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打造“现代数学课堂”的六大误区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究和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打造现代数学课堂,已成为当下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口号,但当下的所谓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去数学化”,“去教师化”,“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对现代课堂理解有误造成的,并从六个误区进行论述,以与读者共鸣.
  【关键词】现代课堂;误区;数学
  课程改革自笔者从教以来就从未停过,笔者或是身边的教师都在不断地转变教学方式,尝试学习和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打造时髦的“现代课堂”,但如今沉静下来反思,感觉这种现代的课堂越来越不像数学课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课改中的现代数学课堂理解有误,现陈述如下,与读者共鸣:
  误区一:引入必须是生活的实例,图片,视频或是学生动手实验
  引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作为教学引入已是屡见不鲜,因为这样的引入更“花哨”,更“现代”,如通过学校操场的图片来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平面的定义,但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且与抽象平面不符,又如通过横切香肠探究横截面引入椭圆,但结果搞得课堂气氛一片“热闹”,有吃香肠的,有做观众的.所以数学课堂的引入因以遵循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迅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为原则,而不应拘泥于引入的形式.
  误区二:学生参与课堂就必须有形式上的小组讨论
  “将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改革者的呼声,于是能体现学生确实参与课堂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小组讨论,其实高中数学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很多数学知识是一种慢中求悟的过程,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每名学生才会有平等的待遇——独立思考,而形式上的小组讨论有时会弱化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形式上的小组讨论有时会让我们拘泥于直观或是具体操作上,而不能引导学生完成对操作层面向思维层面的跨越,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小组讨论的探究模式,但它肯定不是数学课堂常态的教学方法.
  误区三:学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体现学生课堂的主导性
  教师在某些教学内容上该出手时就出手,毕竟教学时间有限,如数列求和,特别是等比数列的错位相减求和法,其方法的单一性和独立性决定了其思维通道的狭窄性,此时的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就是一种教学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低下,所以教师此时就应将这部分重难点内容完全展示和告知学生,让学生做一回有意义的观众,欣赏、模仿、体验这种方法的能够运用的原因以及其思想的美感和内涵的深刻.现代课堂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性,教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我们也必须理清,有些教学内容也必须是教师和盘托出,展示告知和示范引导的.
  误区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数学课堂的标志
  教育改革也带来了教育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比如我们的教学课堂就配备了49寸的夏普液晶电视,为的就是能让我们用上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在很多教师心中被视为现代课堂的一个标志,甚至数学老师也能一整堂课都用不上粉笔了,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一些看似用很绚丽的多媒体引导的现代课堂,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只是不停地在翻幻灯片,而学生也是走马观花一般,浏览着数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呈现以往数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所以数学老师不应以需要经常擦黑板而抱怨.
  误区五:“生成”比“预设”重要
  在现代数学课堂中“预设”受到了各界的批评,否定预设的教师认为教学时教师处处以预设的东西为准绳,把学生的思维死死的框定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里,但是笔者认为过分强调课堂的生成只会让我们的课堂陷入 “脚踩西瓜皮”的尴尬境地,不要说教学效率了,就是一般的教学章法都不见了踪影,“凡事预则立”,所以数学课堂中生成只会因预设而精彩,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只是表面的热闹,这种重视生成而淡化预设只会让我们走入另一个极端.
  误区六: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学方法,摈弃传统上的讲授法
  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颇多指责的无疑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授法,但数学中的很多内容无法避开教师的讲授法,而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法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因为与学生相比,数学教师有许多优势,应利用这种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只有科学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垄断课堂的话语权,但也不能放弃课堂上的话语权,教师好比教练,学生好比运动员,参赛的是运动员,但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还要教练.
  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现代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本文只是结合自己和身边同事的教学实际列举了当下对现代课堂认识理解的几种误区,显然这六种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的做法肯定不会生成现代的数学课堂,当然也不是完全放弃,而是要恰当合理应用,不要过了,就是走出了误区,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现代的数学课堂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情,尊重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懂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己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沈金兴.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几个误区[J].中学数学杂志,2014(1):8-10.
  [2]周根龙.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5):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 隨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原先预期的东西,也会出现一些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师原有思路的突发现象,它们其实是课堂“问题生成”的源泉. 本文把课堂“问题生成”当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并对此积极思考,提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问题生成”;利用生成;引导生成;促进生成  一般说来,我们的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完成预设的过程,但随着新
【摘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 为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摈弃“平等”,体现个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方法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 小学数学课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错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问题性资源三方面简要阐述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利用,以期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的沟通、启发和补充.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捕捉;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字眼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的确,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环节,理应得到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然而,
利用函数的图像直观判断得出不等式关系,即从形到数,是常用的函数与导数试题的命制手法.笔者研究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科)第21题,推测此题的命制思路,通过对曲线y=ex的任一切线向下平移得到直線l,由曲线y=ex在直线l的上方,得到含有双参数的不等式,再根据直线l的斜率和纵截距的乘积设置问题.下面笔者就该试题的命制手法、基于命题研究的解法与新编试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
【摘要】快节奏的教学不等同于高效率,快节奏的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本文分析了问题提出的背景,进一步阐明了“慢节奏”课堂的内涵,然后以高中数学为例,从班级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四个方面打造“慢节奏”课堂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慢节奏;内涵;思路;快节奏;冷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快餐文化”,仿佛一夜之间渗透进了世界的各个缝隙,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直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教学领域,也受此影响,掀
【摘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而较少地“关注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逐步多元化以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化教育转变,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三生体系,提出了“以生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课程;以生定
【摘要】 根据系统论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按照课堂上最可能出现的序列来提出上课步骤. 本节课以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程实施中流行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教学程序的展示方式,在高一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维合作模式,顺利完成了新授课的教学任务.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老师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和进度,课堂容量超出课前预设. 
首先,我们需要引入阿贝尔变换:  【参考文献】  范建熊著.不等式的秘密第一卷[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方法的渗透,努力达成估算教学的目标. 那么,在农
一、教学背景的简析  “分式”是章节的起始课,属于概念课.笔者对这种课的感受是“不难上,难上好”,换句话说,大众课难以出彩.为此笔者没有采用大众化的上法(通过问题情境产生代数式——分类辨析出定义——概念的应用拓展),笔者认为想让学生从根本上认同这个概念,还需要从它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来引入.  其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分数和整式的概念,那为什么还要引入“分式”,相比而言“分式”有什么特殊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