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儿童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频繁发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但是,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时应用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我国立法,以有效规制虐待儿童的行为。
  关键词 虐待儿童 虐待罪 刑法修正案
  作者简介:徐庆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67-02
  一、案情简介
  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发生一起民办幼儿园老师双手拎男童双耳、致其双脚离地的事件,图片中男童表情痛苦,颜某却笑容满面,而颜某拍照仅为了好玩取乐。有网友还晒出更多照片,证明颜某还有对学生胶带封嘴、蒙脸、倒着置于垃圾桶等多项虐待行为。相关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当事老师颜某随即被辞退。温岭市公安局10月25日立案,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肇事者颜某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10月29日提请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警方经深入侦查,认为涉案当事人颜某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颜某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温岭警方16日依法释放了颜某。
  二、我国刑法的困境
  颜某虐童事件案发后,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当事人采取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明明是严重的虐童行为,为什么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来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呢?网友的困惑也揭示了我国刑法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所面临的尴尬困境。目前,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规定了以下几种罪名:虐待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以上四种罪名也是目前广大网友对于此案存在的四种处理意见。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适用这些罪名均不符合犯罪构成的要求,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一)虐待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见,构成本罪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员,即虐待人和被虐待人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收养关系。如丈夫虐待妻子、父母虐待子女等。(2)行为人实施了虐待行为。首先这种虐待行为的在内容上包括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其次,这种虐待行为必须具有经常性。(3)行为人的虐待行为情节恶劣。我国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虐待被监管人罪中情节严重的解释,可以对虐待罪的情节恶劣加以有效把握。虐待罪和虐待被监管人罪均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主要区别在于保护对象的不同,所以二罪保护的法益具有一致性,因此虐待罪中的“情节恶劣”的的规定可以借鉴《规定》对虐待被监管人罪中“情节严重”的规定。(4)行为人主观上为故意犯罪。
  很显然,颜某与被虐待儿童之间不存在互为家庭成员的关系,不符合成立虐待罪的主体条件。这也是警方没有以涉嫌“虐待罪”立案的原因。
  (二)寻衅滋事罪
  根据《刑法》第293条的规定,下列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任意损害、占有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寻衅滋事罪的客体是侵犯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是从流氓罪分离出来的。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旨在保护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
  在此案中,颜某的行为侵犯的是被虐待儿童的身心健康,虽有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是从图片上看,颜某虐待儿童的地点是在教室里,不超过幼儿园范围,很难说是寻衅滋事,扰乱了社会秩序。所以颜某的行为不构成寻衅滋事罪,警方撤销此案符合法理。
  (三)故意伤害罪
  所谓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故意伤害罪的伤害程度也有严格的限制,被害人至少具有轻伤以上的伤害程度。
  本案中,颜某揪耳朵、贴胶带等行为,较难达到造成学生轻伤以上的最低入罪标准。幼儿园的老师虽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惩罚和虐待,但是还达不到损害器官肢体的正常机能,虽造成一定的疼痛,但是不应该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四)侮辱罪侮辱罪
  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要求行为人公然实施侮辱行为。侮辱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1)暴力侮辱。本罪中的暴力是一般意义上的暴力,没有达到杀人、强奸、抢劫罪中的暴力程度。(2)非暴力动作的侮辱,“例如:与人我握手后,随即取出纸巾擦拭,作嫌恶状。” (3)语言侮辱。例如使用语言公然辱骂、诋毁被害人等。(4)通过文字、图形等侮辱。例如张贴写有侮辱内容的大字报、图片等侮辱他人。所谓“公然”侮辱,是指采用不特定或者有多数人可能知悉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不特定人,是指对方不是由特定关系所限定的人。
  本罪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从这一点上说,这个案件符合客体要求。因为颜某的虐待儿童的行为使被虐待儿童的人格尊严受到到了侵犯。然而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有主观上故意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声誉的故意。但是,在温岭虐童案中,颜某主观上没有贬低孩子人格、破坏孩子声誉的故意。其目的是为了“好玩”、“取乐”。所以,其行为也不构成侮辱罪。
  本案的处理结果令人深思,一方面,警方依法撤销案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颜某作了依法释放的处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该案由家庭成员间向社会群体之间的演变,更易造成儿童今后身心健康的危害,而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涉案人员得不到严惩,恐导致“示范效应”,引起更多的虐待儿童的案件发生。此类案件之所以使司法机关疲于应付,原因在于无法可依,行为人的行为若仅违法,尚没有达到犯罪危害程度时,司法机关还可妥善处理,但是一旦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司法机关则会感到不知所措。
