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目标转向必要性的启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工程技术自身的复杂性对原有的工程教育提出挑战,工程伦理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工程的实际发展,因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借助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向宏观工程伦理教育目标转换的引导,我们国家也应该实事求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从微观伦理转向宏观伦理。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转向 必要性
  作者简介:台红蕊,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1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逐步呈现出复杂化、范围广的趋势特点,工程参与者多样化、工程风险扩大化、工程影响深远化。这些情况的转变,对以往的工程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工程主体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单独的经济效益,而是更为复杂的国际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工程主体的伦理诉求已经从科学技术的维护转变为多向化要求的后时代需求。这种工程境遇的变化迫切要求改变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来更好的适应工程发展的变化。
  关于宏观工程伦理的界定,不同学者做出了解答,马丁与辛津格在《工程中的伦理学》中提出微观问题会主要涉及到个人与公司所做的各种决策,而宏观问题所涉及到的问题则是更总体性的问题,例如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应该运用某些法律工程职业写好以及消费者团体的集体责任等等。在工程伦理学之中,围观问题与宏观问题两者都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 而Ladd“根据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是个体工程师和客户、同事与雇主的关系,还是职业的集体社会责任,把工程伦理分为微观伦理(micro-ethics)和宏观伦理(macro-ethics)。 微观伦理集中于职业内在的内容,宏观伦理关注工程师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下的职业责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逐步从工程的微观伦理向宏观伦理转变,这一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工程伦理的转向。 其中美国的工程伦理转向尤为明显。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将宏观伦理作为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局限于工程师与雇主之间,以及工程师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作为重点而是将社会与自然以及技术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工程伦理目标。这一宏观伦理教育目标的建构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导向
  2010年我国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强化并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提高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意识,以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工业界、企业界的密切联合,重视国家工程人才的培养,提高工程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李培根院士曾说过“经过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交叉的能力,专业文化学习能力,宏观思维的能力,协同创新的能力。”
  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不仅是希望工程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扎实,工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主要的目的在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中国目前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本来就比发达国家起步晚,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关于工程伦理教育方面有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总的学科建构目标方面我们还是倾向于微观伦理教育,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在工程伦理教育领域中的后起之秀,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的建构转向宏观伦理,宏观伦理需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例如: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国家转型期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生态问题中都含有与伦理相关的问题,而目前作为工程大国的中国,面对西方工程伦理宏观方向的转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更应该整合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道路建设的过程中的需要也是当务之急,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关于工程伦理教育在总的学科建构目标方面倾向于微观伦理教育,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的建构转向宏观伦理,宏观伦理需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作为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了解工程对整个社会潜在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的影响跨越地域界限,以更为宏观的眼界去评定工程专业。而这一积极的目标转向也符合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和视野的界定,作为工程师不仅需要拥有精良的技术还要有宏观思维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构建一个更为宽广的蓝图,真正的做到为人类社会造福。
  二、 大工程观思想的影响
  大工程观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摩西斯(Joel Moses)于1993年最早提出“大工程思想”他认为工程师和工程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综合意识:包括考虑企业和组织背景下客户的需求的愿望,以及任务背景下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 大工程观就是在全局系统中考察工程。大工程观的积极导向也正符合工程伦理的宏观目标,正如乔尔·莫西斯所说,考察工程教育,我们不能只将标准停滞在当初的专业技术方面,因为,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大系统中,包括工程与与文化、环境与道德、自然与社会、而这几个竞速都是息息相关共处于同一个系统结构中,所以,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局限于模块式的单独方面的提升,应该从整体性出发,全面系统的进行学科的整合与革新,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来考察和评析工程教育的质量。
  大工程教育思想引领着美国的工程教育思想,同时渗透在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历程中,大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大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工程伦理素养着三方面。其中伦理素质是大工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工程人才伦理素质的培养,是宏观工程伦理目标的体现,他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伦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内化于学生的理解,并通过在工程实践中践实伦理知识。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大工程人才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具备人文素质,在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能力去考量其中的工程因素同时还能分析非工程因素的影响,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达到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将工程活动自觉地纳入到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对工程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考虑。并能够运用管理、经济、政治、环境等文化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社会大系统的问题。大工程观中实质上包含着宏观工程伦理目标的内在含义,是宏观工程伦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 中国对和谐文化的追求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它贯穿整个中华文化之中。中国古代的和谐文化倡导人们自觉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
  中国和谐文化观是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契合了宏观工程伦理的实质,我们具备的是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利益的索取而是关乎万物的工程建造,倡导在多样性或对立性中把握和谐与平衡,以达到主客观和谐一致。这有利于工程人才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有利于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工程决策。
  在美国工程伦理目标的转向中,美国的工程伦理超越工程师仅对雇主或者企业负责的微观工程伦理而转向关注工程文化以及工程技术的相关共同体,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后代的影响,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其实体现着一种工程、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思想。而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要素,天与人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诉求,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的悠久文化和工程发展史,切合我国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促进工程伦理教育更加适应我国的工程现状,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研究工程伦理有利于植根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工程伦理教育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工程伦理研究也将成为工程伦理学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和研究领域。
  在工程建设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将微观的工程伦理目标做调整,以可持续性的宏观伦理目标为出发点,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的友好和睦、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和谐,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将微观工程的伦理目标转向宏观工程的伦理目标,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工程建设项目,去培养当代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M.W.Martin and R.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 Boston Mc Gcraw-Hill 2005.6.
