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话成为童话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在学校体制中的落实是儿童文学教育品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儿童文学进入学校,有一个从“异物”到“体制外”再到“体制内”的三级跳跃过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一个发现儿童、关注儿童教育的辉煌时代。周作人、赵景深、叶圣陶、魏寿镛、吴研因等一批大家都参与了儿童文学的讨论。周作人先生的著述《儿童文学小论》,从人类学、民俗学和儿童学的角度去讨论儿童文学,研究童话,可谓深入浅出。
  在周作人先生看来,普通的童话是“原始社会的文学”,“原始社会的故事普通分作神话、传说、童话三种。神话是创世以及神的故事,可以说是宗教的;传说是英雄的战争与冒险的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童话的实质也有许多与神话传说共通,但是有一个不同点,便是童话没有时与地的明确的指定,又其重心不在人物而在事件,因此可以说是文学的。”
  确实如此,无论早期的天然的民间童话(即上文提到的“普通的童话”),还是后来的个人的创作童话,都表现出了其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当下,教育界多少已认识到了童话之于儿童的特殊作用,决不会将童话故事斥之为“猫狗教材”,但遗憾的是,在学校,童话教育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进入学生生活,常常被拘泥于一个很小的所谓的“语文味”的世界里,而对童话的文学价值以及其对儿童生活的意义,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种不够重视的背后,首先涉及到对儿童当下生活的理解。成人往往急于将儿童拉到一种高度,急于把庞大的知识体系给他们。儿童所有的“现在”,都是在为“将来”作准备的。诚然,我们有童话进入教材或者课堂,但往往只是为了让孩子认更多的字,懂更多的理,或者为了改掉孩子身上的某种毛病。把童话故事引进来,其目的只在于“寓教于乐”。然后,比较糟糕的是教育会很快地把扼杀娱乐变成了自己的义务。于是,童话成了一点点蜂蜜,被掺进“药水”里让孩子喝。想象力或者敏感的心灵,其本身不成为一种价值,而是变成了让孩子吞咽知识、懂得道理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竭尽全力,最后,往往是把仙女的魔法棒变成了一根毫不起眼的木棍子。这种做法的背后,有一种可怕的逻辑:孩子的分分秒秒都不可以浪费,都要走在长大成才的路上。
  其次,是对文学功能的漠视和淡化,甚至有人把文学误解为就是长一点“伤春悲秋”的情绪,还不如训练学生写近义词、划中心句来得实在。的确,文学的功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文学对人的滋养,如阳光雨露播洒在一棵树上,是在不知不觉中潜滋暗长的。但是,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渗透着哲学思想、理性精神的。别林斯基说:“文学有巨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文学所对应的,不只是语文的一块小小区域,而是整个人生。如果儿童只能在一个逼仄狭隘的所谓的“语文味”的空间里学习童话,那么他们一定会抵抗的——他们身上有一种奇异的不知道疲倦的充盈与丰富,谁和他们的这种天性作对,他们绝不会轻易就范。
  没有“现在”的儿童,是不可能拥有美好的“将来”的。因此,对于今天的教育者而言,充分认识到童话的意义和功能,恢复其柔软性,确立童话教育的文学地位,捍卫儿童生命中珍贵的“欢乐时光”,应该成为我们时刻的牵挂和一生的信仰——童话,应该成为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不是低段儿童识字写字或者练习句式的一种材料。
  从课程的角度看,首先要弥补的是教材的不足。教材受篇幅的限制,长篇的优秀童话无法进入;即便进入,也常常是缩略版、删改版。教师要从世界童话的版图上,寻找经典的童话作品,把他们带到儿童的面前。贝洛时期、格林时期、安徒生时期、爱丽丝时期、匹诺曹时期、彼得·潘时期、温尼·菩时期、林格伦时期,童话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探究新路,每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品。
  寻找优秀的童话,是否有一个标准?如果有,对于儿童而言,那么有一个标准值得一提:极清浅又极深刻。比如贝洛的童话。那些故事如此智慧优雅,它们充满了细节,真实有力地带你走进灵魂深处。比如,《小拇指》,“她虽然贫穷,可她依然是他们的母亲。”“这个皮耶罗是她的长子,她对他的喜欢,超过了其他几个孩子。因为他的头发有那么点红红的,而她的头发也是红红的。”比如《睡美人》,沉睡了一百年的公主,醒来后看见眼前英俊的王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您是我的王子吗?您的等待是有意义的。”
  优秀的童话,它承认游戏是重要的,它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保护着儿童的想象力和自由意识,甚至一点也不拒绝荒诞与夸张。如同仙女懂鸟儿的语言一样,在荒诞与夸张里,儿童那样的“轻车熟路”,行走在一个个未知的奇妙的世界里,延伸着神奇的体验。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那种“有意思的没意思”“没意思的有意思”是如此优秀。爱丽丝跟着一只兔子钻进了一个洞,然后一路滑到深不见底的未知世界。她喝下了一瓶“把我喝掉”的液体,吃下一块“把我吃掉”的蛋糕,她因此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睡鼠、疯帽子、假甲鱼、红心皇后……灵光四射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个开心符号,无疑是给儿童的心智放一个愉快的“假期”。然而,优秀的童话从来不会迷失在想象的云朵里。它保持自己的精确和清晰,拥有自洽圆满的想象世界。儿童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儿童自己既可以是小矮人,又可以是巨人:在大人和嘈杂的世界那里,他是小矮人;在玩具和打呼噜的喵咪那里,他又是巨人。
