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年《焦点访谈》以新闻评论的形式成就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闻的收视神话,但是不知何时起,评论节目似乎也没能摆脱低谷的命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收视“热”线,评论节目已经越来越缺乏他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根植它的土壤也濒临枯竭,还有强势的“兄弟姐妹”与其争夺“阳光和空气”,内忧外患下,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还能走多远,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关键词:收视神话 低谷 传统说教 夹缝 生存 分寸感
  
  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从单纯的新闻播报再到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新闻的传播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最初简单的新闻播报只是吸引了一部分对新闻感兴趣的受众的话,那么民生新闻和新闻评论的出现则让新闻受众圈飞速扩大,甚至让老幼妇孺也成为了新闻的忠实拥趸。曾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名噪一时,舆论哗然,原来新闻可以这样做!原来新闻不都是讴歌、赞美,还可以批评、议论、甚至指责,原来这就是新闻评论——帮老百姓说真心话的地方。毫不讳言,当年《焦点访谈》严重抢了《新闻联播》的戏,比起中规中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咫尺”中品时政、“方圆”中感民生,故事生动、品评犀利,“谋杀”了众多“粉丝”晚上7点半后的黄金时间,而《焦点访谈》的主持精英们也以并不年轻的“高龄”和评论主持人的新鲜身份集体异军突起,在短时间内红遍大江南北,让《新闻联播》的主播们望而兴叹,尽管身居“正宫”,也只是占据个节目开播早的优势而矣。那时的《焦点访谈》和央视春晚一样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看的节目,谁想一夜成名请上《焦点访谈》当然谁被《焦点访谈》曝光的话,第二天也人人得以诛之了,可见《焦点访谈》在当年以新闻评论的形式成就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闻收视神话!
  但是不知何时起,随着“春晚”过了它的鼎盛期《焦点访谈》之类的评论节目似乎也没能摆脱低谷的命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收视“热”线,笔者认为这并非编创者有意为之,实属无奈之举。现在的评论节目就算不是全军覆没,也大都在低谷中徘徊了,于是很多电视台果断地拿下了已经不再受宠的新闻评论节目。为什么评论节目发展到如此尴尬之境地,评论节目举步维艰的日子还要多远,笔者认为唯有分析出原因,才能找到评论节目生存的出路。
  
  各方争相效仿、“诸侯割据”的现象让评论节目“先热后冷”成为必然
  
  《焦点访谈》的成功让各地方台仿而效之,于是大大小小的新闻评论节目无一例外地占据了各频道的同一黄金时段,也就是央视《新闻联播》之后,甚至有地方台后来者居上,节目与央视叫板,评论做得有声有色,于是“诸侯割据”的现象出现,由于各地方台的评论节目更接近本地区受众的所闻所见,自然稳稳霸占了本地区的收视,而同一时段播出的《访谈》较之辉煌时期开始黯然失色人们最初感觉新鲜的曝光、暗访等评论的制作手法也逐渐被看成了传统方式,无法跟上各地方台推陈出新、灵活多变的样式,大家都感觉到,央视的“大焦点”面对各地方台的“小焦点”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而除了“诸侯割据”另一方面“同室操戈”也让《焦点访谈》的收视受到严重威胁,类似《新闻调查》之类的节目出现,央视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开始竞争,竞争的确出成果,但是竞争也同样是“弱肉强食”,因为只要是新的节目,又做得好看,自然就占据了新鲜的优势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节目越传统,观众就越苛刻、越挑剔;每一档新闻评论节目几乎都经历了从风光到落寞的过程,继而濒临沉寂,终其原因,就不得不讲到第二方面了。
  
