的艺术性进行分析,应该充分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探索钢琴乐曲的艺术特点,进而结合具体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如19世纪中叶的音乐艺术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小型音乐体裁发展态势较好,音乐风格逐渐突破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向著无调性过渡。结合这一特点,在对德国表现主义奠基人勋伯格所创作的无调性作品《钢琴小品三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应该明确作品的创意曲特性,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作品对无调性处理手法的应用。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对舒曼、瓦格纳等人的创作历史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为学生对乐曲艺术性的解读提供相应的辅助。这样,钢琴教学中实践教育效果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凸显,教学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对我国钢琴教学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对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反思
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思想是当前音乐教育界较为流行的两种哲学思想,通过对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具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各具优势,其具体应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首先,钢琴教学中所应用的审美教育范式衍生于音乐文化价值体系,将西方社会中传统艺术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建立在西方美学基础上的教育范式。因此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将钢琴曲的审美性作为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加以培养[7]。其次,实践教育范式衍生于当代多元音乐文化价值体系,其将音乐艺术从传统的审美对象转变为一种特定语境下的行为方式,重点对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进行分析,能够借助音乐艺术经验实现对审美经验的取代,促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因此在实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钢琴教育更为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个人参与真正实现自我成长。最后,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学作品、作品分析维度以及音乐价值欣赏的侧重点都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合理选择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应用,促使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改善我国钢琴教学现状,促使钢琴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总而言之,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钢琴教学的优化开展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同时兼顾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为钢琴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促使我国钢琴教育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为钢琴教育与国际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对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钢琴教师在开展钢琴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合理应用,借助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协调促使钢琴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李雪,郑英菊.浅谈音乐审美在钢琴教育培养方法[J].[LL]艺术时尚,2014(02):275.
[2]刘晶心.中西音乐审美比较研究——从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说起[J].文艺生活,2014(05):110.
[3]郭晓娜.浅析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02):126.
[4]黄洁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方式在钢琴音乐中的变化与弥补[J].北方音乐,2014(13):153—154.
[5]张玮.高职院校钢琴教学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探析[J].黄河之声,2013(04):25.
[6]关松鹤.钢琴音乐审美要素分析——兼论其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7]王芳.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制约的钢琴演奏教学探微[J].北方音乐,2014(11):37.
(责任编辑:郝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