  童话又有深刻的一面。童话里并不全是公主和王子,童话里也有危机、恐怖、死亡等黑暗元素,比如大灰狼,杀人的继母,兄弟的背叛……这是童话直面人生真相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童话又通过魔法和幻想为读者(听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手砍掉了可以重新装回去;孩子的喉咙可以被割开,也可以因为眼泪的灌溉而复活……这些奇妙的命运逆转,包含着人类对一些基本价值观的肯定。
  把优秀的童话被带到儿童面前,我相信,养育孩子的,不仅仅是想象力。
  童话,以文学的方式教童话,那么,故事里面的字会不会写,这段话围绕哪个意思展开……这些都不太重要了,甚至应该刻意地让这些东西退到幕后。对于童话而言,重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里,不断地被重新讲述。在听与讲的过程中,我们回到了童话原初的样子。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如果睡眠是肢体松弛的顶点,百无聊赖则是精神松懈的巅峰。百无聊赖是孵化经验之卵的梦幻之鸟,枝叶婆娑之声会把它惊走。它的巢穴是与百无聊赖休戚相关的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这也许应该成为童话讲述的一个宗旨。孩子需要一种安静的讲述,一种不被“学习目标”所打扰的干干净净的讲述,然后在聆听中,他们可以让一个个音节在眼睛里创造奇迹。
  其次,就是表演,使儿童置身于童话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甚至是创作童话剧。表演使童话和儿童身上的幻想精神、游戏精神得以双重释放。这种表演,可以是一种再创作。事实上,童话故事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有不断变形的能力:故事因为有了读者的参与而变得更加有厚度。把这种创造性的纬度带进来,故事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再有,便是依托故事展开对话,使故事包孕的丰富意味凸显出来,使学生享受丰富的情感体验。网上广为传播的美国老师的一堂《灰姑娘》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童话就应该是这样,童话课就应该是这样:把我们带到动物和花草会说话的年代,带到了灵魂会突然与身体分离的夜晚,带着我们藏身于一朵花,一棵树,挥舞着魔法棒,把各种物件随心所欲地变化着模样,自由地变换着强大与弱小,甚至让死去的又得到重生。一切,包括阅读者自己,都在童话中拥有了神秘的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你把童话课想得太浪漫了。难道,童话不应该如此浪漫么?
  (张学青,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在振兴东北的历史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而人力资源又是实现吉林省经济振兴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笔者针对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
北朝时期无论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宇文氏建立的西魏北周,还是高氏建立的东魏北齐,都能以儒家文化为重,广泛开展儒学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其中对孝道的传承尤为重视,其结果是北方儒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实践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即根据小学品德学科特点,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触动,从而外化为行动。在教学中实现了知行的有机统一、角色的有效转型和课程的有机整合。以课前实践初步感知;课堂教学的联中激趣→实践探究→体验交流→多元评价;课后的延伸拓展这一具体操作流程,建构了丰富而灵动的品德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中,诗歌的民间化曾经对新诗本身的建设以及诗歌的社会功能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民间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诗歌的"非诗化"倾向,为新诗发展带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的实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看,两者之间的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决
专注于倾听,并与“倾听教育”结缘,使我在专业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也使我获得儿童文学创作的“非份之‘享’”。  一、“倾听”助我上路  闯入儿童文学的领地本是无意之举。那年暑假,我在电脑上陆陆续续敲下小说《季悠然和她的猫》,随后投给我从小就最爱的杂志——《儿童文学》。就在我把这事快给忘了的时候,编辑部来电话,通知我过了初审,再过两个多月,接到第二个电话,说复审也过了,等第三个电话告知我过了终审、马
无论从车水马龙的干将路直入,还是沿着小桥流水的平江路拐进,只要踏入平江实验学校的大门,人们都会精神为之一振。十八棵百年银杏掩映下,五百岁的大成殿依旧巍然,三块印刻历史足迹的石碑庄重大气,古殿横匾上“德润文光”四字见证着学校的文化渊源,昭示着平江人的办学追求。平江实验学校正是以“德润文光”为校训,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新乐章。  一、全方位德育  平江实验学校秉持“德润文光”古训,以涵化的方式,汲取时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现代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的建立,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更新等都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还需注意处理好几个相应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