  观众收视习惯上的“喜新厌旧”让评论节目风光不再
  
  新闻本身就是最新鲜动态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的方式自然也不能停滞不前。除了央视与各卫视的竞争,还有来自于香港媒体、凤凰卫视这种特殊的竞争对手。香港媒体在新闻制作方面更接近国际化的手法,而凤凰卫视则兼容内地、中国台湾以及香港三方的优势联手打造新闻大餐,雄厚的实力加上与国际时政更近的接轨让凤凰卫视不断“烹调”出品位不同的时政节目,当内地的新闻制作还在单纯地区分为新闻播报和新闻评论时,凤凰卫视则另辟蹊径地请出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时政评论员,甚至他们就作为新闻深度品评的主播出现,于是新闻的深度报道又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可以让资深新闻人去进行貌似主观的新闻评论尽管是单口相声,但是绘声绘色、说得有滋有味儿,不由得你不听,至少珠三角的新闻受众被拉去了一大半儿,而观众又大多是“喜新厌旧”,新的好看了,旧的自然就不去理会了,因为还是老套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形式,不看也罢。目前纵观各卫视台类似这种资深新闻人来做深度新闻的还不多见,但是各台也各有各的招儿,发现传统的新闻评论不受欢迎后,就想方设法将节目形式改头换面。抖包袱、设悬念、吊胃口、展噱头(这些招数的确有用,央视也不例外,类似科学节目、农业节目等大大小小都采用倒叙和解密方式,收效奇特),于是一大批貌似深度新闻报道又绝非新闻评论的节目出现了,的确受到观众的追捧。笔者曾于几年前看到某卫视一节目的预告片,画外音是这样的:十八年前,杭州西湖断桥边,“狠心”的父母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了桥边并附一纸条,十八年后无论贫病疾苦还是荣华富贵,一定要如期赴约与亲生父母断桥相见…那么十八年后,孩子与父母如约相见了吗,十八年前有什么难言之隐让亲人骨肉分离……”诸如此类的一段台词配以夜晚风中摇曳的断桥柳叶画面神秘莫测……笔者作为新闻评论的资深编导,猜测这原本也许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正叙的故事,但是制作出设悬念、抖包袱的倒叙,的确让人期待,此后当笔者与同事聊起这个预告片的感受,从未看过此节目的同事从那以后便成为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竞争激烈,喜欢用噱头。抖包袱、揭面纱的很多看似评论又非评论的节目严重抢戏——让评论节目的确在观众的喜新厌旧下逐渐失宠了。
  
  忧国忧民的传统说教从形式到选矗都让新闻评论黯然失色了
  
  笔者也是新闻评论组的一员,首先是深感新闻评论选题的枯竭,相信这是每一个如今仍在运转的新闻评论组最头痛的问题。作为一个地方台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期八分钟的新闻评论,能够坚持到现在的也不多见,但选题的压力可想而知。首先新闻评论都是深度报道,对选题的要求较高——一定要是能够深度挖掘和品评的选题,其次电视是要声画结合(不同于报纸用文字展现就可以了),必须要具备无论明查暗访都能够在较短的制作周期内采访到当事人的条件,再者就是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对于央视或许不难,但对于所辖地域较小的非卫视的地方台来说就经常会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尽管有惊无险地让栏目“火”了十几年,但不敢回首过程也不敢憧憬未来,忧患得很!笔者一同事在全国城市台好新闻评选时与兄弟台交流此事,对于栏目组可以在这种状况下坚持下来同行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选题,还有形式和包装。《焦点访谈》是前后两段主持人口播加上中间的评论片,开了先河后,同类型节目基本相似大同小异,笔者所在的栏目组至少两年改版一次,依然很难摆脱主持人演播室评论加片子的这种固定格式,以及主持人在评论节目中如出一辙的语重心长忧国忧民的说教口吻,不是不能彻底改头换面,但是改过之后恐怕就不再是新闻评论了,何去何从?两难。
  此外新闻评论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正点新闻和民生新闻两大版块的夹击,在夹缝中求生存。笔者所在的评论组在三楼,一楼是十五分钟的正点新闻’平均每条是一分钟,受众据统计是月薪五千以上的人士;二楼是民生新闻,平均每条是两分钟,受众大多是月薪三千以下的:于是三楼的新闻评论无论是在选题还是在受众方面都要与正点和民生抢食,一不小心就重复选题,还要在同样选题下做出不同于前两者的新意,创作空间窄,难度大。
  
