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薄凉日,我血荐轩辕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既在辛亥革命期间坚定了部分民众的信心,又在五四运动前后做出了直接及间接性的推动维护的贡献,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保护了多位共产党战士,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帮助共产国际及中国分党邯的工作。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独醒于大圜,而冷观那炎世,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留下了浓重的印痕,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册里挥墨不少。他的许多创作,是在非为个人,而是对敌人斥责,为友人纪念,将国人鞭策。
  关键词:鲁迅 古体诗 集注
  
  一、背景简述
  
  这首诗作于一九一二年,最初发表于八月二十一日《民兴日报》署名黄棘。这一年正是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彼时辛亥革命刚刚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也正是局势不安,转变最多最迅疾的时候。鲁迅自绍兴辗转至北京,经历了革命果实的结成与被窃取,对革命有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与理解。
  
  二、范爱农其人生平概况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人,是光复会的成员,与鲁迅结识于日本。他是革命党人徐锡麟的学生。后因为没有学费,不能够继续留学而回国。1911年鲁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后改称绍兴师范学校)监督时,他任学监,离职后,他被守旧势力排挤出校,1912年7月10日落水身亡。
  
  三、诗歌解读分析
  
  全诗分为三章,现分章分句解读。
  第一章第一句。“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风雨飘摇”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鸱鹗》一篇。全文较短,现记于下。
  鸱鹗鸱鹗,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撤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祖,予口卒痞,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修倚,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晓。
  据周振甫所注译,此篇主旨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寓言诗,写劳动者在统治阶级压迫下,虽拼命干活,也难免家破人亡;一说是写周公辅佐成王时的辟谣。一般理解,作者引用此句,是隐喻时局动荡,一方面当时英帝八西藏,俄帝入伊犁,刚刚成立的临时政府不能统一全国;另一方面,作者故乡绍兴被王金发等人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但读过《鸱鹗》全篇后,与下句“余怀范爱农”所联系《鸱鹗》中所述说的成鸟辛勤培养的小乌到头来只拿给鸱鹗果腹,成鸟无比疲累,积蓄全无,毛羽摧毁,却还仍大声呼叫,似有中国革命党人的写照,诗中绝望、愤慨、悲痛的情绪,也与鲁迅此时的心情相吻合。难考是否巧合。此外,据鲁迅日记,作诗当天,即七月二十二日:“大雨,遂不赴部。”可见这一句也是写当时实际的天气。从“不赴部”中也可猜测到悲愤情绪。这样看来,这一用典很有深意,于情于境于景,妥帖恰当。
  第二联“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华颠”出自《后汉书·崔驷传》“唐且华颠以语秦。”唐代李贤注:‘《尔雅》曰颠,顶也。释言:华颠,谓白首也。”萎,衰谢,寥落,稀少。“白眼”出自《晋书·阮籍》“(阮籍)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十,以白眼对之。”“鸡虫”出自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写鸡争虫啄食,以喻争权夺利的卑劣小人。此句仍是从实际情况延伸开去。“白眼”本是范爱农本身的相貌特点。从作者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卷24期的《范爱农》后收入《朝花夕拾》)中读到鲁迅第一次见到范时:“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而阮籍也是士气宏放,风骨强硬之士。这里写“白眼”,展现范爱农暗藏气节,傲对世人,也是直心直肠之人。此外还写“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就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留意到”与诗句相对应,再加上“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正如他所述“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很明显,如范爱农正直刚硬之士,在何几仲等人的排挤下生活艰难,压力重重,甚而头发花白,出现秃顶。“几仲”在绍兴方言中与“鸡虫”谐音,鲁迅将“鸡虫”作入,正如附记所说“奇妙奇绝”,为老友出了一口气,稍快人心。
