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有效开展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2021年在隆阳区西邑乡下坝村开展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降低无机肥料使用量,增加使用生物有机肥,从有机肥使用和无机肥减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来判定有机肥的作用。结果表明,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提高利用率、科学降低无机肥的使用、适量增加使用有机肥料能够达到改变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促进作物整体长势,对作物根茎性病害以及叶斑类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对烟叶提质、烟农增收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结果也表明,只要长期坚持有机肥的使用,无机肥的减量和科学使用措施的落实,土壤耕层就会逐步得到修复。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修复;提质增效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向土地要效益就必须坚持走好土壤保育每一步,就要坚持贯彻落实“控氮稳磷增钾补微”要求,在转变施肥方式,加大肥料利用率研究,促进农耕方式转变上积极探索研究,让土壤耕层修复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土壤修复工作达到稳步推进年年向好的良好局面,为农作物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严格落实“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手段到位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施肥方案,做到精准指导,有效杜绝因氮含量偏高造成土壤板结、碱化,导致烟株各生长期病害暴发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1.试验基本情况
1.1试验地点
安排在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下坝村,前茬作物绿肥,土壤壤土,海拔1558米,东经99.301799°,北纬 24.941165°。
1.2土壤状况
土壤养分检测分析,pH值7.27、有机质45.04g/kg、速效氮162.49mg/kg、有效磷39.43mg/kg、速效钾355.06mg/kg。
1.3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K326。
1.4 试验设计
对照区正常使用烟草专用复合肥,添加500kg有机肥(农家肥);有机肥1在正常使用对照区肥料基础上,亩均增施生物炭海藻微生物有机肥40kg;有机肥2在正常使用对照區肥料基础上,增施精制商品有机肥80kg。3个处理各设置2亩。
2育苗管理
3月18日播种,严格按照《漂浮育苗技术规程》操作,培育适时无病菌膜下小苗,于4月29日全面完成移栽工作。
2.1施肥配方及方法
对照:使用复合肥(8:16:26 )60kg/亩, 氮钾肥(16:0:30) 20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基肥(复合肥与农家肥)作条施;
有机肥1:使用复合肥(8:16:26 )45kg/亩, 氮钾肥(16:0:30) 15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增施微生物海藻有机肥40kg做基肥,基肥(复合肥、农家肥、海藻肥)作环施;
有机肥2:使用复合肥(8:16:26 )45kg/亩, 氮钾肥(16:0:30) 15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增施精制有机肥精制商品有机肥80kg做基肥,基肥(复合肥、农家肥、海藻肥)作环施。
2.2田间管理
烟株移栽后,及时进行查塘补缺,追肥提苗肥,促进烟株早生快发,人工补水3次,6月2日中耕除草施肥培土,大田期间共计喷施生物杀虫剂2次,防治黑胫病药剂2次,病毒病药剂2次,叶斑类病害预防药剂2次。
3.结果与分析
3.1主要生育期
对照与有机肥2处理大田生育期均为140天,有机肥1大田生育期稍退后,大田生育期为145天。
3.2 植物学性状
大田植物学性状表现没有差异,株型均为均为塔形、叶形均宽椭圆形、叶色均为绿色、主脉粗细中等、田间整齐度整齐,烟株分层落黄。
3.3 主要农艺性状
各处理农艺性状见表1,株高对照>有机肥1 >有机肥 2;有效叶片数对照>有机肥1>有机肥1-2;茎围有机肥2 >对照>有机肥1;节距对照>有机肥1>有机肥2;腰叶长有机肥2>对照>有机肥1;腰叶宽对照>有机肥2>有机肥1。
3.4 主要经济性状
3.4.1 亩产量
各处理亩产量见表2 ,亩产量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3.4.2 亩产值
各处理亩产值见表3,亩产值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3.4.3 均价
3.5 上等烟、中上等比例
各处理见表4,均价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各处理上等烟比例及中上等烟比例见表5,有机肥2>有机肥1>对照。
3.6 田间病害
各处理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见表6,各处理气候性斑点病、普通花叶病、黑胫病、根腐病、赤星病均有零星发生,但总体发病率较低未产生较大损失,青枯病、野火病、角斑病、根结线虫病、PVY、白粉病均未感染。
4.综合评述