  新闻评论还要面临深度评论的分寸感的压力
  
  曾经看过某地方台一档很出名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讲到放假了一个家庭困难的未成年孩子为了生计和学费到处求职,但是由于其是未成年人无法在假期找到工作,于是只好做“走鬼”沿街摆档,遗憾的是法不容情,当地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后要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新闻评论究竟应该评论在哪个点上值得探讨,孩子处境可以理解,执法部门依法办事也不能批驳……而类似于这样棘手的评论会让节目无所适丛……久而久之,分寸感的压力也会让评论节目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不断放弃选题,这都不利于评论节目的发展。
  现在,评论节目已经越来越缺乏他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根植它的土壤也濒临枯竭,还有强势的“兄弟姐妹”与其争夺“阳光和空气”,内忧外患下,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还能走多远,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希望这种忧患意识能给现在还在坚持的新闻评论节目一些警醒。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英语电影来学习英语尤其是口语。但要真正看懂电影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对英语电影对白的语体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英语电影对白体的根本特征是简洁,促成简洁的重要手段是省略句式和缩略语的使用。理解把握这种简洁语体是我们看懂英语电影、培养地道的英语语感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电影 电影对白 省略 缩略语    近年来,随着DVD和互联网利用的普及,
[摘要] 作为中国电视三大支柱节目之一的电视专题片,以其准确、快捷、高效的传播形态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有效地传达了民生、民情,也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贡献,已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是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当下 价值 意义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节目形态,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电视节目,也是因为它有
[摘要] 在当今香港经济高度发达、娱乐文化日渐盛行的背景下,关锦鹏电影中的悲剧意识显得弥足珍贵。他在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深刻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即充满着生命质感和文艺气息,尤其是以《阮玲玉》最为突出,其中书写出的四重悲剧极具特色。而《胭脂扣》、《红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中对个体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女人心》、《地下情》等影片让观众深刻的体验了现代城市中女性的迷失与悲情。  [
[摘要] 有人预言:21世纪是“她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戴来凭借着其特有的艺术个性描绘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人公们的无奈而尴尬的生存情状,透出人文关怀和激荡的温情。  [关键词] 无奈 尴尬 简洁明快 男性视角 先行者    21世纪是“她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获得首届“春天文学奖”的戴来的小说中出现的大多是受挫的男性以及
[摘要]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具有重要转型意义的负责任的主流大片,但由于放映前期突出渲染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应用,营销重点转移至情感诉求过渡过迟,导致了观众观影出现心理落差,以及媒体某些负面观影惯性的培养使观众对电影中的植入广告等局部问题过分敏感。这种“神经质”观影现象反映了国内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营造畸形的问题,也提醒我们营造良好的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广告植
若仙若灵 贾玉照 摄  四分之一秒的慢速度加恰当的手持相机摇动,把飞行中的天鹅,拍出虚实结合,虚实相宜的精美照片,从摄影理论上安全快门的角度似乎说不通。没有亲自实践过的摄影人认为不可能,但在拍天鹅的实践中,却不仅说得通,而且有可能。如何让梦境幻影变成眼前实景?本人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对此有了一些体会,加以整理和归纳,与大家分享如下。拍摄这种照片需要合适的客观条件、正确的相机设定和“稳”与“动”有机
摘要:《玛丽和马克思》,一部不经大肆广告宣传的黏土动画电影,却意外吸引了我眼球。它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偶像派级别的动漫角色,没有充满噱头的悬念,影片唯有的是一份淡淡的孤独,一份独特的幽默,一份纯真的友谊,一份意外的幸福,然后慢慢震撼你的心灵。  关键词:孤独 友谊 执着 幸福    2009年,当全世界的动漫迷们为3D动画巨片《飞屋环游记》津津乐道时,一部看似很“简陋”的黏土动画电
摘要 西方世界生产的恐怖影片,作为其霸权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影像娱乐。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它有着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它以影像的方式,建构了一个个想象的异邦,使得西方的普通民众得以经由这些想象的异邦,完成了对“东方”他者的意识形态重构,并经由这些异端的“他者”形象,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从而获得极大的文化自豪感和心理优越感。这是西方恐怖片能够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的原因。  关键词 西方
摘要 电影《马语者》意蕴丰富,既有感人至深的浪漫情调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内涵,可谓情理并重。导演罗伯特·雷德福营造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并以缠绵悠长而不乏理性的电影语言讲述生活的诸种滋味。影片包含了最为普遍的家庭人伦关系,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诸种关系,通过对这种种关系的探讨影片着重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多重悖谬,也由此对现代社会中人之悲剧性的生存状态作出了形而上的思考。  关键词 《马语者》 罗伯特·雷
【摘要】影视景框是对影视造型元素的取舍和安排,是对现实时空的截取和艺术重构,对影视构图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心理上来说,景框本身是一扇联系现实空间与影视艺术空间的门,当观众进入景框的时候,相当于举行了一种空间转换的仪式。因此,影视景框本质上是联结现实空间和影视故事空间的一种仪式,正是由于它的存在,观众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影视鉴赏过程中去。  【关键词】影视景框 造型 现实空间 故事空间 仪式    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