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介使用的“主体形变”与主流媒体阅听空间建构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媒介终端的使用带来了主体的“形变”,媒介使用从“多中心”走向“再中心化”,与阅听主体深度连接,使得主流媒体进入个体的物质空间,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嵌入主体的社会空间,强化文化认同,提高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学位
谈到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体会和思考,我想讲的主要是三个关键词.rn一是比较.我们讲中国特色新闻学,最重要的参考系是西方的新闻学.我大致梳理了中国特色新闻学和西方新闻学在主要内涵方面的差异:首先是对新闻事业的功能定位.我们的定位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西方更多强调“看门狗”、貌似超然物外的“社会公器”.其次是对新闻事业中的媒体控制.我们强调坚持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西方强调“新闻自由”.再次是报道的目的或者宗旨.我们强调舆论引导,西方宣称“客观公正”.
期刊
“中国新闻学丛书”第一辑出版的十本书,我粗略看过了九本.从这些年轻学者的著作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求真精神、批判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组织出版这套丛书,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rn但直抒胸臆地谈,其中有些著作对一些概念和术语的应用非常生硬,感觉像是生生贴上去的.正如中国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亲西方的、受西方思想影响严重的研究者,总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概念里打圈圈,让人看得云遮雾绕.
期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由清华大学教授李彬与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赵月枝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丛书”(第一辑10种)出版发行,丛书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为主题,从不同侧面系统总结中国新闻学的历史源起、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最近,本刊记者就中国新闻学建设相关话题专访了“中国新闻学丛书”主编赵月枝教授、李彬教授.
期刊
学位
宣传、新闻、传播,这三个词的意思不同.宣传是政治性的,新闻是社会性的,传播是技术性的,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很重要,也很有必要.rn如果没有思想,没有价值观,没有路线,没有“主义”,没有斗争,那就没有政治,没有政治,也就搞不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讲思想、讲价值观、讲主义、讲路线斗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讲政治、讲宣传、讲真理;不讲政治宣传,不讲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是第一点.
期刊
媒体融合是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更是媒体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可以帮助媒体人建立起媒体融合发展的坚定信念、立场、观点和方法.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培养什么人”一直都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掘墓人”,寄希望于越来越多“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关乎目标,如何培养人关乎路径,为谁培养人关乎立场.
期刊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研究国际传播的会议,体现了国际舆论斗争和新闻传播研究在当下的重要性.近期学界业界召集一系列会议,也旨在解决现实问题.rn疫情以来,西方利用自身话语权及在文化市场的优势地位,借各种事件抹黑攻击中国,形成了“政府定调、媒体炒作、政客爆料”等一整套固定动作.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期刊
互联网正在重建个体、社会、媒介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关系结构,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产品带来了新的语境.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个体认识“地方”搭建桥梁,触发消费者情感认同和推进文化话语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