  第三联“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荼苦”出自《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越年生草本植物,叶有齿,嫩苗可食用,味苦,又叫苦菜。“世味”见陆游诗“世味年来薄似纱”,直道指为人正直善良,不肯阿谀奉承。“秋荼苦”既写世情,又写心情。绍兴光复后,看似新人新气象,王金发率光复军进入绍兴之后,还曾见过鲁迅,态度躬亲,并实施了一些措施试图改变旧貌,俨然是清正的新式好官员。但不多时,“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一些革命军腐化得如此之快,怪不得作者要叹世味炎凉,人人追求声色货利,而像范爱农那样正直之士却少得可怜,诚然萘苦,相较作者和范爱农君心中的失望苦涩,竞也如荠菜一样甜蜜蜜了。
  第四联“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鲁迅随教育部迁北京前,于是年四月中回绍兴,见过范爱农,到范爱农七月去世,分别刚三月。畸躬,即畸人。指不合流俗,不与苟同,不合于人而合于天之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范爱农确有一些不寻常的行为。在《范爱农》中,徐锡麟死后,作者出席同乡会,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政府,作者主张发电,但“说出后,既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作者便愤怒,第一印象就是“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但自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卢斤写“不主张打电报,理由便如爱农所说,革命失败,只有再举,没有打电报给统治者的道理,痛斥也无用。”鲁迅后来也是认同这一观点的。范爱农仍是清醒。“奈何”“竞尔”写出鲁迅痛惜不及,挽留无方。
  这一章怀悲愤失望之情 慨叹友人生前的遭遇,宇里行间皆痛惜。
  第二章第一联“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李白在《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中云:“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对于“海草”的意思不甚明了。或许只为韵,有人解释说,绍兴位于杭州湾南面,浙江东岸,近海一代有“沿海十八村”之说,所以故乡之草称为海草、江草。由此看来,“海草”与“国门”都是说故里。“海草三绿,不归国门”是言长久不回故乡。这句有回忆之意了。二人皆在东京留学很久,长期身在异邦。彼时仍是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同乡会之中“吊烈士,骂满洲”,如今故人已去,很有些凄凉味道。
  第二联“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说文》:“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战国 策·齐策》“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又《孟尝君人秦》“子,东国之桃梗也,削刻子以为人。”桃梗便是桃偶。去穴指被赶出老巢。这里讽刺意味强烈,也满是失望。“狐狸”比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集团皆妖魔也。“桃偶”可理解为投机革命的旧军阀官僚之流。许寿裳在《怀旧》中说“我尤其爱‘狐狸方去穴’这两句,因为他在那时已经看出袁世凯在玩把戏了。”这一说法,在《范爱农》中也有相应之句。绍兴光复之后,范爱农兴冲冲邀鲁迅一同去看,“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遍,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仍然是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可以见到鲁迅以看出这新革命之后旧中国仍在苟延。倪墨炎说:“我以为许的理解比较接近原意。如果要扩大一点范围来说,‘桃偶’是指封建复辟势力,似乎也是可以的。”
  第三联“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故里”是指故乡绍兴,寒云恶,是指环境坏。有人说范爱农死于七月初,故云炎天,白沉于水,故云凛,夜台无旦,故日长。因此,此联全为烘染范爱农死时的凄惨情境,解为故乡风云险恶、过于求深,反失作者原意。从下联承接来看,此说似也成立,不失为“新批评”的一种。但自鲁迅日记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三日“午阅报载绍兴于十日兵乱,十一犹未平。不测诚妄,愁绝,欲发电询之,终不果行。夕与季算访燮和于海昌会馆。”虽后证实是传闻,但也可见当时绍兴局势的确很乱,难免担心。报馆案也可证一二,《范爱农》中说道;“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孙德清还被刺了一刀。此时范爱农的境况也很不好,“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这句诗从时间顺序及承接上来看是写范爱农,境况凄落,“夜长”尤指艰难,也是写作者自己,见鲁迅日记“夜间独自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炎炎夏日,鲁迅在凛寒的暗夜里,也深觉到了焦虑。
