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指出,国企混改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明确和完善混改的政策、机制和流程,指导企业更好地“改”。
并非所有的混改都实现了双赢。有些企业的混改并未能引进民企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自然无法发挥“1+1>2”的作用。中铁顺丰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直属企业,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外界无法企及的铁路货运资格,但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其他快递企业。
2005年以前,中铁快运在对手很少的情况下,曾经实现了盈利。这家公司还曾经酝酿上市。但2006年之后,根据铁道部的调整,中铁快运逐步退出航空和公路运输市场,只能关注铁路运输老本行,部分运输管线被砍,导致中铁快运的业务走向压缩期。
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中铁快运所有货车资产并入该公司,行李车、快运班列、部分仓库场地等资产则划入属地铁路局,中铁快运使用火车运货需向各地铁路局支付费用,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再次对中铁快运造成打击。
中铁曾经寄希望与民营快递企业的合作来摆脱困境。2018年6月,中铁快运和顺丰成立合资公司——中铁顺丰国际快运有限公司,总部在深圳。
这一合作曾经被视为铁路运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希望结合中铁快运的铁路资源和顺丰的市场经营能力,“打造具有仓储、装卸、包装、搬运、加工、配送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中心。”
后来快递业迅猛发展,中铁快运的发展速度却在这种快速奔流的大潮中更加显得落伍。自2013年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至今,中铁快运已连续6年亏损,2020年按计划应实现扭亏为盈。但就目前看,依然困难重重。
两方合作中的小九九导致了双方合营后,不仅没有共赢,反而更加暮气。中铁快运方面希望,双方共同出资修建一些场站和物流设施,但对顺丰来说,围绕铁路建设物流中心并不合算。
就网店来说,中铁快运网店远远少于顺丰,虽然两者合作之初,有过利用“铁路运输低成本,顺丰便利的终端派送”的优势实现共赢,但是一些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由于运营能力不足,中铁快运未能充分利用其拥有的铁路资源。
而且在服务上也没有在顺丰注入之后有所改善,有些中铁快运网点地址不在官网显示;部分区域不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高铁快递必须到高铁站网点办理等等。由于上述诸多不便因素,消费者往往宁可选择其他快递。而且中铁快运内部依旧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差。
中铁顺丰的成立曾经被視为铁路混改的一项成果,但因其仅仅停留在资本引入层面,顺丰的高效并没有对中铁快运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顺丰为其提供资源和人才,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有的先行先试尝到甜头;有的重形不聚神,吞尽苦水;还有的举步维艰,质疑声重。这其中很典型的案例是福建前首富陈发树入主云南白药。
2018年7月23日,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发公告称,陈发树成为白药控股新任董事长。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警惕有人借混改之名行私有化之实”,很多人以此来质疑和表达对陈发树收购云南白药股权的疑惑。
云南白药一直是云南省的优质国有资产,产业布局出色,营收、利润不断提升,是传统中药股的龙头股。原本,云南省国资委全资控股的白药控股持有上市公司云南白药41.52%的股份,是云南白药第一大股东。
2009年,新华都投资董事长陈发树跟红塔山集团签协议购买其持有的云南白药12.32%的股份,但中国烟草总公司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由,否决了该项交易。不过陈发树对云南白药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少过,云南白药2015年半年报显示,陈发树及其旗下新华都实业均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陈发树合计持股一度进入云南白药第四大股东之列。
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国有股权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背景下,事情发生了变化。2016年7月19日,白药控股旗下的上市公司云南白药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称云南省国资委正在与白药控股筹划相关重大事项,以推进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工作。5个月后,云南白药披露,即云南省国资委拟引入民营资本新华都集团作为白药控股的股东。交易完成后,云南省国资委对白药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从100%下降到50%,另外50%由新华都持有,而白药控股持有上市公司云南白药41.52%的股份不变。
2016年12月28日,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及白药控股签署了股权合作协议。此后白药控股股权又发生了一些转让,股权比例转化为,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对白药控股的持股比例都为45%,另10%股份由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
表面上云南国资委和新华都都是45%股东权力平等,但是新华都自己早前直接持有云南白药3.39%的股份,因此新华都成了云南白药的第一大股东,云南国资委退居第二大股东。这中间,陈发树拿出了254亿元。
即使陈发树拿出了真金白银,但是对这一起入股案的质疑没有停息。很多人的质疑理由是:陈发树的新华都的经营范围没有丝毫交集,陈发树为何就紧盯云南白药不放。这种质疑在他成为白药控股董事长之后又上升了一个音阶。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这样阐述混改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制度,保护产权;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宜改则改,稳妥推进。
混改后,有声音质疑“参与混改并没有真正获得话语权,何以称得上混改”?前文所指的企业真正获得了话语权,为何还有质疑声?