  Herkert J W ays of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ethical problem solving Micro ethics in enginnering.Sci Eng Ethics .2005(11).373-385.
  Herker J Commentary on “the greening of engineers A cross -cultural experience” (A Ansari ).Sci Eng Ethics.2001,7(1).120-122.
  赵东、万超.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大学教育.2013(2).
  Joel Moses.Engineering with a big E:Integrativ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Long Range Plan for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1994-19982.MIT.
  魏娜、何仁龙.美国工程专业认证变化的内在逻辑.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17-21.
  参考文献:
  [1]郭锐.工程师的伦理问题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李丽英.论工程伦理教育.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长鸿飞.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西安: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5]仲佳伟.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6]闫广平.大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4.
  [7]吴志功、陈溪.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特点分析与启示.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
  [8]迈克·W·马丁、罗兰·辛津格著.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哈里斯·普理查德,等著.丛杭青、沈琪,等译.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婚内强奸能否入罪,这一问题从“王卫明”案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一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界至今没有定论,并且“婚姻法”也未出台相关修正案来解决这一争议。本文正是试从“王卫明”案出发,以法理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强行与妻子同居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这一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法律救济或立法完善来解决婚内强奸入罪的问题。  关键词 婚内强奸 法理分析 入罪  作者简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法律框架下,《婚姻法》与《公司法》在夫妻一方擅自转让名下股权的效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导致非持股配偶要求法院确认转让协议无效的纠纷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达成统一的审判思路。我国立法者可以通过构建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制度,来衔接两部法律在该类法律纠纷中的规则适用,破解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困境。  关键词 股权转让 效力认定 夫妻共同财产管理权  作者简介:梁建忠,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
摘 要 推行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新举措。地方立法是执行性立法,目的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地方发展举措、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确保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地方立法受地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必须强化对地方立法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地方立法应当贯彻党的政策、坚持党的领导。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地方立法 依法行政  作者简介:蒲爱华,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四川锐思邦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
摘 要 受益人制度是保险法上非常重要的制度,而在该制度中受益人的指定是基础性问题。但由于法律的疏漏,在保险实务中关于受益人的认定很容易产生争议。新施行的保险法司法解释(三)也对受益人的指定做了规定,然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本文主要研究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指定问题以及对司法解释(三)第九条的规定进行评析,进一步再阐释观点。  关键词 保险受益人 指定权 具名指定 关系指定  作者简介:丁颖娜,中南财
摘 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增设部分轻罪刑事和解程序,使刑事和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有关刑事和解的争议从未停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质疑是刑事和解系“花钱买刑”,破坏了刑法的严肃性和刑罚的稳定性,同时造成了一种不公平。在刑事和解入法之前,各地已经开始以各种形式探索刑事和解制度,“检调对接”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尝试。本文将以某市人民检察院过去三年检调对接的案件数据分析,探究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
摘 要 在西方学者看来,共产主义体制高度集中、过于僵化且缺乏创新,因此就改革的路径而言,以政治民主化改革为起点的苏联将完胜于不愿触动政治框架而单纯改革经济的中国。然而,中国改革的成果给西方带来了震惊。为什么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改革能够成功,而苏联改革却会失败?本文将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经验作比较研究,反思中苏改革背后的政治逻辑。  关键词 经济改革 中国 苏联 政治逻辑  作者简介:陈若梅,武汉大学学
摘 要 救济性分离理论将1970年《友好关系宣言》中的“保障条款”视为其最重要的法律基础,认为出现基本人权受到大规模侵害情形时,作为一种救济性的手段,受害人民将拥有分离的权利。但从文本制定历史上看,这是一种追溯性的想象。保障条款制定之初主要是针对南非和罗得西亚政权,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本文试图把这一事后再解释的过程展现出来,并梳理相关嗣后实践,以期展现国际社会对保障条款的理解和适用。
摘 要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是否可以由检察院自行启动,从制定《罗马规约》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在订立《罗马规约》的谈判过程中,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虽然最后在罗马规约的正式文本中确立了检察官自行调查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启动的三种方式之一,但为中国、美国等国家所诟病,也是中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检察官自行提起调查从而引发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制度构架以及其在实践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有助于
摘 要 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德礼教影响,中国文化延续下来的无一例外是对性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我国刑法对涉及性自主权的罪名更是苛以重刑。但《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废除了组织卖淫罪与强迫卖淫罪的死刑量刑情节,这意味着我国对性自主权的认识不断加深、更为开放。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组织卖淫罪和强迫卖淫罪死刑规定的废除为视角,分别从刑法罪刑法定、法条竞合和民法学理研究、实务的可实施性的角度出发,
摘 要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频繁发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但是,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时应用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我国立法,以有效规制虐待儿童的行为。  关键词 虐待儿童 虐待罪 刑法修正案  作者简介:徐庆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67-02  一、案情简介  2012年10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