  本章最后一联“独沈清泠水,能否涤愁肠?”。
  王嘉《拾遗记》:“怀王好近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被王逼迫,乃赴清泠之水。”“独”暗含悲愤自沉之意。《范爱农》中说:“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鲁迅的怀疑并非没有依据。周作人在旧的护纸书中发现一封范君的信,时间为一九一二年夏历三月二十七日,有“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之言。现在推测,范君掉下水去也应酒醒,实不至溺亡。但真相如何,已不得知。
  这一章回顾了故人相识,至一同看到辛亥革命、绍兴光复,局势多变,希望未现,尾句的疑问,说明了作者对范爱农死因的疑问,有批评友人轻生之意,也怀了希冀,希望亡去真的可以解脱痛苦。但也正如鲁迅所说,人总该有别的办法。相信若范君真是自杀,鲁迅是不认同的,是痛惜不及的。
  第三章第一联“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把酒论当世”可解为由“煮酒论英雄”化来。范君爱酒,“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后来鲁迅离开绍兴,范爱农“很困难,但还喝酒”。但从文中又见,他来叫鲁迅去看光复的时候说“今天不喝酒了”,在师范学校和鲁迅同事时,“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大概这便生出一种理解,将“小”作动词,轻视之意,范的“爱酒”是借酒浇愁,不是酒徒,他瞧不起酒徒,是有政治头脑的。另一种理解说“小”指举杯小饮。我以为后者比较恰当,但又想到一层,将“小”与后联“微醉”相对,鲁迅在这里只是前后呼应,回忆往事,有亲切意味,“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似昨日先生还与我把酒相对,小饮谈笑lA日空落,怅然若失。
  第二联“大国犹茗芋,微醉自沈沦。”
  “大圜”见《吕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大圜指天,代指天下人。“自”再提自杀之断。天下人醉得毫无所知,而范君微醉,既是他落水的写实,也是与“小”相应,说他较天下醉者,稍为清醒,并未麻木,投水或许是在微醉之时作出的选择。或许在鲁迅看来,此时应保持清醒头脑面对世间,他自己做出了表率,这里也可理解为迟到的怪责。
  第三联“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绪言”出自《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唐代成玄英疏:“绪言,余论也。”指有见解的话,范爱农的议论,许多未说的话。“终古”见《离骚=》=‘‘余焉能忍此于终古。”指久远,即永别。斯人已逝,作者抱憾的是再也听不到话语,而非见不到人,是人印象深刻。知音故去,再无人听琴。
  第四联“古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忍若风吹尘。”古诗云“人生寄一世,奄忍风飚尘。”鲁迅多有共产党人为友,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致台静农信中“……现状为我有生以来所未尝见,三十年来,年相若与年少于我一半者,相识之中,真已所存无几,因悲而愤,遂自往往自视亦如轻尘。”“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友人都渐渐故去,鲁迅面对死亡,已然凛然,在悲愤中痛惜,苦闷中抗争。他已准备随时献身,真正大无畏。《范爱农》中也记:“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的,不过说说罢了。”
  最后一章,把酒对空,无限悲痛、伤惘统统涌来,作者情绪已不能自抑,轻尘于世间,却仍是要做些事情。鲁迅先生始终是坚持至终的一个人。
  稿后附书四行,即附记,由周作人记八《关于范爱农》(后收入《药味集》)一文,手稿中为“速死豸之大狼狈矣”,在一九五六年《鲁迅与范爱农》《鲁迅的青年时代》)之中改为“群小之大狼狈”。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四四章《哀范君》中写道“这里有些游戏瘦辞,释明不易,关于鸡虫可参有《呐喊衍义》第六六节《新贵》一项,‘天下仰望以久’一语也是一种典故,出自学务科员之口,逢人便说,在那时候知道的人很多,一听到时就立即知道这是说的什么人了。”鲁迅先生笔锋迅疾,出其不意,可见一斑。
  此外,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外集》,鲁迅先生在将这三章编入其中时新写了一联。这便是第三章的另一版本,“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旧朋云散 尽,余亦等轻尘。”第三联“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也是写祖国各地正是漫漫长夜,而封建势力如袁世凯之流,已在“新宫”度他们的“春天”了,据倪墨炎说“鲁迅在二十年后新写的这一联,和本诗第二首的中心内容完全吻合,这决不是偶然的。”这其中似乎有些将其神话的味道。
  
  四、几个小问题
  
  (一)鲁迅作品中的用典
  在分析鲁迅的这首诗时,发现鲁迅用典甚多且浑然天成。鲁迅用典都不是艰深的,而恰到好处,意味深长。
  那么,在其他作品中是否也如此呢?
