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数学概念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的简析
  “分式”是章节的起始课,属于概念课.笔者对这种课的感受是“不难上,难上好”,换句话说,大众课难以出彩.为此笔者没有采用大众化的上法(通过问题情境产生代数式——分类辨析出定义——概念的应用拓展),笔者认为想让学生从根本上认同这个概念,还需要从它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来引入.
  其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分数和整式的概念,那为什么还要引入“分式”,相比而言“分式”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分数和整式做不到的.针对这一点,笔者设计了“从整到分,从数到式”的活动1来阐释“分式”产生的必要性.
  其二,从“分式”的构造上来看,“分式”是否真的和“整式”一点联系都没有.“分式”可否认为是“整式”之间通过某种运算构造出来的.针对这一点,笔者设计了“分式构造”的活动2来解释分式和整式的关联.
  二、教学设计的简述
  活动1
  (1)40 m2的房子,有12的面积铺地板,则地板的面积是m2;
  (2)40 m2的房子,有13的面积铺地板,则地板的面积是m2;如果有6套这样的房子,则地板总面积是m2.
  【设计意图】有了“整数”和“小数”,为什么还要引入“分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分数”的优势,一方面,分数使数学中的问题结果更加简单明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问题的进一步运算.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认同了整数到分数知识逻辑的合理性,也为后面的整式到分式打好铺垫.
  (3)a m2的房子,有1b的面积铺地板,则地板的面积是m2;如果有2b套这样的房子,则地板总面积是m2.
  【设计意图】这一问将所有的数字换成了字母,从“数”的问题变成了“式”的问题;让学生理解一方面,当结果计算无法用整式呈现时,学生只能用一类新的式子(即“分母中带有字母”的式子)呈现是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这一类“分母中带有字母”的式子也更加有利于进一步的式运算.所以在数到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新类型式子”的诞生是必然的,是有必要的.
  在学生理解了“分母中带有字母”的式子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之后,就应该给这样的式子定义一个名称,即分式.整式和分式之间有联系吗?通过整式之间的运算可以构造出分式吗?
  活动2
  在(a 1),3,(a-1)这三个整式中,每名同学任选两个整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把所得的结果填在学习单上.
  问:① 所得结果都是整式吗?② 新的代数式有何特征?③ 它是由整式之间的何种运算构造出来的?④ 你能从运算构造上给分式下个定义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整式和分式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整式之间的运算可以产生分式;同时让学生在经历了“分母中带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分式”这样简单的认识之后,又更加完善地领悟了分式的完整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作分式”.
  活动3
  求分式a-3a 2的值.
  (1)a=3;(2)a=-25;(3)a=-2.
  【设计意图】笔者并没有直接提问,当a为何值时分式a-3a 2没有意义;而是改用“倒逼”的方法,当a=-2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然后逼着学生回头思考这个问题当分母为0时,究竟值是0还是无意义,从而总结出分式有意义的前提:分母不为0;在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笔者认为不要刻意去回避一些常见的认知错误,“碰壁”也是一次很好的纠正机会.
  活动4
  关于分式x2-1x-1.
  (1)何时分式无意义;(2)何时分式有意义;(3)何时分式的值为0.
  【设计意图】这样的题目既要兼顾到分子,也要兼顾到分母,要求学生对无意义、有意义、值为0三种情形的前提要了如指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滋生困惑,并在逻辑追问下实现对抽象知识的逐层破解与吸纳,并深化概念过程中渐次体悟“去杂”思想(从有限的“无意义”出发研究无限的“有意义”).以问题开放为节点,回流贯穿本章始终的分式概念,进而探得概念的“完形”.
  活動5 归纳总结
  说说本节课我们是怎么研究分式的?
  你能用结构图的方法画出我们“式”的研究顺序吗?
  你会用分式这样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后阶段将要学到的“无理数到无理式”吗?
  【设计意图】站在思想方法的平台上进行思维追溯,以对数学的本质理解为理念,走出千篇一律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带得走”的东西,让学生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概念教学的简思
  1.通过恰当的背景引入,结合前期同类知识在接下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不足,从而揭示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
  学生建构一个概念需要有直观感觉、体验感知、反思感悟三个阶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三个阶段体会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呢?其实,很多概念都有其产生的数学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这些背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在背景的选择过程中一般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已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感知需要引入新概念或者将原有概念进行延伸推广.二是选择的背景具有普适性,能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且通过背景问题的解决学生直观感知概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总之通过问题驱动,解决背景问题,明确如何解决问题,进入体会概念引入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知识与方法生成的必要性.
  2.通过师生的互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揭示引入概念的合理性.
  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本节课来看,笔者的设计并没有草率快速地强调概念的关键词和分析概念结构并记忆,而是在概念的生成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反复冲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得的结论用规范的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表示,让学生体会引入概念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必经之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牛顿、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思想获得启示,把握了微元法是将变量问题转化为常量问题进行处理的核心思想,并引入解析几何笛卡尔坐标概念,为工程技术中涉及与变量相关的许多几何、物理定积分应用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作为算例,对物理学中的变速运动物体的动能和转动惯量的计算问题应用微元法进行
【摘要】 隨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原先预期的东西,也会出现一些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师原有思路的突发现象,它们其实是课堂“问题生成”的源泉. 本文把课堂“问题生成”当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并对此积极思考,提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问题生成”;利用生成;引导生成;促进生成  一般说来,我们的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完成预设的过程,但随着新
【摘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 为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摈弃“平等”,体现个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方法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 小学数学课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错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问题性资源三方面简要阐述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利用,以期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的沟通、启发和补充.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捕捉;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字眼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的确,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环节,理应得到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然而,
利用函数的图像直观判断得出不等式关系,即从形到数,是常用的函数与导数试题的命制手法.笔者研究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科)第21题,推测此题的命制思路,通过对曲线y=ex的任一切线向下平移得到直線l,由曲线y=ex在直线l的上方,得到含有双参数的不等式,再根据直线l的斜率和纵截距的乘积设置问题.下面笔者就该试题的命制手法、基于命题研究的解法与新编试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
【摘要】快节奏的教学不等同于高效率,快节奏的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本文分析了问题提出的背景,进一步阐明了“慢节奏”课堂的内涵,然后以高中数学为例,从班级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四个方面打造“慢节奏”课堂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慢节奏;内涵;思路;快节奏;冷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快餐文化”,仿佛一夜之间渗透进了世界的各个缝隙,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直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教学领域,也受此影响,掀
【摘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而较少地“关注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逐步多元化以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化教育转变,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三生体系,提出了“以生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课程;以生定
【摘要】 根据系统论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按照课堂上最可能出现的序列来提出上课步骤. 本节课以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程实施中流行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教学程序的展示方式,在高一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维合作模式,顺利完成了新授课的教学任务.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老师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和进度,课堂容量超出课前预设. 
首先,我们需要引入阿贝尔变换:  【参考文献】  范建熊著.不等式的秘密第一卷[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方法的渗透,努力达成估算教学的目标. 那么,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