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很多人眼中的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殊不知其笔下也有很多儿童,从这些儿童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一个不同的鲁迅。  (一)儿童至善的观念  鲁迅小时候生活在清末,还属于“人吃人”的时代,为了给这个时代一点点亮色,鲁迅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几个善良的儿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闰土、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非常亲切。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我”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毫不客气的嘲笑。“我们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叔子、太公有几十个,因为他们合村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这两个字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到包殿去观看社戏。孩子们看社戏只爱看打仗、翻筋斗、跳老虎,最怕老旦唱个没完。归航肚子饿摆不动船,便打主意偷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阿发还主动建议大家偷他家的豆,六一公公主动送豆给孩子们。
其他文献
“鲁迅氛围”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两篇小说,通过对孤独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用鲁迅式的惊心动魄的追问与自我驳难,警醒人们对于“人的生存困惑”的思考和
假如向拳迷朋友们问一个问题:马克·安东尼奥·巴雷拉要在次轻量级和人比赛,对手不是帕克奥,也不是莫拉雷斯,谁会取胜?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巴雷拉。除了帕克奥和莫拉雷斯
期刊
本文旨在对海派作家东方蝃蝀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以期挖掘出海派作家在新旧时代碰撞下的文学叙事形态和思想意识。
本文通过对老舍先生笔下的四类女性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老舍先生对不同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认同与赞扬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厌恶与憎恨有悖常理的泼辣悍妇;理解与同情沦落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职外语课堂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与目标培养、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翻译教学与技能培养等关系,并对翻译课教学提出了注重语篇
期刊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当前高校虽普遍开设,但对其教改、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些难题亟待加以研究解决。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提出相应的课程研究对策
2006年5月11日星期四,71岁高龄的前世界著名的重量级冠军弗洛伊德·帕特森,因为阿尔哲默尔病症及前列腺癌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路程。做为拳击名人堂的成员之一,他在拳击界拥有着很高的名望。就在他辞世当天,美国的众多媒体纷纷撰文表示哀悼,并为失去一个伟大的战士而感到深切的悲伤。5月27日,纽约洲的奥尔巴尼动工修建了纪念帕特森的纪念馆,让喜爱他的人们能永远记住这位心中的偶像。  弗洛伊德·帕特森是一名成功
胡功田的小说《瞎子·亮子》通过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表现了这些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住了做人的底线,不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有认真的态度,对人的宽容,坚守爱的纯洁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