  简单查一下《自题小像》中的用典。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出白《庄子》,指心。唐《侠客诗》“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荃不察”出自《离骚》“荐轩辕”出自《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鲁迅身为新文学的奠基者,却是又留过洋,又读过经,从其用典来看,简单易明。在许多旧体诗中都是如此。
  (二)鲁迅的笔名“黄棘”的分析
  这一笔名首见于《<越铎>出世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有诗云“借光景之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关于“黄棘”的解释,楚辞研究者的说法不同,据郭沫若同志的《屈原赋今译》这两句诗可译为:“我鞭笞着神光电影而来而往,我的鞭子弯曲有刺,其色金黄。”这里以“光景”喻神速,以“黄棘枉策”喻速而更求其速。可见“黄棘”含有以棘策马。驱之迅行的意思。鲁迅取其笔名,正是辛亥革命“首举义旗于鄂”后不久。鲁迅对辛亥革命是拥护的,是抱过希望的。所以他在出世辞中号召“天下兴亡,庶人有责”,要大家“同力合作,为华土谋”,迅速行动之意。
  据周作人说,鲁迅写这首诗原署真姓名,涂改为“黄棘”二字,我以为也有纪念和友人同在绍兴工作生活之一。
  (三)鲁迅与范爱农
  鲁迅与范爱农识于东京。一九0四年十一月浙江光复会骨干徐锡麟,陶成章,范爱农,陈伯平,马宗汉等,为准备起义,登程去日本,鲁迅前往横滨去接,表示支持。这便是如《范爱农》中所记的有关绣花鞋和让座两件事所产生的误会。之后的同乡会上二人的针锋相对让鲁迅甚而生出“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的想法。
  据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所说,鲁迅本来是不到同乡会的,这回特别跑去,听说范爱农的情形正如本文所说,但事实上他似乎不是和爱农有相反的意见,只是说爱农的形状、态度、说话都是很特别罢了。同乡会上激烈派不主张打电报,原因如范爱农所说,“革命失败,只有再举,没有打电报给统治者的道理,痛斥也无用,何况只是抗议呢。”鲁迅对一位主张发电报的同乡前辈颇有敬意,此后改了主意。会场上那前辈说:“便是猪被杀时也要叫几声”,又说到狗。那是鲁迅回答,猪只能叫叫,人不是猪,该有别的办法,后又改作其诗加以讽刺。因此周作人说鲁迅与范爱农的立场是相同的,不过态度有点不同。
  这件事据倪墨炎分析,很可能是周作人将两次会议记混,鲁迅是否加入过光复会也仍有争议,就不在此赘述。
  又据周作人回忆,二人同在师范学堂时,“爱农常于办公完毕后走来,戴着农夫所用的卷边毡帽,下雨时候便用钉鞋雨伞,一直走到里堂前,坐下谈天,喝着老酒,十时以后才回堂去。”
  鲁迅与范爱农交往密切,在其一九一二年的日记中记录颇多,如五月十五日“上午得范爱农信,九日自杭州发。”六月四日“得范爱农信,三十日自杭州发。”七月十九日中记:“晨得二弟信,十二日绍兴法,云范爱农以十日水死,悲夫悲夫,君子无终,越之不幸也,于是何几仲辈为群大蠹。…”二十二日又记“大雨,遂不赴部。晚饮喻陈公猛家,为蔡子民饯别也,此外为蔡谷青、俞英压、王叔眉、季市及余,肴膳皆素。夜作均言三章,录存于此。”范君死后,鲁迅心情哀痛,十分明显。这哀痛不只为范君,还为辛亥革命。附记(1)哀范君三章全文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竞尔失畸躬!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茗芋,微醉合沉沦。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2)《诗·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址。宴尔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情,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洗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壁。
  (3《诗·国风·豳风》
  鸱鹗鸱鹗,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撤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祖,予口卒痦,日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俯俺,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晓晓。
  (4)杜甫《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
