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方式,如肢体语言等。教学方式方法对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合理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小学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中医望闻问切小学生体育教学
前言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认为“: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中医诊病,注重“望、闻、问、切”,通过望其形色、闻其气味、问其感觉、切其脉搏,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基于“四诊”原则,笔者尝试将“望闻问切”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之法.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之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更应该承担青少年健康的发展责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健身氛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应该更重视其体育锻炼,让小学生体育课堂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安全化。
1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望、闻、问、切”的哲学思想
望诊是中医通过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及分泌物的察,测知病变,初步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最终对症下药。
闻诊是中医通听觉凭借自己的经验听其声音和通过嗅觉闻得气味来诊断病情。通过病人语言、呼吸、发音以及由病人体内拍出来的不同气味来辨别病人的病情,最终做出诊断结果。
问诊在中医是通过询问病者或者是其亲属,通过相关问题的和询问,了解病人的身体反应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等情况,从而得知病人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病人平时的自觉症状等,最终对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医者必须用辩证的看法去对待每一个需要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联系实际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要认识什么是诊断的客观实际情况,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必须要使诊断的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才能正确的判断出病人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诊断和治疗病人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必须理清楚矛盾的主要性和特殊性,抓住主要矛盾,确立基本矛盾,最终寻求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式。
2小学体育课的特征:
2.1小学生群体特点
小学生控制能力较弱,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间,其性格显示出活泼好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大,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影响其情绪变化的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更是频繁变化。课堂的过程本身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小学生群体恰恰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小学生心中的想法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沟通,这样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判断的交流来给孩子们一个心理上的引导,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小学生群体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打好基础。
2.2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
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三个: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课程教材;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条件等。这三个基本要素又构成了体育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矛盾:即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质体与媒体的矛盾。以上各种矛盾的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在机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务是培育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通过“活动”(或者“身体练习”)得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的两个主体,使得教师与学生达到辩证统一,相互依托,相互转化,互为矛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相互了解对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联系
3.1望诊,洞察学生情绪的窗口
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观察学生的面色、言语、举动和反应,应用我们心灵的第二窗口眼睛来感知事物,最终发现问题,认识事物是我们真正感知事物的基础,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最终反映出学生其本人真正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学生对本节体育课的真正认识和感受,小学生身心正处于生长和发展阶段,其心理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可能是积极性的情绪变化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情绪,情绪稳定性较差,最终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运动当中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节体育课的情绪变化仔细观察,透过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的完成程度等,判断其内心状态,及时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和教师达到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当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达到体育运动的状态,最终使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提高,使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来。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教、学同步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闻诊 ,捕捉学生内心的轨迹
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能倾听学生的意见,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敢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小学生之间相互都有性格和身体差异,教师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也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的意见,有耐心的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策略,随时准备更改自己教学的态度和方法,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体贴学生。必须要乐于倾听学生的话语,要切实深入学生当中去。小学生年龄阶段思想还没有达到成熟,他们会用最稚嫩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体育教师必须要倾听和分析小学生的言谈,它是一种交流,孔子曰:多闻厥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我们遇到任何事要多听,这样可以减少你的疑虑,减少你的过失;不知道人家说什么,怎么知道人家想做什么事。通过听觉、嗅觉,可以增强体育教师工作的敏锐性。