对此,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政认为“都是因为没有抓住当初文件中的基本原则”。他列举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国企混改成功案例——长春富奥案。 富奥股份是国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其前身富奥有限,为一汽集团1998年出资设立。2007年,根据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一汽集团进行主辅业分离改制分流,将富奥有限等4个单位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其中参与持股的经营班子及管理技术骨干的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后新公司的等价股权。2007年12月,一汽集团、宁波华翔和76名自然人约定共同发起设立富奥股份,公司正式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富奥股份目前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有非常显要的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市场占有率也很高。混改之后在业绩、竞争力上都有很大提升。富奥股份2019年4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2亿元,同比增长6.02%。
李政认为,像这样抓住原则,能够执行得好的企业,既能获得混改之利,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各参与方的心理压力。他所称的压力是指,一些国营企业因为担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而对混改的推进畏手畏脚,而民营企业则会担心在混改过程中不仅得不到任何益处,相反还有可能被“吞噬”。
出现这样那样的疑惑和警惕,导致操作层面的失败,在李政看来,都跟是否抓住了混改基本原则有关系。“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混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能否很规范地操作;是不是宜混则混,混得是不是合情合理;在企业中任职的高管能否各司其职,并进行合理的分工。”
国资委层面也曾多次强调不能指望一混就灵。
2017年9月28日,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一个企业涉及到所有制的改革,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显现,总是要给企业一个周期,要有一段时间来发现问题,解決问题。不能指望一混就灵,一混所有都好了。”
今年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上,肖亚庆就“混改是否是真改革”一问作出回应:混合所有制只是改革的一种方式,不是所有方式。所以宜混则混、宜独则独。要根据行业、企业以及企业的未来,来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来看,国企混改基本上是有进有退,这也反映了国有资本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一个基本趋势。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也是混改力度较大的企业,包括地方国有资本,从控股逐步调整为参股。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集中。
宜混则混的企业,多数已经走在“混”而“改”的康庄大道上。李政对《国企管理》说,混改是大方向,是时代精神。所以,他认为,对于民企进入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参股控股民营企业,不应该过分情绪化,也不应该一听见就扣帽子,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他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实现由“混”而“改”。
3月27日,肖亚庆强调:“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突破口,一定要扩大,一定要深化,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混合所有制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相互之间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混”是手段,“改”是目的。“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要‘混’,更重要的是‘改’。”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很多国企在顺利完成“混”的任务后,还要纵深推动“改”的攻坚,不能只停留在“混”的表象,更不能“混”与“不混”一个样。
推动国企实质性混改,首先是尽量减少行政化的指挥和干预,才能通过混改,带来吸引资金、降低杠杆率、优化公司治理、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多重效益。
李锦认为,在国企混改过程中,类似于充分竞争行业企业格力电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有进有退,或是解决上述矛盾手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其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助于“走出去”,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支撑。
国企应该国有企业改革是以混和所有制为手段,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管理关系,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员工活力,从而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相应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包括对以上所有方面的思考,并形成系统化的、操作性强的方案。
中铁顺丰之困