  吾观察侯,奇人也。尔其才高气远,有四方之志。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白遐穷冥搜,亦以早矣。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又更逢春,再结乡思。一见夫子,冥心道存。穷朝晚以作宴,驱烟霞以辅赏。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斯游无何,寻告睽索。来暂观我,去还愁人乃浮汉阳,入云梦,乡云叩,归魂亦飞。且青山绿枫,累道相接,遇胜因赏,利君因赏,利君前行。既非远离,曷足多叹?秋七月,结游镜湖,无愆我期,先子而往,敬慎好去,终当早来,无使耶川白云不得复弄尔。乡中廖公及诸才子为诗略谢之。
  (6)周作人《关于范爱农》
  关于范爱农
  偶然从书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的纸护书来,检点里边零碎纸片的年月,最迟的是民国六年三月的快信收据,都是我离绍兴以前的东西,算来已经过了二十一年的岁月了。从前有一张太平天国的收条,记得亦是收藏在这里的,后来送了北京大学的研究所国学门,不知今尚存否。现在我所存的还有不少资料,如祖父少时所作艳诗手稿,父亲替人代作祭文草稿,在我都觉可珍重的,实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迹了,除了书籍上尚有一二题字以 外。但是这于别人有甚么关系呢,可以不必絮说。护书中又有鲁迅的《哀范君三章》手稿,我的抄本附自作诗一首,又范爱农来信一封。(为行文便利起见,将诗写在前头,其实当然是信先来的。又鲁迅这里本该称豫才,却也因行文便利计而改称了。)这几叶废纸对于大家或者不无一点兴趣,假如读过鲁迅的《朝华夕拾》的人不曾忘记,未了有一篇叫作《范爱农》的文章。
  (1)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文章里说在北京听到爱农溺死的消息以后,“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将要忘记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日本改造社译本此处有注云:
  “此云中间忘掉两句,今《集外集》中有《哭范爱农》一首。其中间有两句乃云,出谷无穷夜 新宫自在春。”原稿却又不同,今将全文抄录干下,以便比较。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遽尔失畸躬。
  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故里彤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冽水,能否洗愁肠。
  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酪叮,微醉自沉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题目下原署真名姓,涂改为黄棘二字,稿后附书四行,其文云。
  “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人,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这是信的附片,正张已没有了,不能知道是哪一月,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却有点线索可寻。抄本只有诗三章,无附言,因为我这是抄了去送给报馆的,末了却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诗。
  《哀爱农先生》
  “天下无独行,举世成萎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时。傲骨遭俗忌,屡见蝼蚁欺。坎壕终一世,毕生清水湄。会闻此人死,令我心伤悲。峨峨使君辈,长生亦若为。”
  这诗不足道,特别是敢做五古,实在觉得差得很,不过那是以前的事,也没法子追悔,而且到底和范君有点相干,所以录了下来。但是还有重要的一点,较有用处的乃是题目下有小注“壬子八月”四个字,由此可以推知上边的二十三日当是七月,爱农的死也即在这七月里吧。据《朝华夕拾》里说,范君尸体在菱荡中找到,也证明是在秋天,虽然实在是蹲踞而并非如书上所说的直立着。我仿佛记得他们是看月去的,同去的大半是民兴报馆中人,族叔仲翔君确是去的,惜已久归道山,现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想他还记得清楚,得便当一问之也。所谓在一种日报上登过,即是这《民兴报》又四首乃三首之误,大抵作者写此文时在广州,只凭记忆,故有参差,旧日记中当有记录可据,但或者待语不具录亦未可知,那么这一张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价值了。
