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逢乱世,乱世多佳人,佳人多摧磨。身处多事之秋,任凭你如何芳华绝代,也如同牢笼里的玫瑰,鲜妍夺目却容易凋落。她们爱过、恨过、努力活出好女儿本色,试图冲破束缚的锁链。
  石评梅,无疑就是她们中出类拔萃的一位,她与张爱玲、萧红、庐隐并列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才女”,被誉为《红楼梦》中清冷多情的林黛玉。她曾两次被热烈追求,坠入爱河后,却发现所爱之人已有妻室。她狠心离开,却错过了一生的挚爱,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梁祝”。在26岁芳华正茂的年纪,她便萎谢在萧瑟的秋风里了。
  生未相依,死后共眠
  在北京陶然亭中央岛静谧的松林中,两座并排而立的汉白玉石墓碑格外引人入目。在那里追随着她深爱却再三拒绝的恋人——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高君宇早她3年去世,她亲手把他葬在陶然亭,在墓碑上刻下他生前在照片上的自题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每到周末,她风雨无阻前来吊唁,用泪水浇灌他坟前的花花草草。
  生未相依,死后共眠,如同现代版“梁祝”的传奇爱恋,感动了世人。但在感动之余,人们不免困惑,她既如此爱他,生前为何却一再拒绝他?
  名门才女,他乡遇知音
  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平定县的一户书香之家,幼名元珠,学名汝璧,“评梅”是她的笔名。她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母亲知书识礼、温柔大方。她从小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四岁会背三字经、千字文,从小跟着父亲识文断字,字没认熟不能睡,即使到了深夜,也得继续学习。后来上了小学,她白天在学堂上课,晚上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
  受益于父亲的苦心教导和她自身的过人天资,评梅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时表现出众,是公认的“才女”,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其擅长风琴演奏。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是,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她想继续学习,在父亲的支持下,她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原本想考国文科,却因为国文科不招生而改报体育系。此后,她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向报社投送诗和散文,在文坛开始小有名气。
  1920年,在一次山西老乡聚会上,她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高君宇。高君宇气概不凡,满怀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是五四运动的骨干,又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致力于当时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交谈后,他们发现彼此不仅是老乡,君宇还曾受教于评梅的父亲。他欣赏她的温文素雅,她钦佩他的赤子之心。此后,两人经常通信,谈文学,谈理想,谈国家,情愫在书信中不断滋长。
  1923年10月,高君宇在为革命事业奔忙中积劳成疾,在西山养病。深秋时节,枫叶如火,他想起了时常在自己梦中出现的她,于是采下一枚红叶,题诗寄给石评梅。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君宇/十月二十四日采自西山碧云寺”
  他借红叶向评梅吐露了深藏已久的爱意,焦急地等待她的回应,却等来了这样一句话: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
  评梅凄苦地在红叶背面写下这句话,狠心拒绝了他的表白。她爱他,却不再相信爱情。
  其实,她不是不喜欢高君宇,而是她曾经的一段初恋,让她再也不相信爱情,并决心一辈子独身。
  原来,在她刚到北京的时候,爱女心切的父亲担心她人生地不熟,把她托付给同乡——北京大学学生吴天放照顾。吴天放风流倜傥,看到聪慧娇俏的评梅后怦然心动,对她体贴入微,百般照顾,还时不时邀她去逛公园,吃饭。得知评梅从小喜欢梅花,他还特地印制了一叠精美的印花信笺,笺面每页都有一枝梅,形态各异,还配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等古人咏梅诗句,下方印着“评梅用笺”四字。年少的评梅看到后,很是开心,心花怒放。
  吴天放再接再厉,在她面前风度翩翩地点评咏梅诗句,还意味深长地说他爱梅。评梅想不到,世间还有和她一样爱梅的人,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之后,两人时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古今,或吟诗作对,或相伴郊游,每天书信不断、电话不少。她渐渐爱上他,和他相恋了。
  然而,就在她感受初恋的幸福时,偶然发现了吴天放有妻有子,吴天放之前的海誓山盟都是骗人的,而她自己居然成了无耻下贱的“小三”。她悲愤不已,要回了往日的所有情书,决意与吴天放一刀两断。
  吴天放不愿放她走,威胁她、恐吓她、哀求她,生性孤傲的她受不了这种侮辱,决然斩断这段3年的孽缘,并发誓一辈子不恋爱不结婚。
  所以,面对高君宇的追求,她无法忘记不堪回首的初恋,不敢面对失去纯洁的自己,只能选择拒绝和逃避。更何况,高君宇在老家曾被父亲逼着娶了一位妻子,她不能容忍自己再次插足别人的婚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他苦苦追求,她再三拒绝
  她的拒绝,让他伤心,可他仍回信表示尊重她的选择,继续做她的知己好友,但没有停止对她的追求。
  1923年末,高君宇信中告诉她,他要与老家的妻子离婚,她表示反对,不忍看他的妻子被抛弃。但高君宇还是在来年6月份与妻子和平离婚了,并在被北洋军阀追捕的途中,向她做了最后的表白:“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然而,倔强的她还是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接受他满腔的情谊,固执地在日记上写下“我终究对不住他!”
