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参与中享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
一、以人为本,就必须破除学科本位主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甚至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以人为本,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的宝贵财产。在学校中,人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不少教师以学习成绩的差异来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其实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关,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注意这些差异。
1.对后进生
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教师对他们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其次,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2.对中等生
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山舰”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我进一步设问: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了简单可行的方法,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人。
3.对尖子生
这些学生由于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往往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教师应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成为物理学习的尖子。对尖子生的培养不是拔苗助长,它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能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发展能力
1.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法体系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作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作笔记的方法等。学生应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素质教育。
2.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的、大胆的想象,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则不然(如用手击打墙壁等)。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振动呢?”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我做了“鼓皮振动”的实验,放在鼓皮上的米粒在“咚咚”声中纷纷“跳起舞”来,这一夸张的动作使原来表现不明显的现象变为明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效仿,验证其他不易察觉的振动,来研究声音是否由于振动产生的。这既是引导学生探讨、深化中心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思考,作出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2)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归纳法
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因此在归纳时,教师就要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特征并归纳出结论。一些简单关系的规律,如“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等结论,只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归纳出来,而“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等,需要把有关数据的乘积或者比值拿来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和归纳出它们的规律。
要归纳科学规律,还要关注物理条件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时学生应具有关注反射光线变化的意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在改变频率时学生应具有关注音调的变化的意识;关注条件变化对现象的影响,同时比较两者数据的数学关系,就可能归纳出所探究的科学规律。
四、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如在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科学、爱祖国,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我们才能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一、以人为本,就必须破除学科本位主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甚至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以人为本,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的宝贵财产。在学校中,人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不少教师以学习成绩的差异来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其实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关,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注意这些差异。
1.对后进生
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教师对他们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其次,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2.对中等生
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山舰”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我进一步设问: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了简单可行的方法,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人。
3.对尖子生
这些学生由于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往往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教师应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成为物理学习的尖子。对尖子生的培养不是拔苗助长,它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能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发展能力
1.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法体系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作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作笔记的方法等。学生应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素质教育。
2.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的、大胆的想象,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则不然(如用手击打墙壁等)。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振动呢?”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我做了“鼓皮振动”的实验,放在鼓皮上的米粒在“咚咚”声中纷纷“跳起舞”来,这一夸张的动作使原来表现不明显的现象变为明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效仿,验证其他不易察觉的振动,来研究声音是否由于振动产生的。这既是引导学生探讨、深化中心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思考,作出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2)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归纳法
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因此在归纳时,教师就要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特征并归纳出结论。一些简单关系的规律,如“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等结论,只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归纳出来,而“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等,需要把有关数据的乘积或者比值拿来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和归纳出它们的规律。
要归纳科学规律,还要关注物理条件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时学生应具有关注反射光线变化的意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在改变频率时学生应具有关注音调的变化的意识;关注条件变化对现象的影响,同时比较两者数据的数学关系,就可能归纳出所探究的科学规律。
四、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如在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科学、爱祖国,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我们才能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