  爱农的信是三月二十七号从杭州千胜桥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记信局的印记,上批“局资例”,杭绍间信资照例是十二文,因为那时是民国元年,民间信局还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书两张,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拟阳月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甘七号。《越锋》事变化至此,恨恨,前言调和,光景绝望矣。又及。”
  这一封信里有几点是很可注意的。绝望的口气,是其一。挖苦的批评,是其二。信呈与故事里人物也有接触之处,如傅励臣即孔教会会长之傅力臣,朱幼溪即接收学校之科员,《越铎》即骂都督的日报,不过所指变化却并不是报馆案,乃是说内部分裂《民兴》即因此而产生。鲁迅诗云,桃偶尽登场,又云,白眼看鸡虫,此盖为范爱农悲剧之本根,他是实别被挤得穷极而死也。鲁迅诗后附言中于此略有所说及,但本系游戏的厦辞,释明不易,故且从略,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语,便是一种典故,原出于某科员之口头,想镜水稽山间曾亲闻此语者尚不乏其人欤。信中又提及不佞,则因尔时承浙江教育司令为视学,唯因家事未即赴任,所以范君杭州见访时亦未得相见也。
  《朝华夕拾》里说爱农戴着毡帽,这是绍兴农夫常用的帽子,用毡制成球状,折作两层如碗,卷边向上,即可戴矣。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两边不卷,状如黑羊皮冠,价须一圆余,非农夫所戴得起,但其质地与颜色则同,染色不良,戴新帽少顷前额即现乌青,两者亦无所异也。改造社译本乃旁注毡字日皮罗独 案查大(左木右规)文彦著《言海》,此宇系西班牙语威路达之音读,汉语天鹅绒,审如所云则爱农与绍兴农夫所戴者常是天鹅绒帽,此事颇有问题,爱农或尚无不可,农夫如闰土之流实万万无此雅趣耳。改造社译本中关于陈子英有注云,“姓陈名叡,徐锡麟之弟子,当时留学东京。”此亦不甚精确。子英与伯苏只是在东湖密谋革命时的同谋者,同赴日本,及伯苏在安庆发难,子英已回乡,因此乃再逃往东京,其时当在争电报之后。又关于王金发有注云,“真姓名为汤寿潜。”则尤大误。王金发本在嵊县为绿林豪客,受光复会之招加入革命,亦徐案中人物,辛亥绍兴光复后来主军政,自称都督,改名王逸,但越人则唯知有王金发而已。二次革命失败后,朱瑞为浙江将军承袁世凯旨诱金发至省城杀之,人民虽喜得除得一害,然对于朱瑞之用诈杀降亦弗善也。汤寿潜为何许人 大抵在杭沪的总当知道一点,奈何与王金发相溷。改造社译本注多有误,如乎地木见于《花镜》即日本所谓薮柑子往以为出于内蒙古某围场,又如揍字虽是北方方言,却已见于《七侠五义》等书,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而注以为系猬亵语,岂误为草字音乎。因讲范爱农而牵连到译本的注,今又牵连到别篇上去,未免有缠夹之嫌。逐即住笔。计七年二月十三日。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中国电视三大支柱节目之一的电视专题片,以其准确、快捷、高效的传播形态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有效地传达了民生、民情,也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贡献,已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是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当下 价值 意义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节目形态,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电视节目,也是因为它有
[摘要] 在当今香港经济高度发达、娱乐文化日渐盛行的背景下,关锦鹏电影中的悲剧意识显得弥足珍贵。他在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深刻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即充满着生命质感和文艺气息,尤其是以《阮玲玉》最为突出,其中书写出的四重悲剧极具特色。而《胭脂扣》、《红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中对个体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女人心》、《地下情》等影片让观众深刻的体验了现代城市中女性的迷失与悲情。  [
[摘要] 有人预言:21世纪是“她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戴来凭借着其特有的艺术个性描绘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人公们的无奈而尴尬的生存情状,透出人文关怀和激荡的温情。  [关键词] 无奈 尴尬 简洁明快 男性视角 先行者    21世纪是“她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获得首届“春天文学奖”的戴来的小说中出现的大多是受挫的男性以及
