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的“亵”和“晴”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舅公对从东京来看望他的佳奈说,有喜庆的事或者庙会之类的就是晴,这时候人们都会精心打扮穿所谓的“晴着”,亵就是日常的普通的日子。料理其實也有晴和亵。高级的、得一本正经精心打扮才能去的店,很贵的店,就是晴。还有一些就是随随便便进去吃的店,那是亵。但有一类平民小店里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味,比如京都这些创业很久的店里有很棒的美味,这是亵中的晴。
  晴之意是自不必说,亵在汉语语境中似乎总带点晦感,“轻慢”是通常之意,亵渎、亵辱的组词多见;在古代,女子的内衣名为“亵衣”,隐晦之意倒颇彰显。听《在京都小住》里舅公这么慢悠悠地说着,“晴”和“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别有意蕴,闪过一念,日常所食中,方便面真的很“亵”啊,可有时它却是大晴。想到这些,并没有马上写下来,想想如今大家都批评方便面是没营养的垃圾食品呢。但时不时这个念头总来扯一扯,想来这份“亵”里必得有“晴”明朗着。
  灾难事故或加班紧急状况下的方便面之应急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了,且按下不表。就说出境游,两三天下来,再是法餐美餐鱼子酱海鲜饭等等,中国人大抵都会想念中国味了,中餐馆或油腻腻或糊搭搭的菜式也是倒了胃口,这时候去华人超市买几桶方便面,配上随身带着的榨菜卤蛋,沸一壶水,腾腾的热气里散出曾经在国内不太感冒的鲜香调料味,此时的味蕾竟然分外踊跃,小小的塑料叉子,很熟练地卷起染上葱花胡萝卜碎粒的面条,一口吃进去,呼出鲜咸的热气,落胃,热气时不时烘出一点眼角的泪意,说久旱逢甘霖是夸张了,默默地叹一声幸好有方便面啊那倒是货真价实的,什么桶装面内壁材料或有致癌物啦,什么钠超标啦,统统抛到脑后,反正偶尔吃吃嘛,人总是很能安慰自己的,况且搭上超市买来的番茄黄瓜,蛋白质欠缺点,维生素还是够了。有意思的是,倘若大家结伴去超市,蔬菜水果各有所好,方便面却是共识,数量之异而已。这和多年前出游者为省钱携带方便面已然不同,实在是难耐“胃念”汹涌澎湃。这时,原本很“亵”的方便面实在太“晴”了。
  方便面的鲜香是很配东亚人尤其中国人的味蕾的。无论南北,偏甜偏辣偏咸,清淡还是重口,一个“鲜”是少不了的。鲜的口感,相对芝士奶酪面包的西方饮食,其实殊胜在于清,鲜的滋味或纯一或多元,总体是走“清”的路子,好比好茶的喉韵,回味起来香气各有形容,大抵主要是韵之悠悠,类似于一笔皴出山头之感。而芝士类或意面等食,偶尔为之是新鲜,久了不免浊感,它是厚重混杂的,窃以为像西点奶油蛋糕之类,造型感色彩强,略略吃吃颇为香甜,可是一味地奶油甜下去,恐怕唇齿间像湿热的舌苔那样起腻了。那么,看起来很美的西餐也许于饮食习惯差异者而言,也仿佛“晴”里不免“亵”的。
  回想起来,初次吃方便面是在高二,1980年代初,籼米饭主打偶尔粳米的岁月,卷子面也不那么舍得买,买斤切面还要一团团盘起来晒干分几天吃,幸好外婆一手好厨艺,面粉到她手里什么点心面条随意切换。那年远洋轮船上工作的表哥带来几包日本产方便面,稀奇货啊,怎么一包鬈发样的面块热开水一冲,小调料一倒,焖几分钟,就可以吃了呢。真个方便。家里省出几包给返校住宿的我为高考复习补充能量。下了夜自修回到宿舍,怀着小窃意在大茶缸里泡一包鸡味方便面(其实遍找鸡肉而不着),面细汤鲜,为躲到亮灯的卫生间复习助力满满。有时热开水不够用,干吃面块,与干吃麦乳精异曲同工,别有香脆之味。
  多年以后在韩剧里看韩国人煮方便面当宵夜,加一碟泡菜,吃得心满意足,此时的方便面与路灯下的一碗柴爿馄饨款曲相通,不必说温老暖贫,有些煽情了,肠胃的暖意自然总与生活的暖意环环相扣。即便在家,撒一把蔬菜,敲一个鸡蛋,滴几滴麻油,倒少许生抽,不需调料包,偷个懒,也算一顿荤素搭配的餐食,如此钠不会超标,杯面容器材质的不安全因素也不必忧虑了。如果选择非油炸,大概至少心里还更觉安心些吧。