3.3问诊,探索学生心灵的解码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我们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到教学的核心当中去,我们必须要理清头绪,准确的判断情况,问学生相关课堂问题,如果没有问这个环节,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让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不清事实的本质所在,摸不清真实的情况,例如:有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有些同学力争使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好,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很高涨,但是事实上他的运动量已经超越了本身的水平,这样大强度的练习会对小学生生理机能的良好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上课脱轨,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体育教师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问学生相关问题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后面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问的时候要有适合的方式和技巧,首先要对询问的对象分清楚,一个班级里面有喜欢运动的和不喜欢运动的,性格有内向的有外向的等等,每一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在进行询问了解情况的时候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的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融入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去 ,达到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
3.4切诊,透析学生内在的潜能
借鉴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来说呢,就是通过测量脉搏的变化了解学生的身体生理反应,根据了解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在锻炼中能够使身心健康得到最好的发展。另外,还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心悦诚服地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去,准确了解和判断学生的身体反应,对此进行科学的决策,把握小学生的兴奋点和敏感点,必须了解其优点和弱点,结合体育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活动的量和强度,达到合适的教学密度。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心知肚明,投入到好的方面,帮助其需要的方面,解决其困难的方面。古人曰:揆度以行事必成,谋而后动功必竟。就是说当我们揆度得失、深思熟虑以后再去做事,事情才会成功,工作才会做得圆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四诊”通过局部的病变从而看到整个身体的病情,进而又通过观察全身诊断出局部的病情,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统一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协作,只有合理科学的运用中医“四诊”的诊断方法,才能客观、准确、系统地了解疾病,从而对症下药开出正确处方。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他,就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借鉴中医“望、闻、问、切”,我们对于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就要深入小学生体育教学课堂当中去,深入教学实际情况,深入小学生群体,认真观察教学情况,广泛的接触小学生个体,虚心听取小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及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做出正确的结论,应用科学的方法,用实际行动解决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实际问题,在小学生体育教学课堂中,体育教师必须要与小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观察小学生的情绪思想变化,听取小学生的心声,切实做到师生为一体的教学氛围,达到小学体育课堂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曹莉.体育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1
[2] 刘宝军,高智.思想工作“望闻问切”[J].党政论坛.2006.5
[3] 陈博.“望闻问切”话民生[J].新闻传播.2009.7
[4] 贾海田,林志明.对体育教学思想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5.5
[5] 曹敏.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哲学思考[J].甘肃教育.2003年1—2期
[6] 王建新.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教育文化版
[7] 张涛.如何配合中医的“望、闻、问、切”[J].家庭医生报.2005.4.25.第007版
作者简介:
孙志强(1986-),男,陕西子长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医望闻问切小学生体育教学
前言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认为“: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中医诊病,注重“望、闻、问、切”,通过望其形色、闻其气味、问其感觉、切其脉搏,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基于“四诊”原则,笔者尝试将“望闻问切”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之法.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之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更应该承担青少年健康的发展责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健身氛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应该更重视其体育锻炼,让小学生体育课堂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安全化。
1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望、闻、问、切”的哲学思想
望诊是中医通过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及分泌物的察,测知病变,初步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最终对症下药。
闻诊是中医通听觉凭借自己的经验听其声音和通过嗅觉闻得气味来诊断病情。通过病人语言、呼吸、发音以及由病人体内拍出来的不同气味来辨别病人的病情,最终做出诊断结果。
问诊在中医是通过询问病者或者是其亲属,通过相关问题的和询问,了解病人的身体反应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等情况,从而得知病人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病人平时的自觉症状等,最终对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医者必须用辩证的看法去对待每一个需要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联系实际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要认识什么是诊断的客观实际情况,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必须要使诊断的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才能正确的判断出病人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诊断和治疗病人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必须理清楚矛盾的主要性和特殊性,抓住主要矛盾,确立基本矛盾,最终寻求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式。
2小学体育课的特征:
2.1小学生群体特点
小学生控制能力较弱,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间,其性格显示出活泼好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大,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影响其情绪变化的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更是频繁变化。课堂的过程本身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小学生群体恰恰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小学生心中的想法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沟通,这样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判断的交流来给孩子们一个心理上的引导,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小学生群体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打好基础。
2.2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
