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心智生活指的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对开发学生的心智有重要的作用。课外广泛阅读可以充实知识积累,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和学习语文表达技巧。为给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学校应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改变阅读教学的内容,扩大现有教学时间,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来进行广泛阅读,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教师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并通过多途径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智生活 课外阅读 教学 书籍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单凭课堂教学不能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于是把目光投向课外,发现广泛阅读对开发学生的心智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可以充实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和学习语文表达技巧。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大潮中,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已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任务。这里学生的心智生活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由双基教学到自学能力培养再到心智的养育,每前进一步都带来语文教学视野的扩展。在从双基教学到自学能力培养的转换过程中,课外阅读被重新发现和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一要求是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言语、转化为思想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阅读与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形象地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重视广泛阅读对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概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要发展学生的心智,光靠语文课堂教学还不够,必须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来保证。学生的心智生活是一个跟学校的全部工作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考虑的只是怎样使学生更多地啃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其它一切活动上转移过来,那么学生的负担过重就不可避免。除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之外什么也不考虑的学生,他取得的成绩不会令人羡慕,而且会使自己充满学究气。除一些通常的学业、观念、兴趣之外,学生应当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来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
一、首先学校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改变阅读教学的内容,扩大现有教学时间,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来进行广泛阅读。自由活动的时间问题,不仅在教学方面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在智力发展和全面发展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推行了一套独特的作息制度:上午为课堂学习时间,下午为自由活动时间,早起至上学前为家庭作业时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育才中学就以“循序渐进,拾级而登,多次反复,逐步加深,饶有兴味”为原则,精选组编古代白话章回小说为初中语文教材,选编大量的文言文为高中语文教材。北京大学附中的章雄将语文课分出“语言及思维训练”、“阅读”及“现当代文学作品讲座”三门课程,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讲座课,将最新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选为教材,极大地满足了高中学生敏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徐振维倡导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教学实验”,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还有各地开展的选修课也是本着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进行的。
二、学校应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直接或间接扩大课外阅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把课内外结合在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将课内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方法、经验迁移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这些语文实践可大大激发学生进行课外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三、学校要建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将这些课外活动小组当成心智生活的基地。我们力求使自己的学校里有许多心智生活蓬勃开展的集体。不能把个人的智力生活看成是狭窄的、与外界隔绝的小天地。一个人使集体的智力生活丰富时,也享受着集体的精神财富。对于各门课程的兴趣小组,如数学兴趣小组、科学技术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哲学兴趣小组等,我们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各门课程的附属品或防止成绩不良的手段。这些小组是智力生活的基地。小组中充满着求知好学的精神。学生在各学科小组学习时,讲述他们阅读的内容(作报告、汇报),珍重自己给其他青少年同学所讲述的道理和规律,把这些道理和规律当成通过个人努力得来的财富,而且,把关于劳动和创造的想法、关于未来的想法也与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如帕夫雷什中学为六百多名学生建立了一百二十个这样的基地。它们分三大类,一是“科学学科小组”,二是“劳动创造小组”,三是“艺术文化小组”。在这些小组里,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其中尤以观察、读书、劳动三项内容为重。他们把课外阅读视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必须用课外阅读去为学习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
四、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或演小话剧,将课外读物的内容形象地外化。选用的课外读物,应该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留有想象的余地,宜于表演的;或围绕着一个专题,要求学生把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积累的资料加工整理成册,再向同学作终结性的介绍;或向别人推荐自己阅读过的读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感染别人;或让学生根据读物所介绍的制作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制作,制成实际的物品。
五、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书海生活去间接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为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的、个性最独特的、固执任性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能变成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1]教师作为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贮存“一桶水”、“一池水”,而且应该是“源头活水”。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勤奋好学,多读书看报,多接触和接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自觉地拓展知识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的专业,具有广博的知识,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这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书籍的功能和作用。“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莎士比亚)。“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赫尔岑)。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进一步懂得生活,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其次,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课外活动引导到读书活动,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借教材激趣,包括预习拓展和课后延伸两个方面;可以借课外书激趣,将某些精彩的片断“吊胃口”;可以借榜样激趣,如名人的读书故事或班级里面优秀的学生;可以借竞赛激趣;可以借展示阅读成果激趣。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加以指导,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个性特点,阅读那些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的优秀读物;了解那些最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国际事件、社会新闻、科技动态,及时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时代少年。这都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读物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更新,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
七、教师应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编出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应阅读的书籍清单,建立班级图书库,努力做到班级的藏书中有这些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有自己的少量藏书,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藏书应逐渐增加,达到一百到一百五十册。就像乐师不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便没法生活一样,好思考的人不反复读他的喜爱的书,便不能生活。如果青少年没有自己喜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的。
总之,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课外阅读这一把金钥匙,精心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青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从教科书的教育走向读书的教育,课外阅读也必然会从教育的边缘游移到教育中心”。[2]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出版社,1981.258.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98.