  很“亵”的方便面颇有“晴”意。当然,你我都绝对不会认为包装上那些牛肉排骨大虾真的现身方便面,酱料包有几粒依稀仿佛已经很业界良心了。所以,“晴”也是阴晴交杂的。
  有说法方便面源于清朝书家、曾任惠州知府后执扬州太守的尹秉绶为母亲做寿,其时不免人多事多,厨师忙中出错,将煮熟的鸡蛋面入了沸油锅,乃至将错就错,捞起面来佐了高汤上了桌头,众人皆以为佳,于是有“伊面”之说。并流传开来。清代薛宝辰撰《素食说略》卷四“面条”文下,写道“煮成面条,激以冷水,晾干水气,入油炸透,以高汤微煨食之,清而不腻”。油炸食之,有“伊面”之影。薛文接续道,“袁文诚遗法也。贵人庖厨,原无不可,余曾食过,然不敢仿为之也”。袁文诚乃袁世凯叔父袁宝恒,卒于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赈灾任内,谥文诚。薛文如此写来,“油炸”而成的伊面虽然并非山珍海味,似也非平常之食。私下揣测,此面比较吃工夫,油炸还高汤,原本寻常主食,如此这般,虽然和大观园中茄子吃成茄鲞还相距甚远,终究非常态的。“伊面”或有点方便面的影子,窃以为只能算风味而已。若普及为一种食物种类,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明出方便面的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吴百福)是要写进人类发明史的。
  当然,于西方人而言,似乎还是三明治之类的冷食类速食比方便面更对胃口。他们有他们的“亵”和“晴”。也当然,每个人感知的亵和晴个个不同,就算同一个人,情绪、时间、空间,一个节点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了。只不过在有些习以为常中,隐没着常中的惊鸿吧。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出现了很多的谚语,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谚语,那就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谚语形容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的人总能及时出现。其实这句话只是上半句,下半句却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都觉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一路走的都是顺风顺水的,其实不然,曹操前期打董卓打吕布,一路打得很艰辛,一度差点丧命,但是曹操还是挺了过来。汉献帝这个皇帝没有实权,董卓握有大权,所以汉献帝就是个摆设。董卓暴戾恣睢
身边,许多好友常常发出这样无端的抱怨:"每天太忙,连看望老母的时间都没有!"每每如此,我便淡然一笑,也不便回应,算作是餐桌上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品罢了。想做某件事情却顾不上,于是,便归结到没有时间上。这倒好,反正"时间",也不会说话,无法表白,成了好多人干不成某件事情的"替罪羊"。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日子,如流水,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缓缓流过,或深或浅的印迹便留在心头。有些人,确实工作或事务缠身,因忙于
夜晚,從绿草如茵的湖畔走过,惊起的飞虫,瞬间又不知落在了何处。皎洁的月光,清洌洌的泄满大地,透过垂柳的缝隙,斑驳地落在湖面上,像一位婀娜的舞者,尽显妖娆。那些不知名的娇艳的花朵,就算在角落里,也在默默地开放,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文瀛湖,静静地,靠近她,你会感到她是那样的慈祥和温暖。文瀛湖敞开怀抱,娇羞地享受着月儿深情的亲吻,轻轻的、柔柔的………此刻的我,陶醉在这迷人的夜色里,就像偎在母亲的怀里,
