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一道常规几何题的教学为例,先大胆质疑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疑,最后交流展示,反思纠错,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思维活动经验,优化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质疑;数学思维;组合图形;重叠部分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32-01
  【案例叙述】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组合图形”单元设置有这样的练习题:如图1,有两个边长是8 cm的正方形卡片叠在一起,求重叠部分的面积。课上,笔者让学生自行揣摩解法。学生A答道:“我先用虚线画出重叠部分边线,复原图形后,可知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故重叠部分面积为4×4=16(cm)2。”学生B不甘示弱地说道:“用虚线复原图形全貌后,可以看出边长为8 cm的大正方形被均分成4块,重叠部分占1块,故面积为8×8÷4=16(cm)2。”其他学生表示认同。笔者追问:“如何证明大正方形被均分成4块呢?”学生经交流讨论后给出了可靠的数据验证。
  一、于无疑处存疑
  毋庸置疑,两位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准确到位,但他们只关注到几何线条而忽略了附带的参数。如果不设参数,学生还会有此直觉吗?这样的直觉能否形成一种稳定的技能?……笔者疑窦丛生,对此提出问题:“如果撤销参数4厘米,这道题还能解吗?”学生思忖片刻后纷纷摇头。笔者又问:“为什么?”有学生回答:“未被遮住的线段可能是其他长度,如3 厘米、2 厘米、1 厘米,外露和内隐的两条线段可能长短不一……”笔者继续提问:“重叠部分必定是正方形吗?如果不是,有几种可能?”
  二、于“纷乱”处严守“方寸”
  学生亲身实践,在操作中探究发现了图形重叠部分的多样性(如图2为其中的一部分)。
  同时还发现了重叠部分的图形未必为正方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笔者继续提问:“你能进一步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吗?”师生共同研究后发现:必须获知原正方形的边长以及外露部分的边长。于是笔者设定正方形的边长为8cm,并结合具体情况设置了外露边长的参数,让学生自由选择图2中的两幅图进行解答。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后反馈交流,大部分学生还是先判断重叠部分的形状,然后根据相关公式求出面积。
  其实,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是混乱的。如何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让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合乎逻辑呢?笔者以“重叠部分是正方形”的情况为例,一一列出各重叠部分面积的大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重叠部分是长方形”的情况,学生快速推演出外露边长有1、2、3、4、5、6、7、8([cm])八类情形,并罗列长方形所有边长的配比情况,然后快速算出重叠部分面积的大小。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厘清了思路,也体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笔者让学生总结收获。
  生1:解题时要根据相关条件发散思维,抓住必不可少的关键数据。
  生2:遇到难以想象的图形,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生3:自己设置的难题,自己解决,很有成就感。
  师:我们通过一道浅显直白的例题,创编出许多有价值的新题,并结合探究活动都顺利解决了。今后我们一定要善于质疑、善于释疑。
  三、于成功后反思
  在生活中,人们凭靠直觉和主观感知看待问题很普遍。反观我们的教学活动,许多时候由于教师没把准教材,没参透题型和题意,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片面追求思维发展,盲目地越俎代庖,删去操作活动过程。而学生若不亲自体验操作活动,没有亲自去求取真知,就无法积累活动经验;没有静心冥思,数学思想就会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消退。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在本节课中,笔者以人为本,大胆质疑学生的直觉思维,推翻他们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解疑,最后交流展示、反思纠错,使学生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整节课严密有序而又不失活泼,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思维活跃,对探索成功的喜悦体验更加深刻。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要]分数是数概念的有效扩充,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是分数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顺学而教,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带领学生探寻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展示思维活动过程,“比”出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让他们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中,教师搭建三个“脚手架”,引导学生拨计数器、对比口算、尝试减法,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攀升。  [关键词]脚手架;思维攀升;两位数;一位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61-02  一、教材研读与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圆的面积”的同课异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解读教学中各个环节设置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指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生;主体;对比;;圆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4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摘 要]“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知识的最后一个板块,是学生在认识、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算法迁移和理解算理,是小学阶段笔算乘法的总结。通过梳理教材读懂教学内容,进行前测,把握学生认知起点,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三大策略:“计算”与“情境”相融,主动完成迁移; “算理”与“算法”相辅,自主构建模型;“估算”和“笔算”衔接,提升运算技能。 
[摘 要]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包括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式子等,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数学语言,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信地进行数学交流。教学“认识平均分”时,巧妙过渡、愤悱启发、动手操作及转换语言等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
[摘 要]多维度解读文本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英语文本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情节和主题等不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全面把握文本,领悟文本故事的寓意,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优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代际贫困突出,贫困程度较深,因此,要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成效,必须正确定位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借由案件剖析,笔者力图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案例中暴露出的职业观念缺乏、招生困难、办学条件落后、就业质量较低等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亟须从精准定位生源、精准就业培养、精准投入等寻求解决途径。  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方略,找
[摘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是需要严谨的教学方法的。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思想方法 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43  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的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安排了“时、分
《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的音乐灵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让学生乐意参与学习与欣赏音乐,积极体验,从参与和实践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相对于其
[摘 要]如果没有交流,感知与思考就是一个单向、封闭、不稳定的反射弧。以“圆周率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利用激发、筛选、捕捉、对比、辨析等教学手段进行导学的过程中,说明这种循环机制的运行规律。  [关键词]循环;问题;动机;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41-01  任何人学习任何知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学习应当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