并非所有的混改都实现了双赢。有些企业的混改并未能引进民企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自然无法发挥“1+1>2”的作用。中铁顺丰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直属企业,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外界无法企及的铁路货运资格,但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其他快递企业。
2005年以前,中铁快运在对手很少的情况下,曾经实现了盈利。这家公司还曾经酝酿上市。但2006年之后,根据铁道部的调整,中铁快运逐步退出航空和公路运输市场,只能关注铁路运输老本行,部分运输管线被砍,导致中铁快运的业务走向压缩期。
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中铁快运所有货车资产并入该公司,行李车、快运班列、部分仓库场地等资产则划入属地铁路局,中铁快运使用火车运货需向各地铁路局支付费用,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再次对中铁快运造成打击。
中铁曾经寄希望与民营快递企业的合作来摆脱困境。2018年6月,中铁快运和顺丰成立合资公司——中铁顺丰国际快运有限公司,总部在深圳。
这一合作曾经被视为铁路运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希望结合中铁快运的铁路资源和顺丰的市场经营能力,“打造具有仓储、装卸、包装、搬运、加工、配送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中心。”
后来快递业迅猛发展,中铁快运的发展速度却在这种快速奔流的大潮中更加显得落伍。自2013年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至今,中铁快运已连续6年亏损,2020年按计划应实现扭亏为盈。但就目前看,依然困难重重。
两方合作中的小九九导致了双方合营后,不仅没有共赢,反而更加暮气。中铁快运方面希望,双方共同出资修建一些场站和物流设施,但对顺丰来说,围绕铁路建设物流中心并不合算。
就网店来说,中铁快运网店远远少于顺丰,虽然两者合作之初,有过利用“铁路运输低成本,顺丰便利的终端派送”的优势实现共赢,但是一些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由于运营能力不足,中铁快运未能充分利用其拥有的铁路资源。
而且在服务上也没有在顺丰注入之后有所改善,有些中铁快运网点地址不在官网显示;部分区域不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高铁快递必须到高铁站网点办理等等。由于上述诸多不便因素,消费者往往宁可选择其他快递。而且中铁快运内部依旧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差。
中铁顺丰的成立曾经被視为铁路混改的一项成果,但因其仅仅停留在资本引入层面,顺丰的高效并没有对中铁快运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顺丰为其提供资源和人才,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云南白药之疑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有的先行先试尝到甜头;有的重形不聚神,吞尽苦水;还有的举步维艰,质疑声重。这其中很典型的案例是福建前首富陈发树入主云南白药。
2018年7月23日,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发公告称,陈发树成为白药控股新任董事长。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警惕有人借混改之名行私有化之实”,很多人以此来质疑和表达对陈发树收购云南白药股权的疑惑。
云南白药一直是云南省的优质国有资产,产业布局出色,营收、利润不断提升,是传统中药股的龙头股。原本,云南省国资委全资控股的白药控股持有上市公司云南白药41.52%的股份,是云南白药第一大股东。
2009年,新华都投资董事长陈发树跟红塔山集团签协议购买其持有的云南白药12.32%的股份,但中国烟草总公司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由,否决了该项交易。不过陈发树对云南白药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少过,云南白药2015年半年报显示,陈发树及其旗下新华都实业均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陈发树合计持股一度进入云南白药第四大股东之列。
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国有股权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背景下,事情发生了变化。2016年7月19日,白药控股旗下的上市公司云南白药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称云南省国资委正在与白药控股筹划相关重大事项,以推进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工作。5个月后,云南白药披露,即云南省国资委拟引入民营资本新华都集团作为白药控股的股东。交易完成后,云南省国资委对白药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从100%下降到50%,另外50%由新华都持有,而白药控股持有上市公司云南白药41.52%的股份不变。
2016年12月28日,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及白药控股签署了股权合作协议。此后白药控股股权又发生了一些转让,股权比例转化为,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对白药控股的持股比例都为45%,另10%股份由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
表面上云南国资委和新华都都是45%股东权力平等,但是新华都自己早前直接持有云南白药3.39%的股份,因此新华都成了云南白药的第一大股东,云南国资委退居第二大股东。这中间,陈发树拿出了254亿元。
即使陈发树拿出了真金白银,但是对这一起入股案的质疑没有停息。很多人的质疑理由是:陈发树的新华都的经营范围没有丝毫交集,陈发树为何就紧盯云南白药不放。这种质疑在他成为白药控股董事长之后又上升了一个音阶。
长春富奥之利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这样阐述混改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制度,保护产权;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宜改则改,稳妥推进。
混改后,有声音质疑“参与混改并没有真正获得话语权,何以称得上混改”?前文所指的企业真正获得了话语权,为何还有质疑声?