其他文献
摘 要 《圣经》律法篇的作者摩西,也是《出埃及记》的主人翁,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剥夺了生存权。为了埃及以色列移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付诸了艰辛努力。主权者坚执人法欲将以色列移民奴役甚至剪除,摩西则坚执自由主义之法即神法反抗压迫。《出埃及记》对母亲文化、迁徙的构建回答了母亲文化、生存权、迁徙与“在”、“在世上”的关联。  关键词 生存权 发展权 母亲文化 迁徙 传媒  作者简介:冯林,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在
摘 要 婚内强奸能否入罪,这一问题从“王卫明”案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一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界至今没有定论,并且“婚姻法”也未出台相关修正案来解决这一争议。本文正是试从“王卫明”案出发,以法理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强行与妻子同居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这一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法律救济或立法完善来解决婚内强奸入罪的问题。  关键词 婚内强奸 法理分析 入罪  作者简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法律框架下,《婚姻法》与《公司法》在夫妻一方擅自转让名下股权的效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导致非持股配偶要求法院确认转让协议无效的纠纷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达成统一的审判思路。我国立法者可以通过构建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制度,来衔接两部法律在该类法律纠纷中的规则适用,破解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困境。  关键词 股权转让 效力认定 夫妻共同财产管理权  作者简介:梁建忠,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
摘 要 推行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新举措。地方立法是执行性立法,目的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地方发展举措、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确保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地方立法受地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必须强化对地方立法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地方立法应当贯彻党的政策、坚持党的领导。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地方立法 依法行政  作者简介:蒲爱华,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四川锐思邦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
摘 要 受益人制度是保险法上非常重要的制度,而在该制度中受益人的指定是基础性问题。但由于法律的疏漏,在保险实务中关于受益人的认定很容易产生争议。新施行的保险法司法解释(三)也对受益人的指定做了规定,然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本文主要研究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指定问题以及对司法解释(三)第九条的规定进行评析,进一步再阐释观点。  关键词 保险受益人 指定权 具名指定 关系指定  作者简介:丁颖娜,中南财
摘 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增设部分轻罪刑事和解程序,使刑事和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有关刑事和解的争议从未停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质疑是刑事和解系“花钱买刑”,破坏了刑法的严肃性和刑罚的稳定性,同时造成了一种不公平。在刑事和解入法之前,各地已经开始以各种形式探索刑事和解制度,“检调对接”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尝试。本文将以某市人民检察院过去三年检调对接的案件数据分析,探究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
摘 要 在西方学者看来,共产主义体制高度集中、过于僵化且缺乏创新,因此就改革的路径而言,以政治民主化改革为起点的苏联将完胜于不愿触动政治框架而单纯改革经济的中国。然而,中国改革的成果给西方带来了震惊。为什么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改革能够成功,而苏联改革却会失败?本文将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经验作比较研究,反思中苏改革背后的政治逻辑。  关键词 经济改革 中国 苏联 政治逻辑  作者简介:陈若梅,武汉大学学
摘 要 救济性分离理论将1970年《友好关系宣言》中的“保障条款”视为其最重要的法律基础,认为出现基本人权受到大规模侵害情形时,作为一种救济性的手段,受害人民将拥有分离的权利。但从文本制定历史上看,这是一种追溯性的想象。保障条款制定之初主要是针对南非和罗得西亚政权,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本文试图把这一事后再解释的过程展现出来,并梳理相关嗣后实践,以期展现国际社会对保障条款的理解和适用。
摘 要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是否可以由检察院自行启动,从制定《罗马规约》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在订立《罗马规约》的谈判过程中,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虽然最后在罗马规约的正式文本中确立了检察官自行调查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启动的三种方式之一,但为中国、美国等国家所诟病,也是中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检察官自行提起调查从而引发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制度构架以及其在实践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有助于
摘 要 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德礼教影响,中国文化延续下来的无一例外是对性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我国刑法对涉及性自主权的罪名更是苛以重刑。但《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废除了组织卖淫罪与强迫卖淫罪的死刑量刑情节,这意味着我国对性自主权的认识不断加深、更为开放。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组织卖淫罪和强迫卖淫罪死刑规定的废除为视角,分别从刑法罪刑法定、法条竞合和民法学理研究、实务的可实施性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