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

来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PE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观察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内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因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4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57.5±14.5)岁],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自体BMMNCs冠脉内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58.0±12.0)岁]随访期内仅接受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并完成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心脏彩超、脑钠肽(BNP)水平检测、6分钟步行试验。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数据。

结果

随访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与BMMNCs注射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个月心肌灌注未见明显变化,但心肌代谢缺损体积由治疗前的(43.79±17.99) cm3减少到治疗后的(28.19±9.27) cm3(t=3.33,P<0.01);对照组心肌细胞代谢缺损体积相应值分别为(43.30±15.70) cm3和(48.51±15.77) cm3(t=1.01,P>0.05)。心脏超声示试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前为(64.0±8.0) mm,治疗后24个月为(59.0±7.0) mm(t=2.04, 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由(27.0±6.0)%升至(45.0±4.0)%(t=10.81,P<0.01)。

结论

PE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可用于观察自体BMMNCs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疗效,直观评价心肌细胞的生存状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拉米夫定对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患者的HBV S基因与P基因重叠区变异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320例因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随访1.5~3.0年,选择资料完整的HBV再感染者14例为研究对象.直接基因测序法分析术前、术后HBV S基因及重叠P基因的序列改变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微粒子捕捉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展动态变化网络的核心,抑制活化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1].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对肝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摄入与卒中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膳食纤维摄入与卒中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与膳食纤维最低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前或后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6年5月间行18F-FDG PET/CT显像的NHL患者58例,其中Auto-HSCT前显像的患者为40例(男32例,女8例;中位年龄39岁);Auto-HSCT后显像的患者为34例(男23例,女11例;中位年龄34岁
以顺丁烯二酸酐为起始原料,与甲、乙、丙、丁、戊醇发生酯化反应制得五种马来酸单酯,马来酸单酯异构化为相应的富马酸单酯,后者与亚硫酰氯作用得到五种富马酸单酯单酰氯,用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论著中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明确地标示了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或数据,并列出了其来源。这不仅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而且也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但是,在不少的来稿中,有些作者对此还不够重视,表现为:(1)所列参考文献缺项或格式不一;(2)正文所引文献与文末参考文
期刊
HBV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通过其表达的病毒蛋白与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中,我们对全S基因编码产物功能进行了探讨,并以其为靶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寻找其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进一步探讨HBV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