对此,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政认为“都是因为没有抓住当初文件中的基本原则”。他列举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国企混改成功案例——长春富奥案。 富奥股份是国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其前身富奥有限,为一汽集团1998年出资设立。2007年,根据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一汽集团进行主辅业分离改制分流,将富奥有限等4个单位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其中参与持股的经营班子及管理技术骨干的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后新公司的等价股权。2007年12月,一汽集团、宁波华翔和76名自然人约定共同发起设立富奥股份,公司正式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富奥股份目前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有非常显要的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市场占有率也很高。混改之后在业绩、竞争力上都有很大提升。富奥股份2019年4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2亿元,同比增长6.02%。
李政认为,像这样抓住原则,能够执行得好的企业,既能获得混改之利,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各参与方的心理压力。他所称的压力是指,一些国营企业因为担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而对混改的推进畏手畏脚,而民营企业则会担心在混改过程中不仅得不到任何益处,相反还有可能被“吞噬”。
出现这样那样的疑惑和警惕,导致操作层面的失败,在李政看来,都跟是否抓住了混改基本原则有关系。“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混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能否很规范地操作;是不是宜混则混,混得是不是合情合理;在企业中任职的高管能否各司其职,并进行合理的分工。”
国资委层面也曾多次强调不能指望一混就灵。
2017年9月28日,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一个企业涉及到所有制的改革,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显现,总是要给企业一个周期,要有一段时间来发现问题,解決问题。不能指望一混就灵,一混所有都好了。”
今年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上,肖亚庆就“混改是否是真改革”一问作出回应:混合所有制只是改革的一种方式,不是所有方式。所以宜混则混、宜独则独。要根据行业、企业以及企业的未来,来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来看,国企混改基本上是有进有退,这也反映了国有资本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一个基本趋势。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也是混改力度较大的企业,包括地方国有资本,从控股逐步调整为参股。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集中。
真混真改之要
宜混则混的企业,多数已经走在“混”而“改”的康庄大道上。李政对《国企管理》说,混改是大方向,是时代精神。所以,他认为,对于民企进入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参股控股民营企业,不应该过分情绪化,也不应该一听见就扣帽子,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他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实现由“混”而“改”。
3月27日,肖亚庆强调:“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突破口,一定要扩大,一定要深化,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混合所有制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相互之间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混”是手段,“改”是目的。“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要‘混’,更重要的是‘改’。”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很多国企在顺利完成“混”的任务后,还要纵深推动“改”的攻坚,不能只停留在“混”的表象,更不能“混”与“不混”一个样。
推动国企实质性混改,首先是尽量减少行政化的指挥和干预,才能通过混改,带来吸引资金、降低杠杆率、优化公司治理、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多重效益。
李锦认为,在国企混改过程中,类似于充分竞争行业企业格力电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有进有退,或是解决上述矛盾手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其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助于“走出去”,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支撑。
国企应该国有企业改革是以混和所有制为手段,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管理关系,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员工活力,从而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相应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包括对以上所有方面的思考,并形成系统化的、操作性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