关键词:心智生活 课外阅读 教学 书籍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单凭课堂教学不能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于是把目光投向课外,发现广泛阅读对开发学生的心智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可以充实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和学习语文表达技巧。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大潮中,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已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任务。这里学生的心智生活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由双基教学到自学能力培养再到心智的养育,每前进一步都带来语文教学视野的扩展。在从双基教学到自学能力培养的转换过程中,课外阅读被重新发现和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一要求是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言语、转化为思想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阅读与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形象地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重视广泛阅读对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概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要发展学生的心智,光靠语文课堂教学还不够,必须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来保证。学生的心智生活是一个跟学校的全部工作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考虑的只是怎样使学生更多地啃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其它一切活动上转移过来,那么学生的负担过重就不可避免。除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之外什么也不考虑的学生,他取得的成绩不会令人羡慕,而且会使自己充满学究气。除一些通常的学业、观念、兴趣之外,学生应当有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来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
一、首先学校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改变阅读教学的内容,扩大现有教学时间,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来进行广泛阅读。自由活动的时间问题,不仅在教学方面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在智力发展和全面发展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推行了一套独特的作息制度:上午为课堂学习时间,下午为自由活动时间,早起至上学前为家庭作业时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育才中学就以“循序渐进,拾级而登,多次反复,逐步加深,饶有兴味”为原则,精选组编古代白话章回小说为初中语文教材,选编大量的文言文为高中语文教材。北京大学附中的章雄将语文课分出“语言及思维训练”、“阅读”及“现当代文学作品讲座”三门课程,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讲座课,将最新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选为教材,极大地满足了高中学生敏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徐振维倡导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教学实验”,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还有各地开展的选修课也是本着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进行的。
二、学校应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直接或间接扩大课外阅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把课内外结合在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将课内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方法、经验迁移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这些语文实践可大大激发学生进行课外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三、学校要建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将这些课外活动小组当成心智生活的基地。我们力求使自己的学校里有许多心智生活蓬勃开展的集体。不能把个人的智力生活看成是狭窄的、与外界隔绝的小天地。一个人使集体的智力生活丰富时,也享受着集体的精神财富。对于各门课程的兴趣小组,如数学兴趣小组、科学技术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哲学兴趣小组等,我们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各门课程的附属品或防止成绩不良的手段。这些小组是智力生活的基地。小组中充满着求知好学的精神。学生在各学科小组学习时,讲述他们阅读的内容(作报告、汇报),珍重自己给其他青少年同学所讲述的道理和规律,把这些道理和规律当成通过个人努力得来的财富,而且,把关于劳动和创造的想法、关于未来的想法也与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如帕夫雷什中学为六百多名学生建立了一百二十个这样的基地。它们分三大类,一是“科学学科小组”,二是“劳动创造小组”,三是“艺术文化小组”。在这些小组里,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其中尤以观察、读书、劳动三项内容为重。他们把课外阅读视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必须用课外阅读去为学习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
四、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或演小话剧,将课外读物的内容形象地外化。选用的课外读物,应该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留有想象的余地,宜于表演的;或围绕着一个专题,要求学生把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积累的资料加工整理成册,再向同学作终结性的介绍;或向别人推荐自己阅读过的读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感染别人;或让学生根据读物所介绍的制作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制作,制成实际的物品。
五、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书海生活去间接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为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的、个性最独特的、固执任性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能变成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1]教师作为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贮存“一桶水”、“一池水”,而且应该是“源头活水”。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勤奋好学,多读书看报,多接触和接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自觉地拓展知识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的专业,具有广博的知识,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这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书籍的功能和作用。“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莎士比亚)。“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赫尔岑)。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进一步懂得生活,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其次,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课外活动引导到读书活动,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借教材激趣,包括预习拓展和课后延伸两个方面;可以借课外书激趣,将某些精彩的片断“吊胃口”;可以借榜样激趣,如名人的读书故事或班级里面优秀的学生;可以借竞赛激趣;可以借展示阅读成果激趣。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加以指导,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个性特点,阅读那些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的优秀读物;了解那些最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国际事件、社会新闻、科技动态,及时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时代少年。这都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读物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更新,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
七、教师应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编出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应阅读的书籍清单,建立班级图书库,努力做到班级的藏书中有这些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有自己的少量藏书,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藏书应逐渐增加,达到一百到一百五十册。就像乐师不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便没法生活一样,好思考的人不反复读他的喜爱的书,便不能生活。如果青少年没有自己喜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的。
总之,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课外阅读这一把金钥匙,精心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心智生活,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青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从教科书的教育走向读书的教育,课外阅读也必然会从教育的边缘游移到教育中心”。[2]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出版社,1981.258.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98.