  1924年10月,高君宇在完成革命任务中九死一生,却仍不忘她的生日。他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只自戴,一只寄给石评梅:“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吧。我尊重你的意愿,只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纪念我们的冰雪友情吧……”结合无望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她永远的知己。   她放下过去,他却英年早逝
  1925年3月,高君宇得了急性盲肠炎住院,石评梅得知后立刻前去照料。想起高君宇这些年对她的深情厚谊,她封闭已久的心门开始有所松动,她安慰他好好养病,等他身体好了她也许会和他在一起。
  然而,吴天放突然寄来了一封信:“一方面我是恭贺你们成功;一方面我很伤心,失掉了我的良友……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可以安慰我的只有你,所以你一天不嫁,我一天就有安慰。”旧的伤疤再次被揭开,她还是无法战胜自己,反悔了与高君宇的约定。
  高君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病情恶化,亟需手术。为了不让她担心,他强装一切都好,约定3天后再见。不料,手术后大出血,他永远地离开了,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得知噩耗后,她悲痛得多次昏厥,痛恨自己的自私和懦弱。直到他死了,她才惊觉一切的顾忌压抑,都是对他一份痴情的辜负和侮辱。她恨自己,恨自己早点没有冲破自己的魔障,勇敢地和他在一起,让他死不瞑目,让自己悔恨终身。
  她说:“你慢点走,等我来找你”
  陶然亭畔,水光潋滟,绿树相映。曾经,他们在这里并肩漫步,如今,她亲手把他葬在这里,连同她的一帧照片,连同她全部的感情和希望。
  她拒绝了其他人的追求,游离在他的墓前,陪伴他,向他忏悔,向他吐露相思。她一直戴着象牙戒指,一面整理并出版他的遗稿,一面把对他的爱和悔诉诸笔端,写出混合着血泪的名篇《象牙戒指》《梦回寂寂残灯后》和《墓畔哀歌》。
  3年后的9月30日,她因患脑膜炎病逝,年仅26岁。她选择和他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甚至几乎是同一个时刻离开人间。
  她的枕头下有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了两行字: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日记里还夹着他的遗像和他第一次表白的红叶。一位如歌如诗的曼妙女子,就这样过早地凋零。死,于她而言也许是件好事,她的心早已跟随爱人死了,活着,也是更多的煎熬和折磨。
  梁祝化蝶是神话,高石二人死后同穴是悲壮的现实。通往爱情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敢于面对可能的爱和伤才能真正获得幸福。高君宇死前,石评梅一直活得很纠结,深陷世俗流言里,不肯爱,不敢爱,“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又是世俗‘人言可畏’面前的弱者。”他死后,她才真正解放了自己,一遍一遍地喊出“我的爱”,一遍一遍把思念写在纸端,一遍一遍用泪水浇灌他坟前的花花草草。
  如今,高石墓已成为陶然亭内最凄婉动人的爱情圣地,令人仰望,引人深思。
  (摘自凤凰网)
  (责编 伊娃)
其他文献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  “晒得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包青天。”  “是干是湿,让猪先吃。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则可以卖了钱买猪;猪肯定想说:我为人类付出了太多。”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广权因为一系列段子,被网友称为“炫腹大爷”,严肃的新闻主播与接地气的段子结合,带来令人惊艳的化学反应,让他收获了不少赞赏。
多少人曾羨慕这样的生活:清晨爬到高山之巅,看日出的壮美;快到中午时分,下山去集市买蔬菜水果,准备烹煮打扫,享用完美食准备小憩时,读一本书;晚上在杏花树下喝酒聊天,直到月色和露水清凉,沉沉睡去,醒来时岁月静好。  当老了倦了,寻一处人不多的小镇颐享年华;当生活中的繁杂事务令人喘不过气时,寻一个小镇,觅一方幽静之处,深吸几口新鲜的空气,慢慢感受那种彻底放松的舒畅,过几天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相