今年烤烟大田生长前期遇到长期干旱天气,从4月底移栽开始连续高温天气降雨量稀少,造成田间干旱持续时间过长,8月下旬又遇强降暴雨,连续低温,多雨、日照少,土壤水分含量高,由于今年特殊的气象条件,导致各处理及全区植烟区域大田生育期都推迟。但从试验情况分析,使用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肥1、有机肥2,田间抗病能力、干物质积累能力、烟叶品质都比常规肥料使用高,经济价值体现明显。证明有机肥的使用和施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但并没有降低作物的需求,对我国“土壤减肥,化肥零增长”,对修复土壤保护耕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若兵.浅谈有机肥在现代农业上的作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意义[J].科学与技术,2021,5(14):218.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修复;提质增效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向土地要效益就必须坚持走好土壤保育每一步,就要坚持贯彻落实“控氮稳磷增钾补微”要求,在转变施肥方式,加大肥料利用率研究,促进农耕方式转变上积极探索研究,让土壤耕层修复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土壤修复工作达到稳步推进年年向好的良好局面,为农作物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严格落实“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手段到位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施肥方案,做到精准指导,有效杜绝因氮含量偏高造成土壤板结、碱化,导致烟株各生长期病害暴发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1.试验基本情况
1.1试验地点
安排在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下坝村,前茬作物绿肥,土壤壤土,海拔1558米,东经99.301799°,北纬 24.941165°。
1.2土壤状况
土壤养分检测分析,pH值7.27、有机质45.04g/kg、速效氮162.49mg/kg、有效磷39.43mg/kg、速效钾355.06mg/kg。
1.3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K326。
1.4 试验设计
对照区正常使用烟草专用复合肥,添加500kg有机肥(农家肥);有机肥1在正常使用对照区肥料基础上,亩均增施生物炭海藻微生物有机肥40kg;有机肥2在正常使用对照區肥料基础上,增施精制商品有机肥80kg。3个处理各设置2亩。
2育苗管理
3月18日播种,严格按照《漂浮育苗技术规程》操作,培育适时无病菌膜下小苗,于4月29日全面完成移栽工作。
2.1施肥配方及方法
对照:使用复合肥(8:16:26 )60kg/亩, 氮钾肥(16:0:30) 20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基肥(复合肥与农家肥)作条施;
有机肥1:使用复合肥(8:16:26 )45kg/亩, 氮钾肥(16:0:30) 15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增施微生物海藻有机肥40kg做基肥,基肥(复合肥、农家肥、海藻肥)作环施;
有机肥2:使用复合肥(8:16:26 )45kg/亩, 氮钾肥(16:0:30) 15kg/亩,500kg农家肥,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追比3:7,增施精制有机肥精制商品有机肥80kg做基肥,基肥(复合肥、农家肥、海藻肥)作环施。
2.2田间管理
烟株移栽后,及时进行查塘补缺,追肥提苗肥,促进烟株早生快发,人工补水3次,6月2日中耕除草施肥培土,大田期间共计喷施生物杀虫剂2次,防治黑胫病药剂2次,病毒病药剂2次,叶斑类病害预防药剂2次。
3.结果与分析
3.1主要生育期
对照与有机肥2处理大田生育期均为140天,有机肥1大田生育期稍退后,大田生育期为145天。
3.2 植物学性状
大田植物学性状表现没有差异,株型均为均为塔形、叶形均宽椭圆形、叶色均为绿色、主脉粗细中等、田间整齐度整齐,烟株分层落黄。
3.3 主要农艺性状
各处理农艺性状见表1,株高对照>有机肥1 >有机肥 2;有效叶片数对照>有机肥1>有机肥1-2;茎围有机肥2 >对照>有机肥1;节距对照>有机肥1>有机肥2;腰叶长有机肥2>对照>有机肥1;腰叶宽对照>有机肥2>有机肥1。
3.4 主要经济性状
3.4.1 亩产量
各处理亩产量见表2 ,亩产量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3.4.2 亩产值
各处理亩产值见表3,亩产值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3.4.3 均价
3.5 上等烟、中上等比例
各处理见表4,均价有机肥1>有机肥2>对照。
各处理上等烟比例及中上等烟比例见表5,有机肥2>有机肥1>对照。
3.6 田间病害
各处理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见表6,各处理气候性斑点病、普通花叶病、黑胫病、根腐病、赤星病均有零星发生,但总体发病率较低未产生较大损失,青枯病、野火病、角斑病、根结线虫病、PVY、白粉病均未感染。
4.综合评述
今年烤烟大田生长前期遇到长期干旱天气,从4月底移栽开始连续高温天气降雨量稀少,造成田间干旱持续时间过长,8月下旬又遇强降暴雨,连续低温,多雨、日照少,土壤水分含量高,由于今年特殊的气象条件,导致各处理及全区植烟区域大田生育期都推迟。但从试验情况分析,使用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肥1、有机肥2,田间抗病能力、干物质积累能力、烟叶品质都比常规肥料使用高,经济价值体现明显。证明有机肥的使用和施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但并没有降低作物的需求,对我国“土壤减肥,化肥零增长”,对修复土壤保护耕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若兵.浅谈有机肥在现代农业上的作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意义[J].科学与技术,2021,5(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