孙成久九十多岁了,身子还算硬实。俗话说尿尿尿湿鞋(读孩),咳嗽屁出来,就是老了。老了,鼻涕多了song少了。孙成久当然不是说这些症状一点没有,而是脑筋相当清楚。脑后留辫子,妹子裹了小脚,孙成久都记得很清楚。妹子裹小腳,上茅房不方便,娘搀了去。娘也是小脚,娘俩一步一蹭。妹子一步一哭,跟娘说,娘我疼的,疼的哟!妹子张着两只胳膊,一步一吸气。娘说,你不裹日后可怎么嫁?  孙成久站着看,小小年纪,就知道替
时隔二十载,我已经忘了2000年的第一场雪降临于中原的大致时间,却清晰记得一个琐碎的细节。那个雪天的下午,同桌何启驴脾气发作,硬拉我去三里外的书店买余秋雨新书《霜冷长河》,说此书适合雪里买,夜里读。一路雪花乱飞,落进眼中,清寒之外,有一种久违的生涩。何启高歌《雪中情》,嗓音尖细,有如驴鸣。唱到后来,翻来覆去只有一句“雪中行,雪中行,雪中我独行……”,忽然他不唱了,扭头问我:你决定不考中文系了?我怔
北京出产侃爷,就像中国出产熊猫一样,是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但是熊猫只生长在川陕甘三省交界的一隅之地,而且数量稀少,濒临灭绝;侃爷则不同,他们广泛产生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教室会堂,几乎无处不有,不但未有蜕化衰减之象,而且似乎还越来越繁盛。随着外地人更多地涌入北京,侃爷还有升级换代的架势;语言词汇更加丰富,语气腔调更加多样,许多外地人进京几年,也出师成了侃爷。一个外地人去北京,印象最深的一定不是别的,而是
不敢相信事实,往往是意外惊喜;事实不敢相信,则往往只有迷惑神伤。  我喜欢一个人独自走过漫漫的夜,看灯光点亮大街,看车流往来自如,看路人各自归家。  街角处,我看见一个老大爷,摆放着满满的一挑子黄瓜。这些黄瓜和他的年龄是极为相称的,都是一色的淡黄。每个黄瓜约一拃长,要是把我的拇指与食指蜷起来,正好可以把一个黄瓜稳稳地卡住。这一挑子黄瓜很新鮮,没有淋过一滴水,虽然是在深夜里略显昏黄的灯光下,还是能清
艾青有一首诗写到酒,酒是“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这个的确很精妙。喝酒的风格和方法南人与北人不同,民族和民族相异,每个人的喝酒记忆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人就是滴酒不沾。喝酒,从味道上来说也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威士忌、黄酒、米酒、干邑各不相同,千般滋味在舌尖上,也在内心里荡漾。在新疆,有一次我在餐馆里吃饭,正吃着,看见从外面进来一个山地牧人打扮的壮汉。只见他要了两瓶白酒,将一整瓶倒进一只大碗里,然后
宋太宗赵光义曾问翰林学士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答:“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一碟山芋梗,便是珍馐,因为它最合我胃口。夏日餐桌上,隔三差五,总有一碟山芋梗,价贱,却味高。将皮撕了,折寸段,热锅冷油,拍一瓣老蒜炝锅,山芋梗爆炒十余秒,凉水激,取其脆,临起锅前,稍许香醋,入嘴,酸甜咸辣,滋味殊异,百食不厌。  每次买茄子,将茄蒂留存于冰箱,如此累积三四回,获茄蒂一小碟。每只茄蒂,拦中撕开,
我從不吃拌面,只吃汤面。直到遇到了那碗三虾面。液体是喝的,上海人眼睛一闭,开口闭口:吃、吃、吃!吃水、吃汤、吃粥、吃泡饭、吃老酒,吃辣火酱,焕发出前工业时代的语言特性:简洁!合并同类项,凡是入口的,都说“吃”。指着眼前一碗面:“侬吃呀!”正确的说法:喝面,但上海人要掩口嗤笑:“侬讲‘牙’地咸话啊?”(外、牙:沪语里同音)。正确的,往往水土不服,喝面用词正确,但所有上海人听着就觉得别扭,就像戏里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