[摘要]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具有重要转型意义的负责任的主流大片,但由于放映前期突出渲染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应用,营销重点转移至情感诉求过渡过迟,导致了观众观影出现心理落差,以及媒体某些负面观影惯性的培养使观众对电影中的植入广告等局部问题过分敏感。这种“神经质”观影现象反映了国内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营造畸形的问题,也提醒我们营造良好的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广告植
若仙若灵 贾玉照 摄  四分之一秒的慢速度加恰当的手持相机摇动,把飞行中的天鹅,拍出虚实结合,虚实相宜的精美照片,从摄影理论上安全快门的角度似乎说不通。没有亲自实践过的摄影人认为不可能,但在拍天鹅的实践中,却不仅说得通,而且有可能。如何让梦境幻影变成眼前实景?本人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对此有了一些体会,加以整理和归纳,与大家分享如下。拍摄这种照片需要合适的客观条件、正确的相机设定和“稳”与“动”有机
摘要:《玛丽和马克思》,一部不经大肆广告宣传的黏土动画电影,却意外吸引了我眼球。它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偶像派级别的动漫角色,没有充满噱头的悬念,影片唯有的是一份淡淡的孤独,一份独特的幽默,一份纯真的友谊,一份意外的幸福,然后慢慢震撼你的心灵。  关键词:孤独 友谊 执着 幸福    2009年,当全世界的动漫迷们为3D动画巨片《飞屋环游记》津津乐道时,一部看似很“简陋”的黏土动画电
摘要 西方世界生产的恐怖影片,作为其霸权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影像娱乐。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它有着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它以影像的方式,建构了一个个想象的异邦,使得西方的普通民众得以经由这些想象的异邦,完成了对“东方”他者的意识形态重构,并经由这些异端的“他者”形象,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从而获得极大的文化自豪感和心理优越感。这是西方恐怖片能够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的原因。  关键词 西方
摘要 电影《马语者》意蕴丰富,既有感人至深的浪漫情调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内涵,可谓情理并重。导演罗伯特·雷德福营造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并以缠绵悠长而不乏理性的电影语言讲述生活的诸种滋味。影片包含了最为普遍的家庭人伦关系,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诸种关系,通过对这种种关系的探讨影片着重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多重悖谬,也由此对现代社会中人之悲剧性的生存状态作出了形而上的思考。  关键词 《马语者》 罗伯特·雷
【摘要】影视景框是对影视造型元素的取舍和安排,是对现实时空的截取和艺术重构,对影视构图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心理上来说,景框本身是一扇联系现实空间与影视艺术空间的门,当观众进入景框的时候,相当于举行了一种空间转换的仪式。因此,影视景框本质上是联结现实空间和影视故事空间的一种仪式,正是由于它的存在,观众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影视鉴赏过程中去。  【关键词】影视景框 造型 现实空间 故事空间 仪式    在英
摘要:当年《焦点访谈》以新闻评论的形式成就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闻的收视神话,但是不知何时起,评论节目似乎也没能摆脱低谷的命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收视“热”线,评论节目已经越来越缺乏他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根植它的土壤也濒临枯竭,还有强势的“兄弟姐妹”与其争夺“阳光和空气”,内忧外患下,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还能走多远,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关键词:收视神话 低谷 传统说教 夹缝 生存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