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反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结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没有反馈,教师就不能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从学生那里捕捉到反馈信息,不能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缺少课堂教学反馈这一环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会降低.没有反馈,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教与学就无法实现共振.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化学教学的反馈效果进行探讨.
一、课前对问题充分预设,提升反馈效果
从备课入手,充分预设是有效反馈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馈的信息,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都要精心预设,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问题的预设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台阶,实现有效反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提出来一个问题,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方面来看,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从教师自身原因来看,可能是教师的语言上不够严谨,也可能是问题的提出过于突然,没有一定的坡度,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缺少一个思维的台阶.学生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都不相同,在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思,进行有效提问,从而实现有效反馈.
例如,在复习“饱和溶液”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如何判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时质量分数一定变?可能变?变大还是变小?并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容易引发学生去讨论、思考.
二、课堂对信息和问题的进行有序呈现,提升反馈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一个接一个反馈,时间往往不够,效果不明显.这时不妨以“并联板块”的方式呈现,当然呈现的材料是同一种难度,不存在方法好坏之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答案有多种预设,但心中要有一个反馈时的理想状态,反馈时尽量体现从易到难,方法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使反馈活而不乱.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真假黄金如何鉴别?(提示:真黄金的成分是金,假黄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我让学生先在脑海里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提示学生:在做化学鉴别题时,往往是先用物理方法鉴别,再用化学方法鉴别,鉴别的方法往往是按照由易到难排列的.在教学的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加以引导,让学生把问题落实到笔头上.学生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一一作答,整个解题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反馈灵活而又有序,达到了有效反馈.
鉴别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三、课后精心设计调查反馈问题,提升反馈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调查反馈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反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渗透化学的学科思想和内涵.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很容易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很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是,怎样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呢?这一点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往往很难理解.课后调查得知,学生小时候大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抓住这一契机,我提出问题:同样一套积木可以搭成不同的建筑物,把它们打散后,再重新搭成新的建筑物的时候,每块积木本身变了吗?积木种类变了吗?每种积木块的个数变了吗?所有积木块的总质量变了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得出结论:都没有变.我又问:如果我们用原子代替积木块的话,能不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很快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原子本身的质量也不变.
总之,有效反馈是为了通过有效的调控,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反馈策略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化学反馈的效果,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化学教学的反馈效果进行探讨.
一、课前对问题充分预设,提升反馈效果
从备课入手,充分预设是有效反馈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馈的信息,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都要精心预设,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问题的预设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台阶,实现有效反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提出来一个问题,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方面来看,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从教师自身原因来看,可能是教师的语言上不够严谨,也可能是问题的提出过于突然,没有一定的坡度,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缺少一个思维的台阶.学生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都不相同,在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思,进行有效提问,从而实现有效反馈.
例如,在复习“饱和溶液”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如何判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时质量分数一定变?可能变?变大还是变小?并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容易引发学生去讨论、思考.
二、课堂对信息和问题的进行有序呈现,提升反馈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一个接一个反馈,时间往往不够,效果不明显.这时不妨以“并联板块”的方式呈现,当然呈现的材料是同一种难度,不存在方法好坏之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答案有多种预设,但心中要有一个反馈时的理想状态,反馈时尽量体现从易到难,方法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使反馈活而不乱.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真假黄金如何鉴别?(提示:真黄金的成分是金,假黄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我让学生先在脑海里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提示学生:在做化学鉴别题时,往往是先用物理方法鉴别,再用化学方法鉴别,鉴别的方法往往是按照由易到难排列的.在教学的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加以引导,让学生把问题落实到笔头上.学生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一一作答,整个解题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反馈灵活而又有序,达到了有效反馈.
鉴别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三、课后精心设计调查反馈问题,提升反馈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调查反馈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反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渗透化学的学科思想和内涵.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很容易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很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是,怎样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呢?这一点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往往很难理解.课后调查得知,学生小时候大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抓住这一契机,我提出问题:同样一套积木可以搭成不同的建筑物,把它们打散后,再重新搭成新的建筑物的时候,每块积木本身变了吗?积木种类变了吗?每种积木块的个数变了吗?所有积木块的总质量变了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得出结论:都没有变.我又问:如果我们用原子代替积木块的话,能不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很快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原子本身的质量也不变.
总之,有效反馈是为了通过有效的调控,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反馈策略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化学反馈的效果,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