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三个: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课程教材;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条件等。这三个基本要素又构成了体育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矛盾:即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质体与媒体的矛盾。以上各种矛盾的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在机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务是培育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通过“活动”(或者“身体练习”)得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的两个主体,使得教师与学生达到辩证统一,相互依托,相互转化,互为矛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相互了解对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联系
3.1望诊,洞察学生情绪的窗口
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观察学生的面色、言语、举动和反应,应用我们心灵的第二窗口眼睛来感知事物,最终发现问题,认识事物是我们真正感知事物的基础,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最终反映出学生其本人真正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学生对本节体育课的真正认识和感受,小学生身心正处于生长和发展阶段,其心理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可能是积极性的情绪变化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情绪,情绪稳定性较差,最终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运动当中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节体育课的情绪变化仔细观察,透过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的完成程度等,判断其内心状态,及时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和教师达到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当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达到体育运动的状态,最终使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提高,使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来。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教、学同步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闻诊 ,捕捉学生内心的轨迹
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能倾听学生的意见,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敢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小学生之间相互都有性格和身体差异,教师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也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的意见,有耐心的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策略,随时准备更改自己教学的态度和方法,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体贴学生。必须要乐于倾听学生的话语,要切实深入学生当中去。小学生年龄阶段思想还没有达到成熟,他们会用最稚嫩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体育教师必须要倾听和分析小学生的言谈,它是一种交流,孔子曰:多闻厥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我们遇到任何事要多听,这样可以减少你的疑虑,减少你的过失;不知道人家说什么,怎么知道人家想做什么事。通过听觉、嗅觉,可以增强体育教师工作的敏锐性。
3.3问诊,探索学生心灵的解码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我们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到教学的核心当中去,我们必须要理清头绪,准确的判断情况,问学生相关课堂问题,如果没有问这个环节,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让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不清事实的本质所在,摸不清真实的情况,例如:有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有些同学力争使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好,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很高涨,但是事实上他的运动量已经超越了本身的水平,这样大强度的练习会对小学生生理机能的良好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上课脱轨,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体育教师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问学生相关问题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后面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问的时候要有适合的方式和技巧,首先要对询问的对象分清楚,一个班级里面有喜欢运动的和不喜欢运动的,性格有内向的有外向的等等,每一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在进行询问了解情况的时候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的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融入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去 ,达到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
3.4切诊,透析学生内在的潜能
借鉴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来说呢,就是通过测量脉搏的变化了解学生的身体生理反应,根据了解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在锻炼中能够使身心健康得到最好的发展。另外,还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心悦诚服地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去,准确了解和判断学生的身体反应,对此进行科学的决策,把握小学生的兴奋点和敏感点,必须了解其优点和弱点,结合体育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活动的量和强度,达到合适的教学密度。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心知肚明,投入到好的方面,帮助其需要的方面,解决其困难的方面。古人曰:揆度以行事必成,谋而后动功必竟。就是说当我们揆度得失、深思熟虑以后再去做事,事情才会成功,工作才会做得圆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四诊”通过局部的病变从而看到整个身体的病情,进而又通过观察全身诊断出局部的病情,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统一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协作,只有合理科学的运用中医“四诊”的诊断方法,才能客观、准确、系统地了解疾病,从而对症下药开出正确处方。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他,就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借鉴中医“望、闻、问、切”,我们对于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就要深入小学生体育教学课堂当中去,深入教学实际情况,深入小学生群体,认真观察教学情况,广泛的接触小学生个体,虚心听取小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及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做出正确的结论,应用科学的方法,用实际行动解决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实际问题,在小学生体育教学课堂中,体育教师必须要与小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观察小学生的情绪思想变化,听取小学生的心声,切实做到师生为一体的教学氛围,达到小学体育课堂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曹莉.体育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1
[2] 刘宝军,高智.思想工作“望闻问切”[J].党政论坛.2006.5
[3] 陈博.“望闻问切”话民生[J].新闻传播.2009.7
[4] 贾海田,林志明.对体育教学思想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5.5
[5] 曹敏.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哲学思考[J].甘肃教育.2003年1—2期
[6] 王建新.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教育文化版
[7] 张涛.如何配合中医的“望、闻、问、切”[J].家庭医生报.2005.4.25.第007版
作者简介:
孙志强(1986-),男,陕西子长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