英国肯辛顿宫通过社交网站,发布了6个月大的小公主夏洛特的两张新照片,照片由小公主的母亲凯特在诺福克郡寓所拍摄。肯辛顿宫表示,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为感谢英国媒体让子女在不受骚扰的境况下成长,决定发布夏洛特的新照片,并希望所有的人和他们一样喜欢照片。(责编 悬塔塔)
俗话说:“丈夫丈夫,一丈之夫。”形容作为丈夫,立身要能顶梁,同时,与家不离一丈之远。当然这是泛指要懂得顾家惜妻,并非实指行动距离。但很多当丈夫的,由于工作实在繁忙,很难做到一丈之夫。  某朋友和我聊天,说起他的经历。说经常要加班出差,家务杂事、敬老育孩,乃至装修这样的难题,都当甩手掌柜,让妻子一手包办。一外出,连打电话和家里联络都顾不了……  退休了,自觉补偿过去的不够,和妻子一同承担家务,争取成
在2017年6月17日晚开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93岁的电影艺术家王丹凤获得了“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王丹凤原籍浙江宁波,自16岁从影以来,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60余个经典银幕形象,尤以她演唱的《护士日记》主题曲中的“小燕子,穿花衣”红遍大江南北,最深入人心!  一代女神, 为戏而生  王丹凤1924年出生在上海,原名王玉凤。16岁那年,王丹凤跟着邻居去电影公司参观,正赶上电影《龙
2003年下岗后,陈淑萍开始尝试毛衣的手工编织工作。几年的不断学习、摸索和实践,让她掌握了精湛熟练的手工艺编织技术。2010年,陈淑萍成立了“四季风尚手工毛编坊”,由于只局限于零售毛线,加上毛编坊位置偏僻、客流量少,她的生意渐渐陷入了困境。    陈淑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毛编坊未来的发展之路,除了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她还想方设法降低手工编织品的成本,同时提高毛编坊的服务质量,这些办法不仅让陈淑
有一天,我的儿子接受采访。  “你觉得你母亲跟你父亲,在对你的管教上有什么不同?”记者问。  “我老爸和我老妈都是炸弹。”刘轩劈头就来了这么一句,“但是我老爸炸弹的引线很短,一下子就爆炸;我老妈的引线很长,摸不清什么时候会爆炸。”  后来,我偷偷问他:“你觉得那个‘短引线’的炸弹容易对付,还是‘长引线’的好对付?”  他想都沒想,就说:“当然是短的!因为可以猜到什么时候会炸。有时候说错话,心里数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和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月26日,甘肃省中医院发出了选派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倡议。52岁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姚双吉,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患有高血压病已服药多年,家中还有年过八旬的父母和刚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十多天、身体尚未恢复的爱人,这些家人都需要他的陪伴和照顾。但作为有着较高党性修养的党员和重症医学专
哥们几个聚会,喝得正高興呢。一哥们老婆打电话给他,让他回去。  他转过来对我们说:“兄弟们,下次再聚。我享受了她的青春就得接受她的任性。”  听完之后,另外几个哥们眼角湿润了,心里想着:“能把怕老婆说得如此有正义感,也只有你了。”
2020年的全国两会注定彪炳史册: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特殊时期,这场举世瞩目的国之盛会,传递着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来自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的女代表、女委员们,肩负着使命、带着社情民意,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在全程压缩、议程紧凑、压力加重的情况下,履职尽责,建议资政,提出了许多高质量、有价值、可落地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发出了回应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